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 评论
- 收藏
政协委员建新功丨上海市政协委员姜雪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9-28 18:36
字号

策划:潘良蕾、林海、张雷
记者:林海
拍摄:张雷、李若涵
剪辑:张雷
旁白:林海(08:21)
在硫元素研究的专业领域,姜雪峰是世界公认的“代言人”。他崇尚“高原之上有高峰”——这句话既是其开展科普工作的方法论,也是对一位将政协委员、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等多重身份完美融合,并真正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多岗兼优科学家的真实写照。记者:林海
拍摄:张雷、李若涵
剪辑:张雷
旁白:林海(08:21)

聚焦“硫元素”十四年磨一剑
在闵行区大零号湾科创示范区的一间实验室里,姜雪峰团队的科研工作者们正埋头苦研,墙上的一张元素周期表中,第16号元素"硫"被特别标注出来,标志着这个实验室的研究核心。2011年,姜雪峰从美国学成归来,毅然选择了硫化学这个既基础又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方向。
"硫是一个'调皮'的元素,就好像一个淘气的小孩,naughty boy,他非常淘气,你好像管不住他。"姜雪峰用生动的比喻描述着这个他倾注了十四年心血的研究对象。然而,正是这个"调皮"的元素,在国计民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世界排名前200名的药物中,含硫药物占了1/3;所有临床上市药物,含硫药物约占26%。从有机光电材料到日常生活用品,从大蒜、洋葱中的健康成分到上海人熟悉的硫磺皂,硫元素无处不在。
选择硫化学作为研究方向,体现了姜雪峰的远见卓识。"2011年从美国学成回国,我开始思考应该做一种什么样的科学,能够推进人类进程,也能帮助祖国产业的发展。我觉得硫这个元素首当其冲。"这个决定背后,是他对科学价值的深刻理解——科学研究不仅要追求学术高度,更要服务国家发展和人民需求。
十四年的坚持结出硕果。2019年,姜雪峰获得"世界硫元素代言人"称号,这是国际化学界对中国硫化学研究的认可。2025年,他的团队荣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这是上海科技界的最高荣誉之一。"这是一个至高的荣誉,是对我和我的团队多年坚持不懈努力的肯定。"姜雪峰表示,"获奖固然是高兴的,但要提醒自己获奖不是科研的目标。奖项是对我们的认可,但只是对某一个研究阶段的总结认可。我们更希望为这座城市、这个国家,为我们的民族产业做出更大贡献。"
更加令人振奋的是,姜雪峰告诉记者,他已被选为2028年世界硫化学大会主席,这是中国首次承办该项国际盛会。"在上海举办世界硫化学大会,意味着中国的硫化学研究已经站在了世界舞台中央。"姜雪峰的话语中透着自豪,同时也透着一份责任和担当。
双岗发力:从实验室到会议室
作为上海市政协委员,姜雪峰实现了"双岗建功"。在2023年,他同时获得上海市科普一等奖和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成为罕见的"双奖得主"。这种双重身份让他能够将科学研究与参政议政有机结合,产生协同效应。
"科学精神与政协履职异曲同工,"姜雪峰比较着实验室与会议室的异同,"科学讲究数据证据和逻辑推演,政协强调调研才有发言权。两者都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他将科研方法平移至参政议政中,通过深入调研各行各业痛点,形成有益于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案。
在姜雪峰看来,政协委员群体在科技奖项中屡获佳绩并非偶然。"上海市政协是各行各业精英凝聚的地方,也是对国家和民族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界别代表。在这个体系里,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非常精深和引领。作为政协委员,不仅是国家和城市的发展建言献策者,同时更是发展建设实践者。政协委员立足自身工作岗位,深耕、挖掘、发展,来提升对整个城市管理、产业布局发展的理解。"
双重身份让姜雪峰对上海的科创优势有着深刻认识。"在上海可以自由自主地建立科学领域的目标。尤其是在长三角地区,我们有着丰富的产业链系统,可以建立科学和产业双向驱动的模式。"他指出,科学创新指导产业发展,而产业发展的新问题又倒过来向科技提出新目标,形成良性循环。
"全世界都在羡慕中国上海、长三角这样的科创系统体系——它是一个科学与产业的双驱动体系。"姜雪峰从世界各地科学家口中听到由衷赞叹,他认为这并非溢美之词,双驱动体系正是中国制度优势的体现,"为什么今天的中国让全世界所惊讶,为什么全世界都认为我们潜力无限——这是由我们的体制机制和架构优势决定的。"
建立科普高原才能诞生科学高峰
走进姜雪峰的科研基地,最引人注目的是"科学-产业"双轮驱动的创新生态。他创办了三家特色企业:专注科学仪器的"铨桓"、致力塑料降解的"溯谕"、推动科普产业化的"硫光溢彩"。这三家企业分别代表着科学研究的三个重要维度:基础研究、产业转化和科学普及。
"科学前端的基础是教育,科学后端的检验是产业,"姜雪峰指着自主研发的科学仪器介绍,"科学仪器市场原先95%以上依赖进口,我们通过自主创新打破垄断,逐步建立自动化体系和人工智能系统。"铨桓"仪器公司致力于打破国内科学仪器依赖进口的现状,建立高精尖科技仪器研发模式,这些仪器不仅服务于科研需求,也为其他研发机构提供支撑。
在实验室里,研究人员正在开展塑料降解课题。塑料,人类上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广泛使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人类将会有越来越多对塑料的必备需求,但也带来了白色污染难题。"我们将塑料降解回单体,既解决环境污染,又创造高附加值。"这种循环经济理念绿色可持续,正越发受到市场关注。姜雪峰介绍说,"溯谕"公司专注于塑料降解技术,荣获全国颠覆性技术大赛奖和上海未来产业风云奖。
"硫光溢彩"科普公司则体现了姜雪峰对科学普及的重视。"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创新发展的两翼,"他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强调,"有时科普甚至比科研本身更重要。"这家公司已评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目前拥有3个基地,实现了良好的盈利和成长。
为什么科学家要投身科普?姜雪峰用"高峰与高原"的比喻解释:"泰山海拔1600米,是齐鲁大地最高峰,而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孕育了十余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中国的科学要想走向更高层次,必须通过科普提升全民科学素养——高峰只在高原上。"
姜雪峰深感科普对青少年的价值可能超越科研本身:"当你传递好科普逻辑,建立好科学精神,可能会改变很多人的人生,点燃他们的梦想。这种教育意义伟大且充满力量。"在姜雪峰看来,科学的前端是教育,科学的后端是产业。"如果我们做科学的不关注教育、不付诸教育,我们的科学将变成无源之水。"
随着2028年世界硫化学大会落户上海,姜雪峰正致力于打造"斯坦福-硅谷"式的科创范式。他展望未来:"上海科学走在全国前列,中国制造业基础世界最好。下一步要将前瞻科学与现代产业深度结合,产生跨越式的新型科技企业范式。"从实验室科研成果到产业化应用,从政协委员建言到科普实践,姜雪峰始终践行着"双驱动"人生哲学,以上海为起点,向世界展示中国科学家的创新力量。
在这个科技创新的伟大时代,姜雪峰和他的团队正以硫元素为支点,撬动基础研究、产业升级、科学普及的联动发展,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故事,更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缩影,向世界生动展示了中国科学家的创新故事。
责任编辑:李若涵

- 3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