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人民政协报关注|多方协同,筑牢“银发族”消费保障网
2025-09-26 09:30
字号

全国老龄办、民政部等四部门近日联合发文,提醒老年人防范养老服务风险、理性消费。提醒的背后,折射出当前养老服务存在的痛点难点。如何破解这些问题?除了风险防范,还能从哪些维度筑牢“安心晚年”保障网?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长期关注相关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探寻强化老年人权益保障的可行方案,助力更多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消费无忧。
“花钱享养老”需要安全屏障
9月15日,山东青岛某养老中心内,暖煦的阳光洒在接待处的座椅上。
李大爷手持缴费单,目光在“月付、季付、年付”的选项间游移,迟迟未能抉择。
工作人员满脸笑意地递上价目表,热情推介道,“大爷,选年付套餐能免一个月服务费,还送防滑拖鞋和血压仪,性价比肯定是最高的。”
李大爷闻言点了点头,可眉头很快又皱了起来:“一下交这么多,总觉得心里不踏实。”
见李大爷仍有顾虑,工作人员补充解释:“您放心,我们是经民政局备案的正规机构,所有缴费都走对公账户,收据和合同加盖公章。要是您后续想调整缴费方式,提前15天申请就可以。”说着,工作人员还拿出几份已办理的退费申请单供李大爷查看。
李大爷今年72岁,7年前老伴因病去世,两个孩子也先后结婚定居其他城市,几个月才回来一趟。“去养老院有伴儿,做饭问题也能解决。”这半年,李大爷看了不少养老服务机构,却始终没下定决心,“想找一家各方面都合心意的,毕竟是要长期住的地方。”
李大爷的选择和顾虑,是当下许多老年人面对养老决策时的真实写照。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服务业驶入发展快车道,“花钱买服务、轻松享养老”的消费模式逐渐被更多人接受,老年群体对专业化、多样化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在这一过程中日益旺盛。
“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养老服务消费已成为家庭消费与社会服务供给的重点领域。”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院长郑军说。
为更好地满足老年人服务需求,2024年11月,民政部等24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消费 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若干措施》,为养老服务消费领域的规范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引。
“政策出台后,相关部门迅速推进养老服务机构收费管理规范化工作,切实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和安全感。”郑军注意到,近期重庆、浙江、甘肃等多地通过召开专题座谈会、发布地方配套政策、举办养老服务消费主题活动等方式,围绕养老服务消费部署重点工作,明确养老服务收费标准、服务内容边界以及违规行为的处罚措施,给老年消费者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但也要看到,老年人消费权益仍有不少待解难题。要让‘花钱享养老’从普通消费选择,真正转变为让人安心的‘放心选择’,还需在完善制度、强化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在郑军看来,这需要久久为功,“唯有政府、市场、家庭等多方力量协同推进,才能真正筑牢老年人的消费安全屏障。”
念好“金”箍咒,养老“财”安心
在上海,某社区内,一家公司的业务员打着“包治百病”的旗号向老年人兜售治疗仪,他们精准抓住老年人对健康的渴望与情感上的需求,用假意关怀打破老人的心理防线,趁机推销高价产品;在重庆,一位老人深陷网购“三无”保健品的陷阱,数月间不断下单,直到女儿发现时,老人已累计花费10余万元;四川某养老服务公司,多位老人参与所谓的“预订养老床位”项目,几个月后,公司突然“人间蒸发”,老人的养老钱打了水漂……
这些令人揪心的真实案例,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何寄华在这些年的调研中听过、见过不少。
过去10年,他始终关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先后前往山东、四川、云南等多个省份,深入社区养老服务站、民办养老院,倾听老年人的所想所盼。正是这些触目惊心的涉老诈骗案例,让他更加坚定了为老年人消费权益发声的决心,也为他后续的提案积累了大量的一手素材。
履职期间,何寄华连续多年提交关于养老服务发展与银发经济规范的提案,内容直击“养老产品虚假宣传”“预付资金监管缺失”“服务标准不统一”等行业痛点。
“当前我国银发经济刚刚起步,市场潜力巨大,但乱象也随之滋生。”何寄华认为,要破解这些问题,首要任务是强化银发经济与政策的衔接,“比如细化老年用品的质量标准、明确养老服务的内容边界,让企业知道‘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也让老年人消费时有据可依。”
“除了完善标准,监管力度也必须跟上。”何寄华建议,要加强监管,营造健康有序的银发经济市场环境,“对那些瞄准老年人养老钱的涉老诈骗行为,必须坚决打击,决不姑息。”
“发展银发经济,不仅要讲规范,更要提温度,要满足银发经济持续发展迭代的需要,尤其要重视老年群体的情感诉求。”何寄华表示,很多涉老诈骗正是利用了老人情感孤独的弱点,只有兼顾服务规范与情感关怀,才能真正守护好老人的生活与消费安全。
