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上海市民营企业“走出去”资讯快报(2025年第七期)
上海市工商联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8-05 14:39 字号
导读
● 2025年1-6月全国、上海及上海民营企业进出口数据
● 外贸资讯:关税动态、国内看点、国际看点
● 国别监测:中东市场的暗礁与应对之策
● 行业动态:光伏行业的发展监测
● 案例分析:企业如何善用信用保险——从一宗缅甸贸易纠纷看风险防控

一、2025年1-6月全国、上海及上海民营企业进出口数据
据海关统计,今年1-6月,我国进出口总值达21.79万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出口13万亿元,同比增长7.2%;进口8.79万亿元,同比下降2.7%。6月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85万亿元,增长1.1%。其中,出口2.34万亿元,增长2.6%;进口1.51万亿元,下降1.3%。
据上海海关统计,今年1-6月,上海市进出口总值21503.56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出口9526.99亿元,增长11.1%;进口11976.56亿元,下降3.6%。6月当月,总值3678.42亿元,增长5.4%。其中,出口1653.63亿元,增长9.3%;进口2024.78亿元,增长2.4%。
今年1-6月,上海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8182.83亿元,同比增长23.6%。其中,出口4487.32亿元,增长26.7%;进口3695.51亿元,增长20.0%。6月当月,进出口1464.69亿元,增长30.4%。其中,出口802.25亿元,增长30.7%;进口662.44亿元,增长30.0%。
今年上半年上海外贸特点,可用5个带“5”的数字概括。
第一个是“5”。今年2月到6月,上海市进出口连续5个月同比保持增长,其中6月出口增长9.3%、进口增长2.4%,外贸稳中向好趋势明显。
第二个是“50”。上半年,与上海之间外贸规模超过50亿元的贸易伙伴达50个,较上年同期增加4个。这也意味着,放到全年来看,上海外贸“百亿伙伴俱乐部”有望扩容。
第三个是“500”。上半年,上海市进出口增加值超过500亿元,已接近去年全年增量,刷新历史同期纪录。
第四个是“5000”。上半年,上海市有进出口记录的7700多个商品中,近5000个商品实现增长,品类涵盖电子零部件、重要装备等,证明上海已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
第五个是“50000”。上半年上海有进出口记录的企业超过5万家,其中既有规模超百亿元的大型企业,也有大量小微企业,为上海外贸注入强劲动力。
出口动能新、全国占比大,也是今年以来上海外贸的显著特点。今年1至6月,上海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总值的25.2%,其中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出口占全国出口总值的近四成,手术机器人出口增长3.9倍,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电动汽车出口在全国的占比也都在10%以上。
(来源:解放日报)
二、外贸资讯
(一)关税动态
● 中美将继续推动经贸磋商机制

瑞典当地时间7月28日至29日,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美方牵头人、美国财长贝森特及贸易代表格里尔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中美经贸会谈。根据会谈共识,双方将继续推动已暂停的美方对等关税24%部分以及中方反制措施如期展期90天。美方表示,愿与中方一道,继续通过中美经贸磋商机制协商解决经贸领域分歧,推动取得更多磋商成果,进一步稳定中美经贸关系。
● 加拿大对中国钢材产品加征25%关税
加拿大总理卡尼宣布,将于7月底开始,向来自中国的钢材及相关产品加征25%关税,以防止中国由于美国总统特朗普实施关税措施,而向加拿大倾销钢材。同时,加拿大将根据各国去年进口钢材数量而订下配额,超过配额的钢材须缴付关税,新措施也是为应对因美国关税而衍生的倾销活动。卡尼称,全球钢铁市场重组,令到加拿大钢铁业也受到打击,须要加以保护。
● 日本:同意支付15%的对美关税
日本同意支付15%的对美关税,并承诺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特朗普甚至宣称“美国将获得其中90%的利润”。
● 菲律宾:对美国商品实行零关税
菲律宾同意对美国进口商品实行零关税,对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加征19%的关税。
● 印尼同意支付19%的对美关税
印尼除了19%的关税外,还被要求购买50架波音飞机及进口大量美国的农产品。
(二)国内看点
● 中国-厄瓜多尔AEO互认

6月23日,海关总署发布公告2025年第128号(关于实施中国-厄瓜多尔海关“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的公告),根据《互认安排》规定,中国海关、厄瓜多尔海关相互认可对方的“经认证的经营者”,即互认AEO认证企业,自2025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公告原文:http://www.customs.gov.cn/customs/302249/302266/302267/6594532/index.html
● 海南自贸港封关时间确定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昌林7月23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关于海南自贸港封关的具体时间,经党中央批准,定于2025年12月18日正式启动。王昌林表示,海南全岛封关运作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封关是指将海南岛全岛建成一个海关监管特殊区域,实施以“‘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为基本特征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制度。
(三)国际看点
● 中国-古巴开通首条常态化货运航线

