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 评论
- 收藏
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综述(五):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力量
2025-09-02 09:17
字号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十四五”时期,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新业态持续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十五五”时期,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阶段,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今年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在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期间,与会常委和列席委员们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展开互动交流,分享意见建议,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力量。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让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注入了强劲改革动能,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
在交流互动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与会常委和委员们提到的高频词。
文博事业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五五”时期文博事业需要迈向新的发展阶段,肩负起新的使命与任务。“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进入‘快车道’,随着‘文博热’持续升温,一些制约博物馆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也愈发显露。”江尔雄常委表示,面向“十五五”,博物馆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职能转变,优化运行机制,要优化法治环境、创新管理体制、促进均衡发展、加强人才引育,进一步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更好发挥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
在姚爱兴常委看来,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激发文化产业创新创造活力。“坚决破除文化市场准入隐性壁垒,破解文化资源配置市场准入设置不合理、文化要素流动不畅通等问题,促进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文化市场要素合理流动。深化文化领域国资国企改革,培育若干个国有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同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培育更有活力的市场经营主体。”姚爱兴说。
文化创造核心在人。“当前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时期,人才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石,深化改革的核心在于破除一切体制机制障碍,构建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人文环境。”欧阳坚委员表示,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各类文化人才社会培养体系,支持和引导各级各类学校等教育机构设立文化和科技融合新兴交叉学科,推进科技和人文艺术教育协同发展。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建设,有助于释放文化活力、赓续中华文脉。“考古实物、文化遗存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载体。要积极推动将‘中华文明探源与重大考古工程’列入‘十五五’重大文化工程项目,探究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内在机制。”李群常委表示。
“要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
“不断完善京津冀、大湾区、长三角等文化产业群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鼓励文化和旅游业界共拓更多合作商机。”
……
共识在交流中进一步凝聚,“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十五五’时期既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物质富裕,也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生命力、创造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与会常委和委员们一致表示。
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
绘制文化发展新图景
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数字技术正在重塑文化生产传播方式”“面向文化产业重点环节要强化科技攻关”“统筹推进文化文艺与科技融合的战略研究、宏观指导和产业布局”……在专题讨论中,常委和委员们围绕“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展开了热烈、细致且有深度的交流。
“‘十五五’时期,不断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不仅能够为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注入不竭动力,更有助于探寻文化发展与数字技术之间的融通点,更好地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活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常委和委员们表示。
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孙继业常委表示,要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技术赋能文化创新。
加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研究——李屹委员表示,“十五五”期间,加强科技赋能文化文艺融合发展战略研究,要组织学界业界提出前瞻性操作性对策建议,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务实的战略规划。
聚焦文化产业发展攻关核心技术——姚爱兴常委表示,要加强文化领域智能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开展人机交互、混合现实等关键技术开发,推动类人视觉、泛在物联等智能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应用。
培养文化科技融合的复合型人才——“要加快建设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跨界学科人才队伍;推动将文化科技人才纳入各类‘高精尖’人才、急需紧缺人才认定范围。”欧阳坚委员说。
在常委和委员们看来,“十五五”时期,推动文化、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要畅通文化赋能产业发展、产业与科技创新高效衔接、科技创新助力文化繁荣的循环,构建形成“文化赋能—科技驱动—产业升级”的生态,实现三者共生共荣、互促共进。
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摆在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优化文化服务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一环。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在常委和委员们看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越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越突出,就越需要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以更好适应人民群众改善生活品质新期待。
“推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不仅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内在要求,更是提升文化服务质量效益的重要途径,只有把这项工作摆上位、做到位,才能为推动文化事业均衡协调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坚实保障。”朱生岭常委表示。
黄丽云常委同样认为,要加快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机制,让人民群众尽享美好生活。她建议,要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供需有效衔接机制,探索开展“自上而下、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公共文化服务。
优化文化服务供给,需要不断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文化精品。吴为山常委直言,“要增强文化作品的原创力与穿透力,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不断优化文化服务。”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文艺事业从‘高原’跃上‘高峰’。”陈彦常委表示,“十五五”时期,要以人民为中心,建立科学合理的内容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让兼有思想性、艺术性和“双效益”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坚持“普及”和“提高”并举,让优秀文化成果有效抵达基层,全面提升国民对文学艺术的认知能力与审美水平。
“要加强银发市场高品质文化产品供给,积极引导经营主体和文艺创作机构开发相关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
“‘十五五’时期,要更加注重优化文化传播方式,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强化文旅融合发展。”
“打破信息壁垒,建立文化、教育、体育、旅游等部门资源的共享共用机制,探索用‘文化+’的方式盘活各种公共服务资源。”
……
