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 评论
- 收藏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苏州河与上海抗战
2025-08-12 17:27
字号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伟大抗战精神,如巍峨的丰碑,矗立于民族记忆深处;如不熄的火炬,照亮伟大复兴征程。
政协联线今起推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报道,约请本市文史专家撰写有关抗战的文稿,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历史,感受英雄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今日推出第一篇《苏州河与上海抗战》,重温88年前“八·一三”淞沪会战这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册中英勇悲壮的一页,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十四年:苏州河两岸人民不屈不挠
上海被称为“现代中国的钥匙”,是我们考察和认识抗日战争的窗口。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荼毒中华的滔天罪恶,中国军民前赴后继、浴血抗敌的光辉业绩,文化界以笔为枪、同仇敌忾的民族强音,中国共产党砥柱中流、团结御侮的历史贡献,都在这里得到了集中呈现。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上海是日本历次侵华战争的重要目标,也因此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以两次淞沪抗战和三次救亡高潮为标志,上海军民在14年抗战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上海抗战的14年,大致可以分为7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这一阶段是上海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和上海军民抗日救亡斗争的第一次高潮时期。第二阶段自1932年5月《上海停战协定》签订至1935年华北事变前夕,这一阶段是上海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低潮时期。第三阶段自1935年华北事变至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这一阶段是上海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由低潮逐步兴起并掀起第二次高潮的时期。第四阶段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至“八·一三”淞沪会战,这一阶段是上海军民抗日救亡运动的第三次高潮时期。第五阶段自1937年11月淞沪会战结束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这一阶段是上海人民在“孤岛”的特殊环境中继续坚持抗日救亡的时期。第六阶段自1941年12月上海全面沦陷至1944年“天亮运动”前夕,这一阶段是上海人民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坚持隐蔽斗争的时期。第七阶段自1944年“天亮运动”至1945年9月抗战胜利,这一阶段是上海人民迎接最后胜利的时期。
在14年抗日战争期间,苏州河两岸人民耳闻枪炮,目睹烽烟,身罹战火,也见证了日军的疯狂和残暴。下面试举几例:
1937年9月18日,四架日机由闸北方面飞到沪西北新泾、虞姬墩等处及附近乡村上空,先后在北新泾、虞姬墩各投掷炸弹多枚,其中6枚落在田野,两枚落在苏州河中,有难民船一艘被击中,沉于河中,死伤难民百余人。日机投掷后,在苏州河上空盘旋飞行侦察许久,才向吴淞口外洋面飞去。至22时许,上海市红十字会救护队员与当地民众一起,将死者就地葬处,伤者分送仁济等医院急救。
1937年10月31日,从9时许起到16时30分左右止,多架日机屡次由杨树浦日军机场飞出,经上海公共租界飞到沪西苏州河南侧,沿苏州河来回飞行侦察,疯狂投弹轰炸,并不时以用机关枪向下扫射。日机先后投掷炸弹一百余枚,有十几枚落在村镇,有四五处房屋着弹起火,30余间房屋被焚毁殆尽,并死伤无辜乡民10余人,多为老弱病人。
1937年11月9日,第67军军长吴克仁率余部从松江北门突围西撤,在苏州河架设浮桥时,不幸中弹殉国。2014年9月1日,其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1937年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除租界以外的全部地区,上海法租界和苏州河以南的半个上海公共租界开始了长达4年的“孤岛”时期。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上午10时许,日军由苏州河各桥梁分路开进上海公共租界。
