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界别履职案例丨从“找茬专员”到“防控战友” ,上海市政协农工党界别描绘现代化疾控监督员新画像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9-22 12:21
字号

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国家疾控局首次提出建立疾控监督员制度,旨在通过驻派专员推进医防融合,提升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防控方面的能力。2023年8月28日,国家疾控局召开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启动会,部署试点工作。上海全力以赴承接好“为国家试制度”的任务,长宁区、嘉定区、浦东新区三区作为国家级试点区,纳入170家医疗机构开展先行先试,探索创立疾控监督员派驻模式,构建完善的运行机制,推动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的建立。2024 年,试点工作已在全市 16 个区全面开展,实现区域全覆盖。
源起
2025年初,市政协农工党界别提交了一份题为《关于优化疾控监督员制度的提案》。这份凝聚专业智慧的提案背后,是对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深刻思考。
自2023年8月起,长宁区组建了专职与兼职疾控监督员的联合队伍,以“驻点+巡回”的模式开展工作。农工党党员、长宁区疾控中心主任赵文穗成为了这项工作的直接参与者、组织者。作为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医学科技奖、农工党上海市委党务工作先进个人、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先进个人获得者,抱着对工作的满腔热爱,赵文穗边工作边思考边总结。她发现,虽然国家疾控局建立的监督员制度已在医防协同、医防融合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基层实践中仍暴露出“四大困境”:目标上仍停留在“查错纠弊”的警察角色,系统上存在“独行侠”式的孤立运作,运行中依赖行政命令而非专业权威,激励机制更倾向于“规避问责”而非“主动作为”。
最初的制度设计将疾控监督员定位为“执法警察”,工作重心落在合规性检查和事后追责上。然而实践表明,这种“查错纠弊”模式虽然能确保医疗机构“不出事”,却难以真正提升防疫能力。
于是,赵文穗萌生了一个想法:调研疾控监督员试点工作开展情况,分析当前疾控监督员工作中存在的瓶颈,提出针对性改善方法,总结提炼更好落地实施的方法及路径,形成政策建议,并通过参政议政平台积极发声,推动相关工作更好开展。
实干
赵文穗的提议引起了农工党上海市委的重视。经过专家评审,农工党上海市委决定对疾控监督员这一专题立项研究。2024年4月,赵文穗担任组长的课题组宣告成立。
课题组创新采用PEST-SWOT“四维分析法”,选择长宁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疾控局)、长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生健康监督所)、1家综合性公立医院、1家企业医院、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不同层面和对象角度进行调研。调研过程中,他们看到了矛盾、茫然、无奈——却也看到了信心和希望。
在课题组紧锣密鼓的工作后,整个课题调研工作历时6个月宣告完成。课题组正式向农工党市委提交了一份8000余字的调研报告,从进一步细化疾控监督员制度顶层设计,优化疾控监督员派驻方式、岗位权威性,利用技术手段赋能疾控监督员一线工作等多方面提出了建议。
为民
2024年底,在与市卫生健康委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经界别委员讨论和界别专家评议,并经农工党市委主任委员会议审议,由课题报告转化的《关于优化疾控监督员制度的提案》,作为农工党界别提案于2025年初的市政协大会上正式提交。
提案创造性地提出价值重塑理念——让监督员转型为“专业教练”,通过风险评估、技术指导和能力建设,帮助医疗机构“更会做事”。这种转变使监督工作从单纯的行政监管,升华为创造健康价值的社会服务。
在系统架构上,提案建议突破传统监督体系的局限性。疾控监督员不再是被动执行检查任务的“独行侠”,而是演变为连接政策制定与基层实践的“生态中枢”。他们如同敏锐的传感器,实时捕捉一线风险信号;又像精准的翻译官,促进政策与实践的良性互动。这种系统重构使监督体系成为平战结合、快速响应的公共卫生网络核心节点。
提案建议制度的运行机制也要发生根本性变革。专业权威取代行政命令成为驱动力,疾控监督员需要具备流行病学、生物安全等多领域专业知识,采用“顾问式”工作方法,与医疗机构建立伙伴关系,共同分析问题、制定改进方案。这种专业赋能模式既能提升监督质量,也将增强机构的自主防控能力。
提案建议在激励机制方面也有所创新——要打破“以罚代管”的传统思维,构建正向发展的制度生态。建议为疾控监督员规划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医疗机构可通过信用体系进行差异化监管。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对“容错机制”的建议,鼓励主动暴露问题、积极整改,促进形成“敢于暴露问题、乐于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
