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峰起云泳 | 饶家驹与南市难民区
施泳峰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9-01 09:08 字号
1937年7月“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8月日本侵略者突袭上海,中国军队奋起抗击,“八•一三”淞沪抗战全面打响。侵华日军狂轰滥炸,烧杀劫掠,导致无数平民伤亡,无数家庭支离破碎,给上海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仅上海南市(今上海市黄浦区)就先后遭到日军19次无差别轰炸,无数房屋在侵华日军的肆虐下化作残垣断壁,无数民众流离失所,昔日繁华的上海南市变成一片焦土,在战火的蹂躏下大量无辜民众沦为难民。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大批难民涌向租界,此时租界早已人满为患,运行几近瘫痪。面对汹涌而来的难民,租界当局无奈之下只得设置铁栅栏封堵道路,不许他们入内。难民们缺衣少食,处境悲惨。饶家驹看到这些难民后,向交战双方提议建立一片“安全区”,以拯救和帮助难民。饶家驹四处奔走,建立起“南市难民区”,至少保护了30万难民。
饶家驹(1878年-1946年),法国传教士,出生于法国西南部桑特市。1894年加入耶稣会,在英国、比利时修习,成为神父。1913年由耶稣会巴黎教区派往中国上海传教,饶家驹乘船风尘仆仆地来到上海,开始了他和上海这座城市27年的情缘。饶家驹担任过徐汇公学(现徐汇中学)的监学,教授法文和化学。饶家驹在中国生活、工作了27年,与中国人民结下深厚的感情,他说“中国就是我的故乡,我深爱中国”,他甚至把自己的名字改叫饶家华,以表示对中华大地的眷恋。饶家驹具有很强的语言天赋,精通法语、英语、拉丁语、希腊语,能说普通语和上海方言,还能讲流利的日语。语言的天赋,使他能与不同国家的人们沟通交流。饶家驹天性乐观开朗,宅心仁厚,凭借自身的贵族气质、外侨学校老师、天主教神父的身份,他结识了各国驻沪领事馆和租界当局。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时,饶家驹担任上海国际红十字会副主席。他利用自己懂得多种语言和人脉关系,在中、日、英、美、法等国官员之间奔走呼吁建立安全区。饶家驹向时任上海市长俞鸿钧提出建议设立“难民区”。饶家驹找到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进行交涉,要求难民区“不受任何形式之攻击,不设武装军队军事机关,亦不作武装的敌对活动之行为”,以接纳难民。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年近花甲的饶家驹在上海南市建起 “南市难民区”。当一队队日本侵略军杀气腾腾地冲进上海南市,饶家驹用日语对日本兵喊道“这里是难民区,中立区,武装军人不得入内”。面对气势汹汹的日本兵,他坚定地说“你们的松井石根司令保证过不进入难民区,请你们后退!”
饶家驹是南市难民区的负责人,他每天都乘坐一辆黄包车,奔波于南市难民区,巡视、监督、分发食物,协调各方势力。饶家驹经常带领难民区的孩子玩耍,通过变魔术的方式来赠予孩子糖果,在那个缺衣少食担惊受怕的日子里,也尽力保护着孩子们的童心与快乐。饶家驹无畏生死,日本侵略者的子弹打穿过他的外衣,野蛮的日本侵略者用枪顶着他对他进行过搜身,但他却总是面对微笑。摆脱凶狠的日本侵略者后,他又不知疲倦的奔走,为难民募捐,难民们都叫他“饶菩萨”。
南市难民区位于上海老城厢北部,方浜中路以北,人民路以南,毗邻法租界,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南市难民区四周路口竖有多面红十字旗帜,以及国际救济委员会中、英文名称的旗帜。工作人员佩戴白底红十字袖章,并书写中、英文“国际救济会”字样。
南市难民区设“监察委员会”,饶家驹任主席,多位国家代表参加,其中有3名法国人、 2名英国人、 1名挪威人、1名美国人。监察委员会是南市难民区名义上的管理机构,实际上难民区的具体管理与给养供给,是由上海的各有关慈善团体共同参与。南市难民区被划分为9个分区,每个分区设区长1人,下设总务、文书、训导、给养、庶务、卫生、清洁、登记、调查、医务各组。先后设难民收容所130多个,实际庇护难民30万人。
在饶家驹的主持下,南市难民区开展了各项难民援助工作。1937年12月饶家驹到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的美国妇女俱乐部演讲,呼吁踊跃捐输,帮助难民。1938年5月饶家驹飞赴美国、加拿大,发起“一碗饭运动”,为难民募捐。美国罗斯福总统向饶家驹承诺价值70万美元的援助计划,将大批小麦运到上海,交给饶家驹支配。饶家驹此行大约募集到170万美元和大量物资,这些捐款和物资全部被饶家驹用于南市难民区的难民救助,运回上海后变成了难民碗里热腾腾的大饼油条馒头。
饶家驹在南市难民区建立票证系统,以保证贫困难民都享有获得口粮的权利。设立难童学校7所,共招收2000多名学生,难民子女均免费入学。设立各种工场、作坊,制作草绳、板刷和绣品,使难民得到一部分收入。设立残老院,将各收容所孤苦无依的残疾老人集中收容,得到较普通难民较为优厚的待遇。设立难民医院3座、灾童医院1座、产妇医院1座,使难民的疾病得到及时救治。在饶家驹的不懈努力下,南市难民区每天能为6万名难民提供必需的食物和生活物资,就这样难民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命保障。
中国共产党上海地下党组织积极参与难民救助工作,成立“难民工作委员会”(简称“难委”),陆续选派30多名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参与南市难民区的救助工作,组织难民生产自救,推进难民教育工作,动员难民参加抗日武装斗争。1938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上海地下党组织动员难民投奔新四军,为此饶家驹办出通行证,使难民船顺利经过日军封锁线,顺利到达苏北新四军敌后抗日根据地。
从1937年11月到1940年6月,南市难民区共运作了32个月,成为抗战时期远东地区最早的难民庇护地。“我们的同胞既无容身之所,又无糊口之粮,他们饥寒交迫濒临死亡,他们能活下来,要归于这位乐善好施的神父”,这是当时的人们对饶家驹的评价。为感谢饶家驹,人们将南市难民区称为“饶家驹区”。1940年饶家驹离开上海返回法国巴黎,众多难民站在路边为其送行。为纪念饶家驹,上海城隍庙的方浜桥,被改称“饶家桥”。
南市难民区在1938年被国际红十字会第16届代表大会确认为“世界范围内战时保护平民”的成功范例。1949年《关于战时保护平民之日内瓦公约》制定,规定“战时设立中立安全区保护平民”。饶家驹建立和维持南市难民区的举措作为成功经验被载入这份公约,今天签字承认这份国际公约的国家和地区已经有196个。
2024年9月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来到上海城隍庙,称赞上海曾出现过二战时期最出色的难民安全区——由饶家驹首创的安全区模式,直接促成了战后修订《日内瓦公约》并加入战时平民保护的相关条例。
饶家驹用行动证明,即使在最残酷的战争中,人性的光辉也能筑起安全屏障。如今竖立在上海城隍庙原“南市难民区”旧址的“上海南市难民纪念碑”,时刻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那段历史。饶家驹是中法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内展示有一尊饶家驹铜像,向人们默默地述说着他所做的事迹。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友人,如加拿大人白求恩、印度人柯棣华、美国人史沫特莱、新西兰人路易•艾黎等,他们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帮助中国人民一起抵抗日本侵略者,铸就起用鲜血凝结的深情厚谊,他们的名字和事迹不应被遗忘。
责任编辑:杨骁希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