上海人民始终不屈不挠,以各种方式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
淞沪会战于1937年8月13日在上海闸北揭开战幕,先后经过了上海市区攻围战(8月13日至22日)、长江南岸抗登陆作战(8月23日至9月12日)、蕰藻浜南北阵地阻击战(9月13日至10月26日)、苏州河南岸阻击战(10月27日至11月8日)、杭州湾北岸和太湖南北撤退战(11月9日至12月2日)等5个阶段的持续作战。与苏州河直接相关联者,主要包括苏州河北岸的阵地战和苏州河南岸的阻击战。
苏州河北岸的阵地战。日军自10月6日突破蕰藻浜后,连日向南猛攻。中国第三战区司令部先后增调10多个师参加阻击,虽然延缓了敌军前进的速度,但并未有效遏制其攻势。至18日前后,日军不仅在蕰藻浜南岸建立了比较巩固的阵地,而且大有突破走马塘一线,席卷江湾、大场、闸北,有尽占苏州河以北之势。为应对危势、扭转战局,中国军队以广西部队为主力,在南翔以东、蕰藻浜南岸地区谋划和实施了一场大规模反击作战行动。这次反击战失利后,淞沪战局急剧恶化。日军陆空协同,连连突破守军阵地,进而倾其地面部队和空中力量的全力,向走马塘南北一线发动决定性进攻,并把攻击的主要方向指向大场。这时,从江湾、庙行向西,中经大场,西至南翔这一线阵地,已成为中国军队守卫苏州河以北市区的最后一条防线,如果此线失守,淞沪战场的北线就将崩溃,对中国军队来说战局已是非常严峻。10月20日起,日军以重兵猛扑大(场)南(翔)公路,直趋大场之左翼,中国军队与之连日血战,阻滞其进攻;从刘行南下的日军,直扑大场以西的塔河桥宅,也遭到守军的顽强抗击。战至26日晚,大场最终失守。至此,守卫庙行的第87师、守卫江湾的第36师、守卫闸北的第88师等部,面临被南下敌军包抄的危险。第三战区司令部以及左翼和中央两作战集团司令部,鉴于此种严峻形势,决定将在南翔以东、苏州河以北的作战部队,向上海市区西部的苏州河以南转移,并于26日23时左右分别下令:“除以一部据守(京沪)铁道沿线各要点外,将南翔以东阵地,逐次转移于吴淞江(苏州河)南岸。”
苏州河南岸的阻击战,是中国军队撤退时的一战。10月26日晚至27日,中央作战集团主力和左翼作战集团一部,南撤至沪西苏州河以南和北岸的北新泾、江桥镇、小南翔一线。10月27日,日军南下的先头部队渡过虬江。28日至29日,掩护全军后撤的第36师在虬江南岸与敌稍作战斗后,随即南移。28日,日军进抵苏州河北岸。在西线,日军在28日攻占了真如镇,越过京沪铁路,南下到达苏州河北岸。29日,日军开始发起强渡苏州河之战,攻击重点指向北新泾及其东西两侧,在北新泾以东重点进攻刘家宅和周家桥,在北新泾以西则重点进攻姚家渡等。日军以第3、第9两个师团作为渡河的第一线部队,第101师团随后跟进,第11师团则从蕰藻浜沿岸向西进窥,攻击南翔中国左翼作战军。战至11月4日,从中山路桥、北新泾、刘家宅、吴家库等地渡河的日军,与在屈家桥、姚家渡等处渡河的日军,已在河南岸建立联系,并把进攻的目标指向虹桥地区。中国军队在南翔以东的苏州河防线被全线突破。不到10天的苏州河南岸阻击战,中国军队从全局上说,始终是处在被动的状态之下,未能组织过有效的反击。但就个别部队而言,也有一些灵活机动作战,收到了歼敌制胜的效果,如第102师在北新泾以西作战,采取主动出击、以多胜少的战法,以两个团向敌一小股实行包围,取得了击退当面之敌的战果。
1937年10月26日晚,以朱绍良为总司令的中央作战集团奉命立即从闸北、江湾一带西撤沪西,放弃坚守了近80天的闸北、江湾阵地,退守到苏州河南岸。出于政治和外交上的考虑,中国军事当局决定派一支部队留守闸北。第88师524团团附谢晋元临危受命,率领一个加强营420人(号称“八百壮士”)在闸北苏州河北侧四行仓库与日军激战四昼夜,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四行孤军的浴血战斗,是淞沪抗战中最为悲壮的一幕;谢晋元和“八百壮士”的英雄史迹,也已载入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光辉史册。
四行仓库是金城、盐业、中南、大陆4家银行信托部的物资堆栈,位于上海西藏路西、乌镇路东,北枕国庆路,南沿光复路,濒临苏州河,全长120米,宽15米,高达25米,共有7层,是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坚固建筑,易守难攻。第88师师部曾设在这里,为作长时间固守的准备,贮备了较多的粮食、水和弹药。此时四行仓库外的西、北、东三面都已被日军占领,苏州河南是上海公共租界,仓库已成为一座抗敌的孤阵。谢晋元召集全体官兵作了战前动员,他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是中国人,要有中国人的志气。现在我们四面被日军包围,这仓库就是我们的根据地,也可能是我们的坟墓,只要我们还有一个人,就要同敌人拼到底!”
