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
  • 评论
  • 收藏
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综述(四):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人民政协报  
2025-09-01 09:21 字号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党中央持续对乡村振兴作出重要部署——
党的二十大要求,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分类有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能‘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必须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8月25日至26日,在围绕“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协商议政的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统筹城乡融合发展”也是常委和委员们建言的重要方向。大家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与乡村发展实际情况,在充分交流、深入协商中碰撞思想、凝聚合力,为以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献计出力。
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实施以来,广大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但目前我国农业基础总体上仍较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还有短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这是与会常委和委员们的共同感受。
在全国政协常委王晓东看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农村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之一。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应加快补齐农村传统基础设施短板,在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讯、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基础设施,推进形成各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王晓东说。
全国政协常委范九伦格外关注农业农村水系统建设的问题。他表示,农业农村水系统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一项重要支撑,对于提升气候变化影响下农业生产和农村生计韧性具有重大意义。
“今年上半年,全国十余省区出现大面积旱情,全面进入汛期以来多地又相继发生洪涝灾害,造成农作物受旱、水毁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这表明,当前我国乡村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尚无法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冲击。”就此,范九伦建议,全面完善升级农业农村水系统设施与服务、构建农村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绿色化转型,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建设美丽乡村。
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直接影响着农民能否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对此,河北省政协主席张国华建议,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这一方面要以系统性举措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则应充分发挥县城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关键纽带作用,因地制宜推进县城在规划布局、设施建设、资源配置、人才调配等方面的一体化统筹,全面提升乡村文化、教育、医疗、育幼、养老等领域公共服务水平,让县城真正成为链接城市资源、服务乡村群众的重要载体,切实增强乡村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张国华说。
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常委和委员们表示,“十五五”时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攻坚期,应深入研究“十五五”时期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有力措施,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稳步提升,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积极建设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首先是要发展富民产业。2024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全国政协委员于学利关注乡村富民产业已有多年。他坦陈,近些年我国乡村富民产业发展取得突出实效,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不断壮大等,但产业发展层次、经营主体实力、品牌建设意识、要素保障等问题,仍是乡村富民产业发展的重要掣肘。
于学利认为,应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从四方面精准发力破解乡村富民产业发展难题,着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一是科学制定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定位,优化产业布局;二是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扶持力度,壮大经营主体,提升产业发展活力;三是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四是强化乡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破解乡村富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瓶颈。
全国政协常委谢红同样关注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问题。在她看来,“十五五”时期,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超越单一的农业生产环节,要以产业深度融合为路径,向全产业链要效益,向多功能性要价值。
“具体来说,可从三方面着力。一是聚焦‘土特产’,做强全产业链。聚焦一批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和鲜明地域标识度的特色产业,支持它们从区域品牌向全国乃至国际性品牌迈进。二是系统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培育乡村新业态。如创新探索‘育种—养殖—加工—装备—文旅’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打造一批农渔文旅深度融合的典范。三是要创新激活乡村消费市场,畅通城乡循环。可以推动‘山货’出村、引导‘优品’下乡为抓手,实现城乡互促、共同繁荣。”谢红说。
“立足优势、发展产业,才能鼓足乡村发展的后劲。”全国政协常委珠康·土登克珠建议,发展乡村产业还应积极培育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借助数字经济缩小城乡市场差距;同时,发挥园区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示范区,促进城乡产业联动;此外,还应通过改善吃住条件、创新游玩方式,打好吃住行玩综合体验的乡村旅游组合拳,让游客愿意在乡村留下来、愿意去消费,让农民从旅游经济的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聚焦乡村产业发展,常委和委员们的共识在协商交流中不断强化:要将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作为重要抓手,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持续赋能,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长久助力。
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城乡并重、城乡并进、城乡协同,要利用好政府‘有为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社会‘有情之手’盘活农村资源,形成乡村差异化竞争优势。”对此,全国政协常委齐成喜的建议是: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发挥好乡村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乡愁文化,做好一顿饭、唱好一台戏、过好一次体验,发挥好乡村人文优势;用好耕地、宅基地、建设用地,发挥好乡村土地资源优势;落实好鼓励生育政策和人才培养机制,发挥好乡村人才优势;统筹好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发挥好乡村政策优势。
在全国政协委员林克庆看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应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他建议要在壮大县域经济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县城规划设计水平,开展“美丽县城”规划建设行动,注重特色品质内涵,建设既有传统魅力、地方特色,又体现时代价值、未来风范的美丽县城。同时,加快补齐县城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内联外通的交通网络,实现县级行政中心20分钟内上高速;打造一批综合性智慧商圈,推进智慧县城建设,增强县城韧性安全智慧水平。
“推动青年入乡发展,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招。”全国政协常委陈小平认为,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应群策群力做好青年入乡工作。
“一方面,要聚焦青年所‘盼’、乡村所‘需’、机制所‘困’、情感所‘系’等关键环节,立足乡村发展的人才所需,为青年提供在乡村的事业发展空间和平台、生活品质保障及价值认同等,实现青年与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双向奔赴’。另一方面,要强化思想政治引领,通过委员讲堂、专题宣讲、界别活动等多种形式,向广大青年、社会各界宣传解读‘青年入乡、双向奔赴’的重大意义和政策举措,最大程度凝聚‘乡村需要青年、青年成就乡村’的社会共识。”陈小平说。
……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
常委和委员们期待并相信,“十五五”期间,我国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将加速补齐,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将逐步构建,农村的现代生活条件将不断提升,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将更加完善,一幅城乡并肩向未来、共生共荣的美好画卷将逐步绘就。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25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