- 点赞
- 评论
- 收藏
上海一周|“打头阵,当尖兵”
2025-10-01 08:43
字号

国庆前夕,“学习”和“创新”,成为上海的关键词。
上周,上海市委中心组举行学习会,集中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听取中共中央党校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谢春涛所作的专题辅导报告。
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会上强调,上海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学深悟透、学懂弄通上下功夫,切实推动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深刻领悟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更好用以观察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重中之重,是要将学习贯彻第五卷与学习贯彻前四卷贯通起来,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准确把握内在逻辑和思想脉络,确保上海工作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
对上海而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对上海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更好为国担当、勇为尖兵,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发展的主题主线。
其中,科技创新以其基础性、引领性、带动性,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9月20日,一年一度的浦江创新论坛在沪举行,陈吉宁在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上海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持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9月28日,陈吉宁来到复旦大学,为师生代表作形势与政策报告,聚焦的主题正是科技创新。
今年7月,十二届市委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为国担当勇为尖兵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从抢占前沿领域科技制高点、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施工图”。
其中,高校作为连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枢纽”,战略使命不言而喻。
此前,陈吉宁前往复旦大学调研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工作,提出了“打头阵、当尖兵”的期望。他在调研时说,复旦要锚定国家需求,在国家创新布局中找准定位、发挥优势,积极作为、担当作为,深化科技创新机制改革,产出更多标志性原创成果,更好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市领导希望复旦大学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持续深化人事制度、评价制度、人才培养体系等改革,全力打造基础研究主力军、人才培养高地。
此次形势与政策报告会上,陈吉宁在同复旦师生代表深入交流时强调,要以“打头阵、当尖兵”的奋斗姿态,争当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先行者,在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勇立潮头,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高校与城市之间,往往有着同频共振、双向奔赴的紧密联系,在科技创新上亦是如此。
“我们正按照中央决策部署,紧盯关键和裉节,狠抓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聚焦实现全过程创新,持续攻坚突破。”会上,陈吉宁从国家战略、上海使命、大学责任等三个方面作了具体讲解。
他谈到,上海正着眼提高基础研究的整体效能,加快建设基础研究先行区,引导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研究,建立健全健康的学术交流制度、学术评价体系和学术文化,持续深化高效的资源配置机制,探索走出选人、选题、评价及配置科技资源的科学路径。
同时,推动高校围绕办学定位,把加强与产业界的协同作为提高整体创新能力和效率的关键,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更多技术路线选择中比选寻优、动态纠偏。
一方面以新型研发机构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带动高校进一步明确在创新链的定位并不断优化调整。另一方面支持探索以项目经理人为主责的科研项目管理体制,强化项目布局的敏捷性,建立全链条孵化机制,强化全要素配置,为科技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支撑。
相关体制机制改革,旨在进一步疏通创新链上的堵点,释放各主体的创新活力。对高校而言,这意味着新的发展机遇,也倒逼自身加紧行动、改革创新——顶层设计架构后,高校和有关机构自身综合改革必须尽快跟上,方能形成合力、实现改革初衷。
市领导指出,上海支持复旦大学坚定追求卓越,不断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高校要在国家创新布局中找准定位、厚植特色,不断对标对表、优化调整。包括大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聚焦推动学术研究向基础性、战略性导向转变,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破解制度性障碍。以科学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速科学发现,培育更多复合型人工智能人才。
而作为支撑,人事制度改革要持续深化,做好人才引进和培育的大文章。更加注重创新价值、能力、贡献导向,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承担颠覆性技术创新任务,让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对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来说,顺应科技创新规律展开的先行先试,是为了更好释放创新活力,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在此过程中,如何更好把握战略导向、不断优化调整战略布局,是必须回答好的重大课题。
还有一条至关重要——专注力。
这些年,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型,上海一方面强调“战略敏捷”,一方面亦强调要有“战略定力”。尤其是在路线选择中,足够的专注力和取舍能力,同样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市领导指出,要深化学风建设,弘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要引导师生更加专注于科研、醉心于学习,坐住坐稳“冷板凳”,“专心致志做学问、做好一件事”。
这是对高校师生的期许,各级干部亦可作为遵循——务实而专注地把“一件事”做好,更能行稳致远。