为了侦察敌人的行动,谢晋元所部相继抵达四行仓库后,立即委派排长尹求成率两个班于旱桥警戒,并对部队作了周密部署:第1连占领右翼西藏路阵地,第3连占领左翼交通银行仓库阵地,第2连在中央担任四行仓库外围的守备任务,机关枪连除以2挺机枪布置在四行仓库楼顶上担任防空外,其余分配在第1、第3连的重要位置上,以火力支援部队作战。
自27日开始,“八百壮士”以高昂的斗志、顽强的毅力与敌激战4天4夜,坚守这弹丸之地,取得了击退日军6次进攻、毙敌200余人的辉煌战果。在战斗中,部队牺牲14人,负伤23人。四昼夜的战斗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即退敌正面进攻(10月27日)、破敌偷袭进攻(10月28日)、挫敌立体进攻(10月29日)、抗敌封锁进攻(10月30日)。当时,日军鉴于四行仓库地处租界边缘,而日本并未与英美等国处于交战状态,因害怕流弹落入租界会引起国际争端,不敢动用大炮和出动空军投弹轰炸,无计可施。
当谢晋元率部在四行仓库阻击日军之际,上海人民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深切地关注着“八百壮士”的抗日壮举和生命安全。在苏州河南岸租界内的一座座大楼顶层,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市民集结在一起观战、助威。他们挥动帽子、毛巾,向楼内官兵致意,还将学校使用的黑板抬上楼顶,把日军的集结地点、行动情况等写在黑板上通报给守军。当他们看到日军狼狈逃窜时,无不拍手称快;当他们看到壮士们坚守阵地,“从容上下,英姿爽然”时,更是肃然起敬、交口称赞。这几天里,上海中外报纸接二连三地报道和赞扬四行仓库守军英勇抗敌的事迹。仓库大楼内的中国守军从中受到极大鼓舞,纷纷表示一定要守住阵地,多杀鬼子,回报上海人民的关怀。女童子军杨惠敏冒险夜送旗一事,感动了无数人。一首讴歌“八百壮士”的歌曲也很快流传开来,并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浦江两岸广为传唱:“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同胞们起来,快快赶上战场,拿八百壮士做榜样。”歌声慷慨激越,倾注和激励着人们的抗日豪情。今天,徜徉于美丽的苏州河畔,沐浴于和平的阳光下,可见四行仓库早已建成抗战纪念馆,当年“八百壮士”的杀敌吼声似乎犹在耳畔。
(作者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伟大抗战精神,如巍峨的丰碑,矗立于民族记忆深处;如不熄的火炬,照亮伟大复兴征程。
政协联线今起推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报道,约请本市文史专家撰写有关抗战的文稿,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历史,感受英雄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今日推出第一篇《苏州河与上海抗战》,重温88年前“八·一三”淞沪会战这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册中英勇悲壮的一页,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八·一三” 淞沪会战期间,中国军队在抗击日军 作者供图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苏州河两岸炮火连天,见证了那一页团结抗战、共御外侮的历史。十四年:苏州河两岸人民不屈不挠
上海被称为“现代中国的钥匙”,是我们考察和认识抗日战争的窗口。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荼毒中华的滔天罪恶,中国军民前赴后继、浴血抗敌的光辉业绩,文化界以笔为枪、同仇敌忾的民族强音,中国共产党砥柱中流、团结御侮的历史贡献,都在这里得到了集中呈现。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上海是日本历次侵华战争的重要目标,也因此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以两次淞沪抗战和三次救亡高潮为标志,上海军民在14年抗战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上海抗战的14年,大致可以分为7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这一阶段是上海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和上海军民抗日救亡斗争的第一次高潮时期。第二阶段自1932年5月《上海停战协定》签订至1935年华北事变前夕,这一阶段是上海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低潮时期。