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上海市民营企业“走出去”资讯快报(2025年第八期)
上海市工商联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9-01 14:48 字号
导读
● 2025年1-7月全国、上海及上海民营企业进出口数据
● 外贸资讯:关税动态、国内看点、国际看点
● 国别监测:中国车企在俄罗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行业动态:动力电池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 案例分析:拒收风险“险中险”,出口业务“坑中坑”

一、2025年1-7月全国、上海及上海民营企业进出口数据
据海关统计,今年1-7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5.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同)增长3.5%。其中,出口15.31万亿元,增长7.3%;进口10.39万亿元,下降1.6%,降幅较上半年收窄1.1个百分点。7月当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1万亿元,增长6.7%。其中,出口2.31万亿元,增长8%;进口1.6万亿元,增长4.8%,连续两个月增长。
据上海海关统计,今年1-7月,上海市进出口总值25477.77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出口11233.50亿元,增长10.7%;进口14244.27亿元,下降1.7%。7月当月,总值3972.38亿元,增长9.5%。其中,出口1706.83亿元,增长8.5%;进口2265.55亿元,增长10.3%。
今年1-7月,上海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9823.76亿元,同比增长25.5%。其中,出口5357.02亿元,增长27.1%;进口4466.74亿元,增长23.6%。7月当月,进出口1641.12亿元,增长35.7%。其中,出口869.89亿元,增长29.1%;进口771.24亿元,增长44.1%。
二、外贸资讯
(一)关税动态
● 中美再次暂停实施相互24%关税90天

8月12日,中美双方发布《中美斯德哥尔摩经贸会谈联合声明》。根据声明,自当日起,美国继续暂停实施24%的对等关税90天,保留加征剩余10%的关税;中方继续暂停实施24%对美加征关税以及有关非关税反制措施90天,保留加征剩余10%的关税。
日内瓦会谈后,中美大幅降低双边关税水平,达成首次90天“窗口期”;伦敦会谈后,中美相互放宽或取消部分限制性措施;斯德哥尔摩会谈后,已有措施如期展期90天。
路透社报道称,将贸易“休战”延长到11月初,为美国关键的圣诞季进口争取了宝贵时间。
● 在美关税威胁下,印度与欧盟加速贸易谈判
据《印度快报》报道,印度政府官员8月14日表示,为了减轻美国高额关税对印度出口的影响,印度商工部正在推动出口多元化,扩展印度商品的出口渠道,今后将每月与欧盟举行会谈来加快与欧盟的贸易谈判进程。过去12个月,印度与欧盟仅进行了四轮谈判。
(二)国内看点
● 今年前7个月长三角再次交出亮眼的外贸答卷

据上海海关统计,长三角地区进出口9.59万亿元,同比增长5.4%,占同期全国进出口总值的37.3%。这一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了0.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在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驱动下,长三角地区作为全国外贸“压舱石”的韧性与活力更加凸显。
长三角外贸数据不仅在于量的增长,更在于质的提升。具体来看,今年前7个月,长三角地区出口机电产品3.64万亿元,同比增长9.4%,保持出口主力军地位,其中增速较为显著的是电动汽车、集成电路和高端装备,同比分别增长43.9%、20.1%、10.2%。这显示出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动能转换的进程持续加快,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正成为拉动出口的新引擎,长三角也成为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先行示范。
(来源:解放日报)
● 上海将组织外贸出口企业参加101个海外展会
上海启动“百展千企 沪连全球”出海参展活动,计划下半年组织1388家企业,参加101个海外展会,展览面积达1.5万平方米。这些海外展会聚焦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绿色能源等重点产业,以及轻工产品、纺织服装、机械设备、建材五金、食品农产品、汽车配件等上海外贸传统行业。
(三)国际看点
● 印度成为美国最大的智能手机供应国