当地时间6月25日,随着北京-哈瓦那国际航班顺利抵达古巴何塞·马蒂国际机场,中国与古巴之间首条常态化运行的国际货运通道正式宣告开通。
这条货运线路依托现有北京-哈瓦那客运航线,每周稳定运行两班,单班提供20吨载货能力,将中国到古巴的货运时长,从传统海运的数十天压缩到24小时内,极大满足中古贸易中对时效性要求严苛的高货值与紧急物资运输需求。
● 孟加拉国在外商投资领域保持高度开放
近期,孟加拉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吸引外资,仅对少数行业如武器和核能等限制外资,鼓励外资通过BOT和PPP等模式投资基础设施。外资在出口加工区和经济区享受税收减免,并可自由汇回投资收益。在孟加拉国投资,只需前往孟加拉国投资发展局(BIDA)进行登记注册,无需事先获得批准。此外,涉及电力、矿产资源和电信领域的投资,需得到孟加拉国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许可。
三、国别监测:中东市场的暗礁与应对之策
中东地区凭借其丰富的资源储备和极具潜力的市场,近年来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重要目的地之一。本期资讯将深入探讨中国企业与中东地区国家的合作现状及中国企业在此面临的各类风险挑战,并探寻有效应对建议。
(一)中国与中东地区国家经贸合作现状
1.贸易规模持续增长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与中东地区的贸易联系愈发紧密。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在过去20年间,中国对阿拉伯联盟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实现了惊人的飞跃。根据外交部数据,阿联酋是我国在中东地区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贸易伙伴。2024年中阿贸易额1018.38亿美元,其中我方出口额655.93亿美元、进口额362.45亿美元。在能源领域,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与沙特、伊朗、阿联酋等中东国家建立了稳固的油气贸易关系,大量进口石油和天然气,为国内经济稳定运行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中国向中东输出机电产品、纺织品、建材等丰富多样的商品,极大地充实了当地市场。
2.投资领域多元化发展
在投资方面,中国企业在中东展现出多元化的布局态势。于能源领域,持续加大对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投入,不断拓展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在基础设施建设板块,积极投身于阿联酋哈利法港、阿曼杜库姆经济特区等重大项目建设,显著提升了中东地区的互联互通水平,有力推动其经济发展进程。在新能源领域,中国企业同样动作频频,投资建设光伏电站、风力发电场等项目,助力中东地区能源结构转型,契合全球绿色发展潮流。
3.产业合作优势互补
中东地区坐拥丰富石油资源与雄厚资金优势,而中国在制造业、基建、通信技术等领域技术先进、经验丰富。双方合作在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多个产业领域持续深化。例如,携手建设炼油厂、化工厂项目,有效提升中东产业附加值;中国农业技术在中东落地生根,助力当地农业增产增效,实现互利共赢发展格局。
4.科技创新合作亮点频出
伴随数字经济蓬勃兴起,中国与中东在通信技术、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合作紧密。华为、中兴等通信巨头积极参与中东5G网络建设,为当地数字化转型筑牢根基。中国电商平台进军中东市场,为消费者带来便捷购物体验,激发地区经济新活力,成为双边合作新的增长引擎。
(二)中国企业在中东地区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1.政治与地缘风险

中东地区政治局势错综复杂、动荡不安,内部政治势力林立,利益纷争不断。巴以冲突等地区热点问题频发,常引发局部紧张动荡局势,严重威胁中国企业人员安全与项目运营。例如,在冲突高发区域,企业设施可能遭受破坏,人员面临人身安全风险。此外,大国地缘政治角逐加剧地区不确定性,美国对伊朗制裁等举措使中国企业在涉事国家业务开展面临外部压力与风险,如贸易限制、金融孤立等困境,增加企业运营复杂性与成本。
2.经济因素风险
汇率波动:中东国家货币汇率稳定性差,深受国际油价波动及地区局势影响。如国际油价暴跌时,石油出口依赖型中东国家经济受挫,货币贬值压力增大。中国企业在此投资、贸易结算过程中,易因汇率大幅波动遭受资产减值损失,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经营成本攀升,影响企业盈利预期与资金链稳定。
市场竞争:随着中国及全球企业加速涌入中东市场,竞争白热化。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等领域,企业面临激烈价格战与市场份额争夺。部分企业为求中标可能过度压低报价,压缩利润空间,同时在项目执行中面临成本控制、质量保障与工期管理等多重挑战,对企业综合竞争力提出严苛考验。
法律与合规:中东各国法律体系繁杂多样,商业、劳动、税务法规与中国差异显著。企业若对当地法律认知不足,在合同拟定、项目实施、员工雇佣等环节易违规操作,引发合同纠纷、劳动仲裁、税务处罚等法律问题,带来经济损失与声誉损害,甚至可能导致项目停滞或企业被迫退出市场。
3.文化和社会风险
中东地区文化宗教底蕴深厚,社会习俗与商业文化独具特色,与中国差异显著。在部分国家,宗教教义对社会经济生活规范严格,如斋月期间工作时长调整、宗教节日特殊商业限制等。企业若忽视或误解这些文化习俗,在与当地员工、合作伙伴及客户交往中易产生沟通障碍与冲突,影响团队协作效率、合作关系稳定,进而干扰企业正常运营节奏与市场拓展步伐。
(三)应对建议
面对中东地区机遇与风险交织的市场环境,中国企业应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在进入市场前,务必全面深入开展市场调研,精准剖析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环境要素;科学严谨进行风险评估,量化各类潜在风险影响程度与发生概率。
依此制定契合实际、详尽周全的风险管理预案,提前安排出口信用保险等专业风险管理工具以此完善风险转移机制设置。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沟通互动,积极参与政策研讨与项目规划,争取政策支持与优惠待遇;深化与本土企业合作,构建战略联盟,整合资源优势、实现协同发展。
四、行业动态:光伏行业的发展监测
(一)制造端——产量情况