图片来源:陈正宝 摄
上周,上海市委中心组举行学习会,集中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听取中共中央党校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谢春涛所作的专题辅导报告。
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会上强调,上海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学深悟透、学懂弄通上下功夫,切实推动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深刻领悟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更好用以观察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重中之重,是要将学习贯彻第五卷与学习贯彻前四卷贯通起来,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准确把握内在逻辑和思想脉络,确保上海工作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

对上海而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对上海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更好为国担当、勇为尖兵,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发展的主题主线。
其中,科技创新以其基础性、引领性、带动性,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9月20日,一年一度的浦江创新论坛在沪举行,陈吉宁在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上海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持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9月28日,陈吉宁来到复旦大学,为师生代表作形势与政策报告,聚焦的主题正是科技创新。
今年7月,十二届市委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为国担当勇为尖兵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从抢占前沿领域科技制高点、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施工图”。
其中,高校作为连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枢纽”,战略使命不言而喻。
此前,陈吉宁前往复旦大学调研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工作,提出了“打头阵、当尖兵”的期望。他在调研时说,复旦要锚定国家需求,在国家创新布局中找准定位、发挥优势,积极作为、担当作为,深化科技创新机制改革,产出更多标志性原创成果,更好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市领导希望复旦大学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持续深化人事制度、评价制度、人才培养体系等改革,全力打造基础研究主力军、人才培养高地。
此次形势与政策报告会上,陈吉宁在同复旦师生代表深入交流时强调,要以“打头阵、当尖兵”的奋斗姿态,争当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先行者,在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勇立潮头,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高校与城市之间,往往有着同频共振、双向奔赴的紧密联系,在科技创新上亦是如此。
“我们正按照中央决策部署,紧盯关键和裉节,狠抓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聚焦实现全过程创新,持续攻坚突破。”会上,陈吉宁从国家战略、上海使命、大学责任等三个方面作了具体讲解。
他谈到,上海正着眼提高基础研究的整体效能,加快建设基础研究先行区,引导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研究,建立健全健康的学术交流制度、学术评价体系和学术文化,持续深化高效的资源配置机制,探索走出选人、选题、评价及配置科技资源的科学路径。
同时,推动高校围绕办学定位,把加强与产业界的协同作为提高整体创新能力和效率的关键,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更多技术路线选择中比选寻优、动态纠偏。
一方面以新型研发机构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带动高校进一步明确在创新链的定位并不断优化调整。另一方面支持探索以项目经理人为主责的科研项目管理体制,强化项目布局的敏捷性,建立全链条孵化机制,强化全要素配置,为科技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支撑。
相关体制机制改革,旨在进一步疏通创新链上的堵点,释放各主体的创新活力。对高校而言,这意味着新的发展机遇,也倒逼自身加紧行动、改革创新——顶层设计架构后,高校和有关机构自身综合改革必须尽快跟上,方能形成合力、实现改革初衷。
市领导指出,上海支持复旦大学坚定追求卓越,不断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高校要在国家创新布局中找准定位、厚植特色,不断对标对表、优化调整。包括大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聚焦推动学术研究向基础性、战略性导向转变,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破解制度性障碍。以科学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速科学发现,培育更多复合型人工智能人才。
而作为支撑,人事制度改革要持续深化,做好人才引进和培育的大文章。更加注重创新价值、能力、贡献导向,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承担颠覆性技术创新任务,让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对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来说,顺应科技创新规律展开的先行先试,是为了更好释放创新活力,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在此过程中,如何更好把握战略导向、不断优化调整战略布局,是必须回答好的重大课题。
还有一条至关重要——专注力。
这些年,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型,上海一方面强调“战略敏捷”,一方面亦强调要有“战略定力”。尤其是在路线选择中,足够的专注力和取舍能力,同样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市领导指出,要深化学风建设,弘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要引导师生更加专注于科研、醉心于学习,坐住坐稳“冷板凳”,“专心致志做学问、做好一件事”。
这是对高校师生的期许,各级干部亦可作为遵循——务实而专注地把“一件事”做好,更能行稳致远。
图片来源:陈正宝 摄
责任编辑:施丹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