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界别履职案例|建言拓展城市文化IP影响力版图,上海市政协新闻出版界推动形成“大文化消费生态”
政协联线记者 刘子烨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9-24 14:40 字号
作为国内IP经济氛围最浓厚的城市之一,上海本土IP资源丰富,拥有“上海出品”的电影《爱情神话》和电视剧《繁花》、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上海迪士尼卡通形象玲娜贝儿等火热IP。上海亦具有孵化原创IP的优势,拥有以米哈游为代表的众多游戏企业、以哔哩哔哩为代表的国漫制作平台。
在文旅商体展联动的浪潮中,上海如何打造更多有影响力的城市文化新IP,释放更多消费潜力,激发城市经济活力?经过半年调研,市政协新闻出版界于今年6月形成一件提案——“关于拓展城市文化IP影响力版图、推动形成‘大文化消费生态’的建议”,为之建言。
热议“文化+”
上海正全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自2024年以来,上海持续推动文旅商体展联动,推动多业态复合跨界、多活动互嵌导流,丰富消费场景,推动消费升级。
推动文旅商体展联动,还有哪些新赛道?出版业在助力提振消费上,能有哪些新作为?在2025年1月的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分组讨论上,新闻出版界的委员均认为“文化+”大有可为。在促消费的层面,文化作为内容IP的源头,以深融合、跨媒介、破圈层为动力,可以持续吸引扩大消费,发挥文化“一业兴、百业旺”的杠杆功能。
随着讨论的深入,“文化+”的议政,从会场内拓展至会场外,从线下延伸至线上。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其中提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产品设计,支持开发原创知识产权(IP)品牌,促进动漫、游戏、电竞及其周边衍生品等消费,开拓国货“潮品”国内外增量市场,这也让委员有了新思路。
“这为推动多元业态深度融合、出版业助力提振消费,带来了新机遇。”来自新闻出版界的市政协委员王彦表示,内容IP的跨媒介叙事和全产业链延伸,正在撬动更大的消费市场。随着普遍的IP思维形成,跨媒介叙事已成为文化生产的基本理念,多业态转化、延长消费链更成为扩大文化消费、激发经济活力的关键抓手。从以原创文本为中心的文学IP,到以原创影像为核心的影视IP,文化内容IP的模态升维,开辟了文化消费的更大空间。
采“它山之石”
IP经济氛围浓厚的上海,如何依托自身优势,推出更多持久并具有广泛影响力的IP供给?半年来,新闻出版界的委员持续求索。无论是在上海工作生活,还是去外地出差,委员都会做个“有心人”,时刻观察、剖析各种成功案例。
今年春节以来,成都出品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风靡全国。委员在当地调研发现,片方早早打破行业间的界限,以新鲜的“套拍”模式引入乳制品等多个品牌。这些品牌广告短片在电影上映前预热、上映之初联动,其与影片一脉相承的画风气质,增添了意趣,进一步强化了动画电影想象力飞扬的特质,吸引更多人走进影院,也反哺哪吒IP的相关授权由300万元飙升到近千万元。同时,出版机构主动策划,中信出版社与影片的主投方光线传媒积极合作,从创作前端开始同步起跑。在影片热映后,官方番外绘本《哪吒·三界往事》《哪吒之魔童闹海艺术设定集》销售火热,稳居同类产品销量第一梯队。
今年年初,由古代言情小说改编的浙产电视剧《国色芳华》大热。有委员在浙江出差时,特意去了解了这部剧的运作,发现剧方在以牡丹为重要意象,在创作阶段就提前布局,与花卉产业、旅游产业方携手,不仅为剧中的美术置景礼仪规范等细节添彩,还在剧集播出后直接带动了河南洛阳、山东菏泽等地的旅游和花卉消费。
无论是纸面上的一组组统计数字,还是肉眼可见的各个旅游点、打卡地的大批客流,都让爆款IP带来的“泼天富贵”具象化,同时验证了委员对策观点的可行性、可操作性。
形成界别提案
经过深入调研,委员们形成共识:对于优质内容IP而言,即使能赚足一时的口碑和人气,如果缺乏前期策划,便会导致IP溢出效应不足,难以引发消费市场热潮。对于上海来说,应从建立统一协调机制、打造集约式平台、提前布局IP产业链等方面入手,扩展IP生产朋友圈,推动形成“大文化消费生态”,激发消费市场活力。
今年6月,由市政协常委、新闻出版界召集人徐炯牵头,新闻出版界形成一件集体提案——“关于拓展城市文化IP影响力版图、推动形成‘大文化消费生态’的建议”,建议本市建立商旅文体展以及相关经济发展领域的协同机制,当IP形成后,及时研究其市场发展可能,把市场变现落到实处。
对于出版业而言,需要和文化产业上下游机构开展合作,打通影视、动漫、游戏、文旅等领域多元化内容变现渠道。提案建议,强化传统出版的内容价值延伸,从创作前端的选题进入,加强内容耦合,推动内容作品到市场产品的无缝对接,以影视改编、衍生品开发、沉浸式演艺、品牌联名等多元方式,将传统出版的内容价值延伸至更广阔的消费场景。
“一旦图书、影视、游戏、演艺等不同文化门类形成‘接力跑’,就能拓展IP的市场影响力版图,延长IP的在场时间、消费形态。”王彦表示,通过内容上的多形态开发,就能实现IP的长期增值,从而形成“文本孵化—影视引流—反哺图书变现—激活周边玩法—强化IP文化沉淀”的生态闭环,让销量增值真正成为显著的IP成果。
为进一步推动文旅商体展联动,提升IP的价值和影响力,提案建议,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内容IP的大数据中心。在充分保护版权的基础上,鼓励上海企业积极参与上海出版、影视、游戏、演艺等内容IP的生产;强化数字文化信息服务供给与文化消费大数据分析运用,推动创作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供需调配和有效对接。
剖析国内部分爆款文旅案例,可以发现,它们之所以成功,不仅是依赖于文化IP的知名度,更在于能精准捕捉到受众群体的审美偏好和消费偏向。提案提出,打造“大文化消费生态”,亟需培育一批懂文化、懂互联网、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如此才能激活更多满足当代社交需求、潮流玩法的产品开发创意,才能推动更多文化消费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目前,国内在IP宇宙建立、产业开发等方面,尚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在委员们看来,内容要素齐备的上海,应拿出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发挥从内容到经济、科技层面的优势,让各行业稳定内力、释放合力,深入开发文化IP,绘就文化产业的星辰大海。
这件提案,由市委宣传部会同市商务委、市经信委、市国资委、市文旅局、市数据局等相关部门办理,办理结果为“解决或采纳”。接下来,上海将通过文旅商体展联动吸引扩大消费和鼓励影视、游戏、演艺、图书等文化行业企业增进“IP+消费”赋能合作等政策,以及举办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发布上海“品牌100+”、“设计100+”和“时尚100+”、促进文旅领域数据要素价值释放及消费场景合作、支持老字号焕新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措施,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创IP朋友圈,助力构建“大文化消费生态”。
责任编辑:丁元圆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