多晶硅产业链过剩严重,开工率持续下降。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硅业分会统计,2025年4月,我国多晶硅产量为9.91万吨,环比下降6.08%;对全年的预期产量进行了近10万吨的显著下调。目前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共计11家,基本全部处于降负荷运行状态。
2024年,我国锂电池产业延续增长态势。根据锂电池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全国锂电池总产量1170GWh,同比增长24%。行业总产值超过1.2万亿元。1-12月消费型、储能型和动力型锂电池产量分别为84GWh、260GWh、826GWh。锂电池装机量(含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超过645GWh,同比增长48%。
(二)需求端——发电量情况
2025年4月,规上工业发电量711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9%。其中,风电、太阳能发电增速加快。规上工业风电增长12.7%,增速加快4.5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太阳能发电增长16.7%,增速加快7.8个百分点。
2025年3月,中国共出口约23.38GW的光伏组件,环比上升44%,同比下降5%。根据InfoLink的信息,一季度累积出口组件61.9GW,同比下降8%。3月,全球前五大进口中国光伏组件市场为巴基斯坦、荷兰、印度、巴西和法国,前五大进口总量约占全球市场41%。区域市场方面,除美洲市场拉货环比二月小幅下滑之外,输往欧洲、亚太、中东和非洲市场量体均呈现上升。观察今年一季度拉货动能,与2024年同期相比,仅非洲市场拉货呈现上升,其他市场一季度拉货同比均弱于去年。
2025年4月以来,光伏产业链产品价格再次走低。截至2025年5月19日,多晶硅(致密料)最高价为38元/千克,平均价格降低至37元/千克;单晶硅片(182-183.75mm)价格为1.15元/片;TOPCon电池片(182-183.75mm,24.7%+)价格为0.26元/瓦。单晶TOPCon组件(182*182-210mm)价格为0.68元/瓦,相比4月初降低了0.06元/瓦。
2025年4-5月上旬,光伏行业SMI指数上行。根据Wind的数据,截至5月19日,光伏全行业SMI指数为108.2;中上游制造业和下游电站分别收于162.8和53.8。
五、案例分析:企业如何善用信用保险——从一宗缅甸贸易纠纷看风险防控
(一)案例回放

2022年底,国内小微企业A通过微信与缅甸个人买家D达成渔笼等产品的出口意向。由于D作为自然人无法独立完成进口清关,遂委托当地企业M代为签订合同并办理通关手续,约定货到15日内付清全款。货物如期出运后,A公司多次向D催收仅收回部分货款,随后D彻底失联。转向M公司追讨亦无果后,A公司才在2024年底向合作八年的中国信保提出索赔。
(二)风险警示
1.交易主体错位的隐患

本案暴露出小微企业常见的风险盲区:合同买方与实际收货方不一致。A公司未核实M公司的资信状况,仅凭商业信任达成交易,当实际买家失联时陷入被动局面。
2.索赔时效的血泪教训
风险发生后,企业自行追讨近一年半才正式报损。延迟报案影响理赔权益的完整性。
3.快速理赔的正面示范
得益于报案后企业积极配合,案件事实清晰、材料完备,信保启动“保易赔”快速通道,从受理到完成赔付仅用10个工作日,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
(三)实战建议
1.把好买家准入关

建议出口企业:
● 建立规范的客户征信流程
● 善用信保资信调查服务
● 对新老客户保持同等风控标准
2.建立风险应急机制
重点做到:
● 明确应收账款管理责任人
● 设定逾期账款预警阈值
● 重视保险合同条款,出险后及时启动理赔程序
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联络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上海分公司编撰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