这份提案最终描绘的,是一个现代化疾控监督员的新画像:他们既是前沿哨兵,守护着公共卫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又是专业顾问,为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支撑;既是数据触手,实时反馈防控动态,又是网络枢纽,连接起整个公共卫生体系的各个节点。这种制度创新,可为构建更具韧性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提供着坚实支撑。
登门
2025年3月,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市疾控局局长张浩带领市疾控局相关处室负责人来到农工党上海市委机关,就农工党界别提案《关于优化疾控监督员制度的提案》进行协商交流。会上,双方就现阶段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的推进情况、试点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痛点及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深入细致沟通,并在积极推动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巩固试点成果、根据试点情况逐步优化现有制度等方面达成初步共识。
“试点工作将按照稳中求进、先易后难的顺序,徐徐图之”
“希望农工党能继续为这支队伍呼吁”
“这些疾控监督员大多是在做8小时以外的工作”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复合型人才”
——张浩
市政协农工党界别表示,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工党将发挥界别优势,持续关注疾控监督员制度的推进情况,为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稳中求进建言献策。
答复
作为市卫生健康委2025年的1号答复件,市卫生健康委表示该提案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将针对疾控监督员“正名、定位、明责、建制”等问题,多次组织工作调研和讨论,剖析现况问题,完善疾控监督员相关工作制度,并围绕“谁来做”“谁来管”“做什么”“怎么派”“检查谁”“如何保障”等关键要素,不断创新试点工作的顶层设计和实施路径。
拿着答复件,市政协农工党界别在政协直通车提案反馈平台上,点下了“同意”。
尾声
在新冠疫情后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疾控监督员制度的优化成为关键环节。目前,国家层面正在开展试点工作总结评估工作,制定疾控监督员制度常态化实施的指导意见。这份提案展现了从理念到实践的变革思考,其核心在于重新定义疾控监督员在社会健康治理中的角色与价值。
好的民主实践,是让专业建言转化为人民福祉。这份带着消毒水味的提案,正悄然重塑上海公共卫生治理的基因。
市政协农工党界别通过联系群众、履职为民、建言资政、协商沟通、评价反馈、制度优化等全链条流程,为助力上海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贡献力量。
源起
2025年初,市政协农工党界别提交了一份题为《关于优化疾控监督员制度的提案》。这份凝聚专业智慧的提案背后,是对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深刻思考。
自2023年8月起,长宁区组建了专职与兼职疾控监督员的联合队伍,以“驻点+巡回”的模式开展工作。农工党党员、长宁区疾控中心主任赵文穗成为了这项工作的直接参与者、组织者。作为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医学科技奖、农工党上海市委党务工作先进个人、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先进个人获得者,抱着对工作的满腔热爱,赵文穗边工作边思考边总结。她发现,虽然国家疾控局建立的监督员制度已在医防协同、医防融合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基层实践中仍暴露出“四大困境”:目标上仍停留在“查错纠弊”的警察角色,系统上存在“独行侠”式的孤立运作,运行中依赖行政命令而非专业权威,激励机制更倾向于“规避问责”而非“主动作为”。
最初的制度设计将疾控监督员定位为“执法警察”,工作重心落在合规性检查和事后追责上。然而实践表明,这种“查错纠弊”模式虽然能确保医疗机构“不出事”,却难以真正提升防疫能力。
于是,赵文穗萌生了一个想法:调研疾控监督员试点工作开展情况,分析当前疾控监督员工作中存在的瓶颈,提出针对性改善方法,总结提炼更好落地实施的方法及路径,形成政策建议,并通过参政议政平台积极发声,推动相关工作更好开展。
实干
赵文穗的提议引起了农工党上海市委的重视。经过专家评审,农工党上海市委决定对疾控监督员这一专题立项研究。2024年4月,赵文穗担任组长的课题组宣告成立。
课题组创新采用PEST-SWOT“四维分析法”,选择长宁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疾控局)、长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生健康监督所)、1家综合性公立医院、1家企业医院、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不同层面和对象角度进行调研。调研过程中,他们看到了矛盾、茫然、无奈——却也看到了信心和希望。
