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 评论
  • 收藏
人民政协报关注|上海长宁区生境花园建成前后的故事: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主人翁”
顾意亮/人民政协报  
2025-08-04 09:29 字号
小鸟从灌木丛中飞出,松鼠在树林中跳跃……在上海市长宁区新泾镇绿园八村居民区的乐颐生境花园中漫步时,许多参观者感慨:上海中心城区的居民小区里,也有如此的自然野趣。
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名单上,与纽约高线公园(High Line)的野花生态区、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的自然化河道设计等城市一道,坐落在长宁区的绿八居民区乐颐生境花园赫然在列。
生境花园是指具有生物栖息环境功能的花园,以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目标,在社区中将“生境”与“花园”融合在一起,既能为本土生物提供栖息环境,保育物种多样化,又兼有观赏、休憩和科普功能。
早在2019年,长宁区探索高密度城市空间的高度复合利用,着力打造生境花园。由于理念超前,一开始并非所有人都“买账”。“得知小区要建生境花园,对这种追求野趣的设计理念,不少居民一开始并不接受。”长宁区新泾镇党委副书记、区政协委员范朱凤介绍说。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大家的事情还是要大家来商量。”范朱凤告诉记者,在新泾镇绿八居民区的乐颐生境花园开建之前,绿八党总支举办了一场基层协商会,也邀请了部分政协委员参与。
会上,有居民表达了“和野生动物产生摩擦”的担忧,“花园建好后,会不会吸引很多小动物(比如貉)进小区安家落户?”“这类动物会不会攻击人和宠物?”“野生动物会不会传播疾病?”
从事相关工作的政协委员当场解疑:生境花园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特征,有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的功能。完全不让野生动物踏足,既不现实,也无必要。只要操作正确,人和动物和谐相处并不难,只需合理投喂食物、保持适当距离即可。
2021年8月,乐颐生境花园开园,很快成为小动物的乐园。白天,鸟儿会从小河边飞出;晚上,小刺猬、小松鼠会悄悄前来觅食。由于事先采纳了大家协商的建议,花园设置了物理隔离,实行定时开放,最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和动物的互相惊扰与伤害。
如果说,经过科普,居民们的疑虑慢慢消除了。在看到变化后,居民们的积极性也慢慢提高了。协商不仅能出好办法,协商过程本身就是对居民的尊重,居民们的“主人翁”精神由此被唤起了:
在新森生境花园,退休居民、楼组长、社区党员等20名成员共同组成“生境花园志愿者队伍”,承担着花园的日常巡逻、基础运维、卫生保洁、环境整治等工作;在常馨生境花园,居民周其云在开园后主动认领巡园任务,每天仔细查看花园每个角落,关注垃圾情况与花草生长;在乐颐生境花园,“F4”志愿团的4位成员轮流组织花园卫生保洁、环境整治,始终将花园打理得井井有条。
“社区‘边角料’如今变成了居民共享的生态空间,我们明显感到居民把建设、运维生境花园当成了‘自家事’。”范朱凤告诉记者,区职能部门也适时送来志愿者专业培训。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上海动物园专家、中山公园园林职工等组成社区专家团队,为志愿者提供花园日常专业化辅导。我们还组建了‘新泾镇生境联盟科普专家讲师团’,让专业人士为生境花园志愿者开展花园养护培训指导。”范朱凤特别提到了志愿者施柳燕和陈云霜的事迹。
施柳燕在社区开设了“家门口的自然课”,带领孩子们一起探索自然;陈云霜利用双休日和假期,乐此不疲地给社区居民和孩子们讲解花园里植被和动物的知识。孩子们既是花园养护知识的学习者,又成为花园的志愿者,作为小小讲解员志愿者,把花园养护的知识、环保理念传播给更多的人群。
“当然,我们的工作也不能只靠‘能人’‘达人’‘热心人’。”范朱凤坦言,要让居民从“旁观者”到“主人翁”,还需要通过制度设计、政府引导,发挥周边共建单位、企业和公益组织作用等来“托底”和助力,而这些建议也被写入了范朱凤在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提交的《关于在全市推进“生境花园”建设工作的提案》中,该提案被列为上海市政协年度重点督办提案。
责任编辑:谷钦慧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2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