第三阶段自1935年华北事变至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这一阶段是上海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由低潮逐步兴起并掀起第二次高潮的时期。第四阶段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至“八·一三”淞沪会战,这一阶段是上海军民抗日救亡运动的第三次高潮时期。第五阶段自1937年11月淞沪会战结束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这一阶段是上海人民在“孤岛”的特殊环境中继续坚持抗日救亡的时期。第六阶段自1941年12月上海全面沦陷至1944年“天亮运动”前夕,这一阶段是上海人民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坚持隐蔽斗争的时期。第七阶段自1944年“天亮运动”至1945年9月抗战胜利,这一阶段是上海人民迎接最后胜利的时期。
在14年抗日战争期间,苏州河两岸人民耳闻枪炮,目睹烽烟,身罹战火,也见证了日军的疯狂和残暴。下面试举几例:
1937年9月18日,四架日机由闸北方面飞到沪西北新泾、虞姬墩等处及附近乡村上空,先后在北新泾、虞姬墩各投掷炸弹多枚,其中6枚落在田野,两枚落在苏州河中,有难民船一艘被击中,沉于河中,死伤难民百余人。日机投掷后,在苏州河上空盘旋飞行侦察许久,才向吴淞口外洋面飞去。至22时许,上海市红十字会救护队员与当地民众一起,将死者就地葬处,伤者分送仁济等医院急救。
1937年10月31日,从9时许起到16时30分左右止,多架日机屡次由杨树浦日军机场飞出,经上海公共租界飞到沪西苏州河南侧,沿苏州河来回飞行侦察,疯狂投弹轰炸,并不时以用机关枪向下扫射。日机先后投掷炸弹一百余枚,有十几枚落在村镇,有四五处房屋着弹起火,30余间房屋被焚毁殆尽,并死伤无辜乡民10余人,多为老弱病人。
1937年11月9日,第67军军长吴克仁率余部从松江北门突围西撤,在苏州河架设浮桥时,不幸中弹殉国。2014年9月1日,其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1937年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除租界以外的全部地区,上海法租界和苏州河以南的半个上海公共租界开始了长达4年的“孤岛”时期。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上午10时许,日军由苏州河各桥梁分路开进上海公共租界。
上海人民始终不屈不挠,以各种方式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

“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日军轰炸闸北 作者供图
三个月:苏州河与淞沪会战淞沪会战于1937年8月13日在上海闸北揭开战幕,先后经过了上海市区攻围战(8月13日至22日)、长江南岸抗登陆作战(8月23日至9月12日)、蕰藻浜南北阵地阻击战(9月13日至10月26日)、苏州河南岸阻击战(10月27日至11月8日)、杭州湾北岸和太湖南北撤退战(11月9日至12月2日)等5个阶段的持续作战。与苏州河直接相关联者,主要包括苏州河北岸的阵地战和苏州河南岸的阻击战。
苏州河北岸的阵地战。日军自10月6日突破蕰藻浜后,连日向南猛攻。中国第三战区司令部先后增调10多个师参加阻击,虽然延缓了敌军前进的速度,但并未有效遏制其攻势。至18日前后,日军不仅在蕰藻浜南岸建立了比较巩固的阵地,而且大有突破走马塘一线,席卷江湾、大场、闸北,有尽占苏州河以北之势。为应对危势、扭转战局,中国军队以广西部队为主力,在南翔以东、蕰藻浜南岸地区谋划和实施了一场大规模反击作战行动。这次反击战失利后,淞沪战局急剧恶化。日军陆空协同,连连突破守军阵地,进而倾其地面部队和空中力量的全力,向走马塘南北一线发动决定性进攻,并把攻击的主要方向指向大场。这时,从江湾、庙行向西,中经大场,西至南翔这一线阵地,已成为中国军队守卫苏州河以北市区的最后一条防线,如果此线失守,淞沪战场的北线就将崩溃,对中国军队来说战局已是非常严峻。10月20日起,日军以重兵猛扑大(场)南(翔)公路,直趋大场之左翼,中国军队与之连日血战,阻滞其进攻;从刘行南下的日军,直扑大场以西的塔河桥宅,也遭到守军的顽强抗击。战至26日晚,大场最终失守。至此,守卫庙行的第87师、守卫江湾的第36师、守卫闸北的第88师等部,面临被南下敌军包抄的危险。第三战区司令部以及左翼和中央两作战集团司令部,鉴于此种严峻形势,决定将在南翔以东、苏州河以北的作战部队,向上海市区西部的苏州河以南转移,并于26日23时左右分别下令:“除以一部据守(京沪)铁道沿线各要点外,将南翔以东阵地,逐次转移于吴淞江(苏州河)南岸。”