在课题组紧锣密鼓的工作后,整个课题调研工作历时6个月宣告完成。课题组正式向农工党市委提交了一份8000余字的调研报告,从进一步细化疾控监督员制度顶层设计,优化疾控监督员派驻方式、岗位权威性,利用技术手段赋能疾控监督员一线工作等多方面提出了建议。
为民
2024年底,在与市卫生健康委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经界别委员讨论和界别专家评议,并经农工党市委主任委员会议审议,由课题报告转化的《关于优化疾控监督员制度的提案》,作为农工党界别提案于2025年初的市政协大会上正式提交。
提案创造性地提出价值重塑理念——让监督员转型为“专业教练”,通过风险评估、技术指导和能力建设,帮助医疗机构“更会做事”。这种转变使监督工作从单纯的行政监管,升华为创造健康价值的社会服务。
在系统架构上,提案建议突破传统监督体系的局限性。疾控监督员不再是被动执行检查任务的“独行侠”,而是演变为连接政策制定与基层实践的“生态中枢”。他们如同敏锐的传感器,实时捕捉一线风险信号;又像精准的翻译官,促进政策与实践的良性互动。这种系统重构使监督体系成为平战结合、快速响应的公共卫生网络核心节点。
提案建议制度的运行机制也要发生根本性变革。专业权威取代行政命令成为驱动力,疾控监督员需要具备流行病学、生物安全等多领域专业知识,采用“顾问式”工作方法,与医疗机构建立伙伴关系,共同分析问题、制定改进方案。这种专业赋能模式既能提升监督质量,也将增强机构的自主防控能力。
提案建议在激励机制方面也有所创新——要打破“以罚代管”的传统思维,构建正向发展的制度生态。建议为疾控监督员规划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医疗机构可通过信用体系进行差异化监管。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对“容错机制”的建议,鼓励主动暴露问题、积极整改,促进形成“敢于暴露问题、乐于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
这份提案最终描绘的,是一个现代化疾控监督员的新画像:他们既是前沿哨兵,守护着公共卫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又是专业顾问,为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支撑;既是数据触手,实时反馈防控动态,又是网络枢纽,连接起整个公共卫生体系的各个节点。这种制度创新,可为构建更具韧性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提供着坚实支撑。
登门
2025年3月,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市疾控局局长张浩带领市疾控局相关处室负责人来到农工党上海市委机关,就农工党界别提案《关于优化疾控监督员制度的提案》进行协商交流。会上,双方就现阶段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的推进情况、试点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痛点及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深入细致沟通,并在积极推动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巩固试点成果、根据试点情况逐步优化现有制度等方面达成初步共识。
“试点工作将按照稳中求进、先易后难的顺序,徐徐图之”
“希望农工党能继续为这支队伍呼吁”
“这些疾控监督员大多是在做8小时以外的工作”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复合型人才”
——张浩
市政协农工党界别表示,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工党将发挥界别优势,持续关注疾控监督员制度的推进情况,为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稳中求进建言献策。
答复
作为市卫生健康委2025年的1号答复件,市卫生健康委表示该提案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将针对疾控监督员“正名、定位、明责、建制”等问题,多次组织工作调研和讨论,剖析现况问题,完善疾控监督员相关工作制度,并围绕“谁来做”“谁来管”“做什么”“怎么派”“检查谁”“如何保障”等关键要素,不断创新试点工作的顶层设计和实施路径。
拿着答复件,市政协农工党界别在政协直通车提案反馈平台上,点下了“同意”。
尾声
在新冠疫情后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疾控监督员制度的优化成为关键环节。目前,国家层面正在开展试点工作总结评估工作,制定疾控监督员制度常态化实施的指导意见。这份提案展现了从理念到实践的变革思考,其核心在于重新定义疾控监督员在社会健康治理中的角色与价值。
好的民主实践,是让专业建言转化为人民福祉。这份带着消毒水味的提案,正悄然重塑上海公共卫生治理的基因。
市政协农工党界别通过联系群众、履职为民、建言资政、协商沟通、评价反馈、制度优化等全链条流程,为助力上海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丁元圆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