据《经济时报》报道,印度信息技术部长维什瑙日前表示,印度电子产品制造业年产值目前已达12万亿卢比,印度已成为美国最大的智能手机供应国。维什瑙称,在过去11年中,印度的电子产品产量增长了6倍,印度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制造国,在全球电子产品市场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 乌兹别克斯坦将对部分产品征收生态税
据乌spot网8月15日报道,8月14日,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听取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部关于新增废物回收利用措施的工作汇报。该部表示,乌每年产生1400万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仅为5%,通过回收纸张、塑料、橡胶、玻璃和纺织废料,可获得价值1万亿苏姆(约合7.9亿美元)的原材料,建筑、化学、电子、技术废料和工业用油的回收利用领域也具开发潜力。第一阶段,乌拟对电池和蓄电池、车辆、润滑剂、包装产品、轮胎和橡胶管、玻璃制品征收生态税。
● 尼加拉瓜拟对原产中国的萝卜和西瓜种子制定进口植物检疫要求
2025年7月16日,WTO网站发布尼加拉瓜提交的G/SPS/N/NIC/149和G/SPS/N/NIC/150号通报,尼加拉瓜农业与畜牧业保护与健康研究所(IPSA)拟发布016-2025-IPSA号和017-2025-IPSA号决定,分别对原产中国和荷兰的萝卜(Raphanus sativus)种子、对原产中国和意大利的西瓜(Citrullus lanatus)种子制定进口植物检疫要求。两个通报征集意见期均截止至2025年9月14日。
三、国别监测:中国车企在俄罗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俄罗斯联邦为欧洲第一大国,人口超过1亿,汽车产业在当地发展已超百年。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受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影响,俄罗斯汽车产业发展几经波折,从克里米亚危机,再到2022年初爆发的俄乌冲突,均对俄罗斯汽车产业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受俄乌冲突影响,2022年俄汽车销量锐减60%。虽然随后国家开展经济调整、鼓励汽车产业发展等措施,俄汽车销量逐渐复苏,但仍然无法恢复至冲突前的水平。受制于高昂的汽车贷款,以及消费者普遍的观望态度,2025年俄罗斯汽车总销量预计会同比下降17.3%。
那目前对于中国车企来说,俄罗斯市场是否值得开发与投资?中国车企若在俄罗斯发展,将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一)俄罗斯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俄罗斯汽车产能仍未恢复至冲突前水平。据欧洲企业协会汽车制造商委员会统计,在冲突前的2021年,俄罗斯全年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销量为166.68万辆。冲突展开的第一年,销量锐减至68.74万辆,仅为冲突前的41%。2023年开始,汽车产量逐渐复苏,但截至2024年,仍未恢复至冲突前水平。根据FITCH RATING机构的预测,2025年俄罗斯乘用车销量将同比下降19.2%,商用车同比下降7.1%。根据惠誉解决方案BMI数据库信息,主要依据是因为消费者谨慎的购买态度,因预期进一步降价而延迟购车;另一方面是当地商业贷款成本高筑,进一步抑制了销量。
(二)中国车企在俄发展的机遇
俄罗斯本国产能有限。俄罗斯目前无论是在乘用车、客车还是货车领域,产能和实际需求量相比均有较大缺口。作为俄罗斯的友好贸易国,中国车企迅速补位,俄罗斯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汽车出海市场。
俄乌冲突发生后,无论是西方的整车还是汽车零部件企业,均退出俄罗斯市场,给当地市场留下了大面积空白。不少中国车企逐步加强在俄本土生产能力,并与当地车企展开组装合作。在俄乌冲突前,进口零部件占俄罗斯市场比例约63-65%,基于中国企业在产业配套方面的强大能力,中企有能力抓住这一部分机遇。
(三)中国车企面临的挑战
1.地方保护主义抬头。目前俄罗斯汽车行业对于中国的依赖逐渐加深,但对于俄本土汽车企业和行业发展来说,长期看并不是好事,甚至制约俄本土车企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本地保护主义政策,将会对中国车企业务产生一定冲击。例如,俄乌冲突后,俄罗斯提高了进口车报废税率和汽车进口关税。
2.市场竞争格局可能发生变化。已退出俄罗斯市场的外资车企,在出售自有工厂时加入了回购条款,意味着他们可能会在数年后随着冲突的缓和而逐渐回归俄市场,届时中国企业将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目前面对的市场机遇是否具有长期可持续性,仍要打个问号。