苏州河南岸的阻击战,是中国军队撤退时的一战。10月26日晚至27日,中央作战集团主力和左翼作战集团一部,南撤至沪西苏州河以南和北岸的北新泾、江桥镇、小南翔一线。10月27日,日军南下的先头部队渡过虬江。28日至29日,掩护全军后撤的第36师在虬江南岸与敌稍作战斗后,随即南移。28日,日军进抵苏州河北岸。在西线,日军在28日攻占了真如镇,越过京沪铁路,南下到达苏州河北岸。29日,日军开始发起强渡苏州河之战,攻击重点指向北新泾及其东西两侧,在北新泾以东重点进攻刘家宅和周家桥,在北新泾以西则重点进攻姚家渡等。日军以第3、第9两个师团作为渡河的第一线部队,第101师团随后跟进,第11师团则从蕰藻浜沿岸向西进窥,攻击南翔中国左翼作战军。战至11月4日,从中山路桥、北新泾、刘家宅、吴家库等地渡河的日军,与在屈家桥、姚家渡等处渡河的日军,已在河南岸建立联系,并把进攻的目标指向虹桥地区。中国军队在南翔以东的苏州河防线被全线突破。不到10天的苏州河南岸阻击战,中国军队从全局上说,始终是处在被动的状态之下,未能组织过有效的反击。但就个别部队而言,也有一些灵活机动作战,收到了歼敌制胜的效果,如第102师在北新泾以西作战,采取主动出击、以多胜少的战法,以两个团向敌一小股实行包围,取得了击退当面之敌的战果。

战火中的四行仓库 作者供图
四昼夜:苏州河与四行血战1937年10月26日晚,以朱绍良为总司令的中央作战集团奉命立即从闸北、江湾一带西撤沪西,放弃坚守了近80天的闸北、江湾阵地,退守到苏州河南岸。出于政治和外交上的考虑,中国军事当局决定派一支部队留守闸北。第88师524团团附谢晋元临危受命,率领一个加强营420人(号称“八百壮士”)在闸北苏州河北侧四行仓库与日军激战四昼夜,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四行孤军的浴血战斗,是淞沪抗战中最为悲壮的一幕;谢晋元和“八百壮士”的英雄史迹,也已载入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光辉史册。
四行仓库是金城、盐业、中南、大陆4家银行信托部的物资堆栈,位于上海西藏路西、乌镇路东,北枕国庆路,南沿光复路,濒临苏州河,全长120米,宽15米,高达25米,共有7层,是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坚固建筑,易守难攻。第88师师部曾设在这里,为作长时间固守的准备,贮备了较多的粮食、水和弹药。此时四行仓库外的西、北、东三面都已被日军占领,苏州河南是上海公共租界,仓库已成为一座抗敌的孤阵。谢晋元召集全体官兵作了战前动员,他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是中国人,要有中国人的志气。现在我们四面被日军包围,这仓库就是我们的根据地,也可能是我们的坟墓,只要我们还有一个人,就要同敌人拼到底!”
为了侦察敌人的行动,谢晋元所部相继抵达四行仓库后,立即委派排长尹求成率两个班于旱桥警戒,并对部队作了周密部署:第1连占领右翼西藏路阵地,第3连占领左翼交通银行仓库阵地,第2连在中央担任四行仓库外围的守备任务,机关枪连除以2挺机枪布置在四行仓库楼顶上担任防空外,其余分配在第1、第3连的重要位置上,以火力支援部队作战。
自27日开始,“八百壮士”以高昂的斗志、顽强的毅力与敌激战4天4夜,坚守这弹丸之地,取得了击退日军6次进攻、毙敌200余人的辉煌战果。在战斗中,部队牺牲14人,负伤23人。四昼夜的战斗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即退敌正面进攻(10月27日)、破敌偷袭进攻(10月28日)、挫敌立体进攻(10月29日)、抗敌封锁进攻(10月30日)。当时,日军鉴于四行仓库地处租界边缘,而日本并未与英美等国处于交战状态,因害怕流弹落入租界会引起国际争端,不敢动用大炮和出动空军投弹轰炸,无计可施。
当谢晋元率部在四行仓库阻击日军之际,上海人民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深切地关注着“八百壮士”的抗日壮举和生命安全。在苏州河南岸租界内的一座座大楼顶层,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市民集结在一起观战、助威。他们挥动帽子、毛巾,向楼内官兵致意,还将学校使用的黑板抬上楼顶,把日军的集结地点、行动情况等写在黑板上通报给守军。当他们看到日军狼狈逃窜时,无不拍手称快;当他们看到壮士们坚守阵地,“从容上下,英姿爽然”时,更是肃然起敬、交口称赞。这几天里,上海中外报纸接二连三地报道和赞扬四行仓库守军英勇抗敌的事迹。仓库大楼内的中国守军从中受到极大鼓舞,纷纷表示一定要守住阵地,多杀鬼子,回报上海人民的关怀。女童子军杨惠敏冒险夜送旗一事,感动了无数人。一首讴歌“八百壮士”的歌曲也很快流传开来,并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浦江两岸广为传唱:“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同胞们起来,快快赶上战场,拿八百壮士做榜样。”歌声慷慨激越,倾注和激励着人们的抗日豪情。今天,徜徉于美丽的苏州河畔,沐浴于和平的阳光下,可见四行仓库早已建成抗战纪念馆,当年“八百壮士”的杀敌吼声似乎犹在耳畔。
(作者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希喆

- 23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