“念好‘金’箍咒,养老‘财’安心。”何寄华认为,除了政策监管与机构自律,还应进一步加强对老年人的消费引导,通过社区宣传、家庭科普等方式,帮助老年人提升风险防范意识。
携手共护老年人消费权益
北京市朝阳区的赵大爷,曾与当地一家养老产业公司签订《养老卡合同》,约定以10万元购买60个月养老院服务,且交清费用后3天内为考虑期,其间申请退款可于7个工作日内全额返还。
赵大爷付款后当日改变主意,随即提出退费,却遭机构推诿。无奈之下,他诉至法院,最终法院判决养老产业公司全额退款并赔偿利息损失。
赵大爷的经历,是最高人民法院在2024年年底发布的老年人权益保护典型案例之一,这起案例让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彭静印象尤为深刻,“案例生动体现了司法对老年消费者权益的有力保障,更直观地说明我国守护老年群体消费利益的法治网络正在逐步织密。”
在日常接触养老服务相关案件与调研过程中,彭静也注意到,当前行业尚未形成统一的服务标准与监管规范,部分机构还存在服务缩水、售后缺位等问题。
“由此引发的各类消费纠纷,不仅让许多有养老需求的老年人陷入维权困境,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消费信心,制约了养老服务消费权益的有效保障。”彭静表示:“养老服务关乎老年人晚年幸福,健全法治体系是保障服务高质量供给的必要条件。”
据彭静介绍,近年来,我国多地已在探索开展地方性养老服务立法。2014年12月,《天津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出台,成为我国首部养老服务地方立法。截至2025年3月底,全国超过20个省(区、市)通过地方性法规,对养老机构资质、收费、纠纷处理等关键环节作出规定。
“这些地方层面的探索值得点赞,但也要看到其存在的局限性。”彭静表示,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养老服务需求不同,老年人所能享受的养老服务机会和质量不均衡。为此她呼吁,尽快出台全国性的养老服务立法,通过统一的法律规范明确养老服务标准、监管机制与责任体系,让全国老年人都能享受均等、可靠的养老服务保障。
在彭静看来,养老服务法一方面要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另一方面要强化监管体系和法律责任,“监管既要保障服务可及性与高质量,也要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只有兼顾柔性引导与惩处威慑,才能更有效地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对此,郑军深感认同。他进一步建议,“除了完善立法与监管,还应设立养老服务纠纷快速调解通道,简化老年人维权流程、降低维权成本;同时要明确侵害老年人权益行为的法律责任与具体处罚措施,让违法者付出应有代价,切实提升法律的威慑力。”
“总之,守护养老服务消费者权益,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委员们表示,只有立法明确标准、监管严格执法、机构规范经营、个人提高警惕,才能真正为老年群体筑起一道坚实的消费安全屏障,护航“银发族”乐享养老服务。
“花钱享养老”需要安全屏障
9月15日,山东青岛某养老中心内,暖煦的阳光洒在接待处的座椅上。
李大爷手持缴费单,目光在“月付、季付、年付”的选项间游移,迟迟未能抉择。
工作人员满脸笑意地递上价目表,热情推介道,“大爷,选年付套餐能免一个月服务费,还送防滑拖鞋和血压仪,性价比肯定是最高的。”
李大爷闻言点了点头,可眉头很快又皱了起来:“一下交这么多,总觉得心里不踏实。”
见李大爷仍有顾虑,工作人员补充解释:“您放心,我们是经民政局备案的正规机构,所有缴费都走对公账户,收据和合同加盖公章。要是您后续想调整缴费方式,提前15天申请就可以。”说着,工作人员还拿出几份已办理的退费申请单供李大爷查看。
李大爷今年72岁,7年前老伴因病去世,两个孩子也先后结婚定居其他城市,几个月才回来一趟。“去养老院有伴儿,做饭问题也能解决。”这半年,李大爷看了不少养老服务机构,却始终没下定决心,“想找一家各方面都合心意的,毕竟是要长期住的地方。”
李大爷的选择和顾虑,是当下许多老年人面对养老决策时的真实写照。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服务业驶入发展快车道,“花钱买服务、轻松享养老”的消费模式逐渐被更多人接受,老年群体对专业化、多样化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在这一过程中日益旺盛。
“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养老服务消费已成为家庭消费与社会服务供给的重点领域。”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院长郑军说。
为更好地满足老年人服务需求,2024年11月,民政部等24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消费 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若干措施》,为养老服务消费领域的规范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引。