3.经贸环境变化压缩市场空间。内外部环境的动荡、汇率的波动、关键利率的上涨、通胀压力的持续上升,不仅压缩了车企的利润率,而且限制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部分商用车企业和汽车零部件企业表示,考虑到西方持续的制裁、收汇环节的阻碍等因素,目前车企在对俄业务上仍然持谨慎和保守态度,尽可能选择现款业务或人民币业务,不敢贸然增加对俄出口。
四、行业监测:动力电池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与储能系统的核心组件,是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引擎。
(一)动力电池市场供需情况
动力电池,即为工具提供动力来源的电源,多指为电动汽车、电动列车、电动自行车提供动力的蓄电池。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同时也是未来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目前,市场上主要动力电池的种类包括:镍氢电池、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
根据调研报告,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在2020-2023年间飞速发展。从供给端来看,中国动力电池产能在2023年达到了1860GWh,仅半年增长了600GWh。与此同时,全球动力电池产能也呈现快速扩张态势,其中,中国市场产能达到78.8%,剩余21.2%产能来自海外,主要集中在欧洲和美国,由日韩企业主导。
从需求端来看,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动力电池需求持续上升。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继续增长,预计到2030年需求将增长至2100GWh。中国市场的表现尤为突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创历史新高,市场占有率达到31.6%,动力电池装机量累计达到387.7GWh。
尽管市场需求强劲,但供给端的快速扩张导致了结构性过剩问题。特别是在低端电池领域,产能过剩现象尤为严重,而高端电池产能仍存在不足。未来,行业可能会经历进一步的整合和技术升级,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二)动力电池行业竞争格局
目前,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呈现出“中国主导、日韩跟进、欧美崛起”的局面。
1.中国市场
中国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从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前十的企业名单来看,中国企业继续占据主导地位,坐拥6个席位,分别是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欣旺达。
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龙头企业,其市场份额长期保持全球第一,2024年全球装机量达到248.26GWh,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5.1%。弗迪电池动力电池业务快速增长,2024年装机量达到135.72GWh,市场份额为24.6%。
2.日韩市场
海外市场呈现“欧美追赶、日韩承压”的格局。日韩企业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日本企业如松下、丰田和索尼在高端电池技术方面具有优势,尤其是在固态电池和钠离子电池领域。韩国企业如LG新能源、三星SDI和SK Innovation则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强劲,尤其是与欧美汽车制造商的密切合作,如LG新能源与特斯拉的合作关系为其带来了显著的市场份额。
3.欧美市场
欧美市场近年来也在积极推动动力电池本土化生产。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IRA)等政策,鼓励本土电池产业链的发展,吸引了包括特斯拉、通用和福特在内的车企布局动力电池产能。欧洲则通过《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Battery Regulation)等政策,推动动力电池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支持本土企业如Northvolt和ACC(AESC)的发展。
4.未来趋势