“十五五”规划编制,需要汇集方方面面的智慧,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为期两天的会议,常委和委员们的深入思考、坦诚交流、积极建言将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政协智慧与力量。
“十四五”时期,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新业态持续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十五五”时期,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阶段,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今年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在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期间,与会常委和列席委员们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展开互动交流,分享意见建议,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力量。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让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注入了强劲改革动能,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
在交流互动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与会常委和委员们提到的高频词。
文博事业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五五”时期文博事业需要迈向新的发展阶段,肩负起新的使命与任务。“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进入‘快车道’,随着‘文博热’持续升温,一些制约博物馆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也愈发显露。”江尔雄常委表示,面向“十五五”,博物馆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职能转变,优化运行机制,要优化法治环境、创新管理体制、促进均衡发展、加强人才引育,进一步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更好发挥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
在姚爱兴常委看来,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激发文化产业创新创造活力。“坚决破除文化市场准入隐性壁垒,破解文化资源配置市场准入设置不合理、文化要素流动不畅通等问题,促进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文化市场要素合理流动。深化文化领域国资国企改革,培育若干个国有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同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培育更有活力的市场经营主体。”姚爱兴说。
文化创造核心在人。“当前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时期,人才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石,深化改革的核心在于破除一切体制机制障碍,构建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人文环境。”欧阳坚委员表示,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各类文化人才社会培养体系,支持和引导各级各类学校等教育机构设立文化和科技融合新兴交叉学科,推进科技和人文艺术教育协同发展。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建设,有助于释放文化活力、赓续中华文脉。“考古实物、文化遗存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载体。要积极推动将‘中华文明探源与重大考古工程’列入‘十五五’重大文化工程项目,探究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内在机制。”李群常委表示。
“要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
“不断完善京津冀、大湾区、长三角等文化产业群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鼓励文化和旅游业界共拓更多合作商机。”
……
共识在交流中进一步凝聚,“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十五五’时期既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物质富裕,也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生命力、创造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与会常委和委员们一致表示。
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
绘制文化发展新图景
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数字技术正在重塑文化生产传播方式”“面向文化产业重点环节要强化科技攻关”“统筹推进文化文艺与科技融合的战略研究、宏观指导和产业布局”……在专题讨论中,常委和委员们围绕“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展开了热烈、细致且有深度的交流。
“‘十五五’时期,不断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不仅能够为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注入不竭动力,更有助于探寻文化发展与数字技术之间的融通点,更好地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活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常委和委员们表示。
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孙继业常委表示,要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技术赋能文化创新。
加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研究——李屹委员表示,“十五五”期间,加强科技赋能文化文艺融合发展战略研究,要组织学界业界提出前瞻性操作性对策建议,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务实的战略规划。
聚焦文化产业发展攻关核心技术——姚爱兴常委表示,要加强文化领域智能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开展人机交互、混合现实等关键技术开发,推动类人视觉、泛在物联等智能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应用。
培养文化科技融合的复合型人才——“要加快建设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跨界学科人才队伍;推动将文化科技人才纳入各类‘高精尖’人才、急需紧缺人才认定范围。”欧阳坚委员说。
在常委和委员们看来,“十五五”时期,推动文化、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要畅通文化赋能产业发展、产业与科技创新高效衔接、科技创新助力文化繁荣的循环,构建形成“文化赋能—科技驱动—产业升级”的生态,实现三者共生共荣、互促共进。
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摆在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优化文化服务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一环。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在常委和委员们看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越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越突出,就越需要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以更好适应人民群众改善生活品质新期待。
“推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不仅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内在要求,更是提升文化服务质量效益的重要途径,只有把这项工作摆上位、做到位,才能为推动文化事业均衡协调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坚实保障。”朱生岭常委表示。
黄丽云常委同样认为,要加快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机制,让人民群众尽享美好生活。她建议,要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供需有效衔接机制,探索开展“自上而下、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公共文化服务。
优化文化服务供给,需要不断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文化精品。吴为山常委直言,“要增强文化作品的原创力与穿透力,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不断优化文化服务。”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文艺事业从‘高原’跃上‘高峰’。”陈彦常委表示,“十五五”时期,要以人民为中心,建立科学合理的内容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让兼有思想性、艺术性和“双效益”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坚持“普及”和“提高”并举,让优秀文化成果有效抵达基层,全面提升国民对文学艺术的认知能力与审美水平。
“要加强银发市场高品质文化产品供给,积极引导经营主体和文艺创作机构开发相关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
“‘十五五’时期,要更加注重优化文化传播方式,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强化文旅融合发展。”
“打破信息壁垒,建立文化、教育、体育、旅游等部门资源的共享共用机制,探索用‘文化+’的方式盘活各种公共服务资源。”
……
“十五五”规划编制,需要汇集方方面面的智慧,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为期两天的会议,常委和委员们的深入思考、坦诚交流、积极建言将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政协智慧与力量。
责任编辑:施丹璐

- 10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