“政策出台后,相关部门迅速推进养老服务机构收费管理规范化工作,切实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和安全感。”郑军注意到,近期重庆、浙江、甘肃等多地通过召开专题座谈会、发布地方配套政策、举办养老服务消费主题活动等方式,围绕养老服务消费部署重点工作,明确养老服务收费标准、服务内容边界以及违规行为的处罚措施,给老年消费者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但也要看到,老年人消费权益仍有不少待解难题。要让‘花钱享养老’从普通消费选择,真正转变为让人安心的‘放心选择’,还需在完善制度、强化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在郑军看来,这需要久久为功,“唯有政府、市场、家庭等多方力量协同推进,才能真正筑牢老年人的消费安全屏障。”
念好“金”箍咒,养老“财”安心
在上海,某社区内,一家公司的业务员打着“包治百病”的旗号向老年人兜售治疗仪,他们精准抓住老年人对健康的渴望与情感上的需求,用假意关怀打破老人的心理防线,趁机推销高价产品;在重庆,一位老人深陷网购“三无”保健品的陷阱,数月间不断下单,直到女儿发现时,老人已累计花费10余万元;四川某养老服务公司,多位老人参与所谓的“预订养老床位”项目,几个月后,公司突然“人间蒸发”,老人的养老钱打了水漂……
这些令人揪心的真实案例,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何寄华在这些年的调研中听过、见过不少。
过去10年,他始终关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先后前往山东、四川、云南等多个省份,深入社区养老服务站、民办养老院,倾听老年人的所想所盼。正是这些触目惊心的涉老诈骗案例,让他更加坚定了为老年人消费权益发声的决心,也为他后续的提案积累了大量的一手素材。
履职期间,何寄华连续多年提交关于养老服务发展与银发经济规范的提案,内容直击“养老产品虚假宣传”“预付资金监管缺失”“服务标准不统一”等行业痛点。
“当前我国银发经济刚刚起步,市场潜力巨大,但乱象也随之滋生。”何寄华认为,要破解这些问题,首要任务是强化银发经济与政策的衔接,“比如细化老年用品的质量标准、明确养老服务的内容边界,让企业知道‘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也让老年人消费时有据可依。”
“除了完善标准,监管力度也必须跟上。”何寄华建议,要加强监管,营造健康有序的银发经济市场环境,“对那些瞄准老年人养老钱的涉老诈骗行为,必须坚决打击,决不姑息。”
“发展银发经济,不仅要讲规范,更要提温度,要满足银发经济持续发展迭代的需要,尤其要重视老年群体的情感诉求。”何寄华表示,很多涉老诈骗正是利用了老人情感孤独的弱点,只有兼顾服务规范与情感关怀,才能真正守护好老人的生活与消费安全。
“念好‘金’箍咒,养老‘财’安心。”何寄华认为,除了政策监管与机构自律,还应进一步加强对老年人的消费引导,通过社区宣传、家庭科普等方式,帮助老年人提升风险防范意识。
携手共护老年人消费权益
北京市朝阳区的赵大爷,曾与当地一家养老产业公司签订《养老卡合同》,约定以10万元购买60个月养老院服务,且交清费用后3天内为考虑期,其间申请退款可于7个工作日内全额返还。
赵大爷付款后当日改变主意,随即提出退费,却遭机构推诿。无奈之下,他诉至法院,最终法院判决养老产业公司全额退款并赔偿利息损失。
赵大爷的经历,是最高人民法院在2024年年底发布的老年人权益保护典型案例之一,这起案例让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彭静印象尤为深刻,“案例生动体现了司法对老年消费者权益的有力保障,更直观地说明我国守护老年群体消费利益的法治网络正在逐步织密。”
在日常接触养老服务相关案件与调研过程中,彭静也注意到,当前行业尚未形成统一的服务标准与监管规范,部分机构还存在服务缩水、售后缺位等问题。
“由此引发的各类消费纠纷,不仅让许多有养老需求的老年人陷入维权困境,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消费信心,制约了养老服务消费权益的有效保障。”彭静表示:“养老服务关乎老年人晚年幸福,健全法治体系是保障服务高质量供给的必要条件。”
据彭静介绍,近年来,我国多地已在探索开展地方性养老服务立法。2014年12月,《天津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出台,成为我国首部养老服务地方立法。截至2025年3月底,全国超过20个省(区、市)通过地方性法规,对养老机构资质、收费、纠纷处理等关键环节作出规定。
“这些地方层面的探索值得点赞,但也要看到其存在的局限性。”彭静表示,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养老服务需求不同,老年人所能享受的养老服务机会和质量不均衡。为此她呼吁,尽快出台全国性的养老服务立法,通过统一的法律规范明确养老服务标准、监管机制与责任体系,让全国老年人都能享受均等、可靠的养老服务保障。
在彭静看来,养老服务法一方面要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另一方面要强化监管体系和法律责任,“监管既要保障服务可及性与高质量,也要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只有兼顾柔性引导与惩处威慑,才能更有效地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对此,郑军深感认同。他进一步建议,“除了完善立法与监管,还应设立养老服务纠纷快速调解通道,简化老年人维权流程、降低维权成本;同时要明确侵害老年人权益行为的法律责任与具体处罚措施,让违法者付出应有代价,切实提升法律的威慑力。”
“总之,守护养老服务消费者权益,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委员们表示,只有立法明确标准、监管严格执法、机构规范经营、个人提高警惕,才能真正为老年群体筑起一道坚实的消费安全屏障,护航“银发族”乐享养老服务。
责任编辑:张杏梅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