全球动力电池市场正处于“技术爆发、格局重塑”的关键期。中国企业凭借全产业链优势与持续创新,在市场规模、技术突破与全球化布局上均占据领先地位。此外,欧美市场的崛起对亚洲供应链也将形成一定挑战,特别是在高端电池技术领域,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
(三)动力电池上游原材料市场情况
1. 锂资源:供需紧张、布局呈多元化

锂作为动力电池核心材料,其供需格局直接影响全球电动汽车产业发展。2025年1-4月,中国电池级碳酸锂产量达27万吨,同比增长60%,但依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价格维持在7.4万元/吨。资源分布高度集中,全球约44%的锂储量位于智利,22%在澳大利亚,9%在阿根廷,而中国储量仅占7%,导致中国约80%的锂需求依赖进口。这种地理集中性带来了显著的供应风险,特别是在地缘政治紧张时期。
2. 镍与钴:严重依赖进口
镍和钴是三元锂电池的关键材料,尤其在高镍电池中需求量较大。2024年,全球镍产量约为355.6万吨,其中印尼和菲律宾是主要生产国。钴的产量约为29万吨,刚果民主共和国为全球最大钴生产国,独占全球50%储量。对于中国来说,钴资源极其匮乏,几乎全部依赖进口。镍和钴的供需关系较为紧张,尤其是高端镍和钴的供应仍存在瓶颈。此外,镍和钴的价格波动也对动力电池成本构成较大压力。
3. 石墨:高端石墨供应存缺口
石墨作为负极核心材料,其市场规模占动力电池上游原材料市场的10%。2024年,全球石墨产量约为160万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石墨生产国和消费国,占全球产量的70%。尽管石墨资源相对丰富,但高端石墨的供应仍存在一定缺口。
五、案例分析:拒收风险“险中险”,出口业务“坑中坑”
出口信用风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之一就是拒收风险,一般是指货物出口后买方以明确的意思表达,或以超过合理期限而不提货等实际行动,拒绝接收货物。接收货物是买方的合同义务,拒绝收货就构成买方的违约失信行为。通过以下一个案例,小编来说说拒收风险的具体表现和风险防控的一些要点。
(一)案情概括
四川某出口企业W出口新鲜葡萄到印度,以海运记名提单出运,结算方式为30%预付款、见提单复印件后付款50%,提货后30天内支付剩余20%。货物发运后,W公司将提单副本传真给买方,但印度买方并未如约付款,并且以上批收到的葡萄有质量问题为由而明确提出拒收该批货物。
W公司一边辩解质量问题并督促买方提货,一边寻找新买方转卖货物、减少损失。找到印度另一家客户愿意折价收货后,W公司敦请原买家出具了对转卖货物的“不反对声明书”(NOC,Non Objection Certificate)。然而新买方持NOC文件提货清关时却遭遇印度海关拒绝,称还需要原买方给清关行发函确认,而原买方拒绝配合。最终这批葡萄不得不弃货,所幸中国信保予以了及时赔付。
(二)案例启示
这起交易最终发生拒收风险,有以下教训可以吸取:
1.葡萄这类生鲜产品,质量标准本身就比较复杂,物流过程中又容易发生变质,涉及质量纠纷的可能性很大,况且众所周知印度客户普遍“难缠”。如果W公司洽谈合同时坚持出运前全额或大比例预付货款,那后续麻烦很可能就不会发生。
2.很多企业错误以为自己手上有正本提单就能控制货物,因此普遍采取“部分货款预付+见提单复印件付款”的结算方式,以为风险较小。但海运提单中仅有不记名提单才有物权凭证性质,而记名提单下买方可无提单直接提货,出口企业即使正本提单在手也无法控货。况且印度、土耳其等国海关都有规定,到港货物如果退货或转卖必须由原买方出具NOC且流程手续很复杂。因此,W公司出口印度却采用记名提单,相当于自己往自己脖子上套了绞索,只能听任买方“宰割”。
3.既然合同约定“见提单副本付款”,那就应该在发出提单副本后马上督促客户付款,如果没及时付出就是风险信号,就应该马上启动退货、转卖等防损减损措施。有“第二方案”在手,真出风险时才能更好应对。W公司在以往交易中并没有认真督促买方“见提单副本付款”,纵容买方形成了拖到货物到港才付款的坏习惯。而货到港后如果买方拒收,就错失了“早发现早处置”的减损时机。况且葡萄很快就会腐烂变质,即使能转卖也不得不接受新买方的大幅折价。一步被动则步步被动,最终导致弃货全损。
以上这个案例,充分说明拒收风险是“险中之险”,出口部分东南亚国家更是“一坑”连着“一坑”,值得引起出口企业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出口新鲜果蔬、定制产品、危化产品及其它不易储存的产品,更要做好交易买方的前期资信调查、付款方式的合理约定以及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等风控措施,避免拒收风险出现时进退两难的困境。
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联络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上海分公司编撰
责任编辑:杨骁希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