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2025未来科学大奖揭晓,在沪全国政协委员丁洪获得“物质科学奖”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8-06 17:13
字号


图片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8月6日,2025年未来科学大奖正式揭晓获奖名单,7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丁洪获得“物质科学奖”。丁洪,1990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后,赴美国留学深造,于1995年获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1998年9月至2008年5月在美国波士顿学院大学物理系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我觉得未来数十年将是中国科学发展的黄金时代,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我能够投身并且对这个发展起到应该起到的作用。”2008年,丁洪选择回国。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工作了14年后,2022年,他加入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
丁洪长期从事凝聚态物理的实验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量子材料和量子计算,取得过多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2008年在铁基超导体中发现s-波超导序参量,2015年在固体材料中发现外尔费米子,2018年在铁基超导中发现马约拉纳零能模……此次2025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是表彰其在拓扑电子材料的计算预测以及实验实现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据了解,拓扑电子材料的发现被认为是凝聚态物理领域近年来最具突破性的进展之一。拓扑电子材料将拓扑学的抽象数学之美与电子材料的实用功能性结合在一起,为自旋电子学、量子计算与能源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开辟了广阔前景。
尽管凝聚态理论预测了多种类型的拓扑能带结构的存在(通常借助理想化的“玩具”模型),在真实材料中发现这些结构仍极具挑战性。丁洪在将理论转化为实验现实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他通过对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技术(ARPES)的创新性使用,首次在预测的半金属材料中实验验证了Weyl费米子的存在。丁洪与团队开创的方法现已被全球科学家广泛采用。
“我想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中国的量子计算多做些贡献。”丁洪的相关成果还被写入教材,成为凝聚态物理学教学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期待更多的科研团队能够取得更多新成果和好成绩。
科学,是求真的执着,是求实的探索,求知的无垠,是人类理解世界的终极想象力。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目前设有“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2016年至今,未来科学大奖共评选出46位获奖者,他们均是来自生命科学、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等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极具成就的科学家,做出了原创性且产生了学术影响的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内外科学界和社会民众的广泛认可。
责任编辑:张岩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