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 评论
- 收藏
界别履职案例丨从“心声”到“暖居” ,市政协团青界别用心破解青年住房难题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8-04 15:42
字号


4月22日,上海市“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专题活动在上海政协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举行
缘起:数据背后的青年“安居焦虑”2024年1月的上海,冬风裹挟着料峭寒意。闵行区马桥镇的会议室里,一场关于青春与城市的对话正在热烈进行。60余位青年租户代表、大学生和市政协团青界别委员围坐在一起,屏幕上《上海青年宜居安居需求调查与政策研究》的报告数据,牵动着每个人的心——2536份问卷背后,是2536个在这座城市追逐梦想的青春身影,更是2536个关于“安居”的渴望与期待。
近年来,青年群体的安居问题,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一项日益突出的民生关切。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上海青年常住人口占总人口近三成,其中三分之二为非沪籍青年。城市在为青年创造广阔发展空间和优质生活环境的同时,居住方面的“高成本”“硬支出”成为青年不可回避的负担。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如何回应青年“住有所居”的现实诉求,成为上海如何进一步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必答题。
探索:调研解码租住“堵点痛点”
为切实解决青年人的安居问题,市政协共青团和青联界别启动了相关课题研究。课题组以问卷发放、实地访谈等方式,走进青年群体,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调研数据显示,上海青年租房支出占收入比重达34%,74%的青年通过市场渠道租房,而房租持续上涨、房东违约成本相对较低等因素导致青年被动换房。一位在上海工作生活了4年的受访青年表示,刚刚踏入社会的她面临着经济压力大、选房局限性高等问题,最初只能选择“老破小”,但安全隐患、管理漏洞一直困扰着她。而且她和身边的许多年轻人一样,在上海没有固定居所,一旦工作调动又要面临重新找房。因此,她希望政府能够帮助沪漂青年去筛选更多品质好、信誉好、安全性较高的人才公寓,让更多的青年能够在上海更加安心、更加放心地租房。
落地:多策联动织密安居“保障网”
根据来自青年一线的声音,共青团和青联界别形成了《关于用心用情用力解决青年安居问题 让更多外地青年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的提案。提案提交后迅速得到市政协采纳,并得到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市房屋管理局、团市委等多方积极响应,推进配套政策与服务转化。
市房屋管理局坚持把保障性租赁住房作为缓解青年阶段性住房困难的重要抓手,形成了从顶层设计到配套服务的完整体系。在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方面,“十四五”期间,全力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期末将累计达到60万套(间)以上,构建从“一张床”到“一套房”的多层次租赁住房体系。考虑到供需匹配与职住平衡,保障性租赁住房户型以70平方米以下为主,租金实行“初定价+年调控”模式,面向社会供应项目的定价不得超过同地段市场租金的九折,每年调价幅度不超过5%。在平台建设方面,上海依托“随申办”政务平台,推出“我要租房”一站式应用,集成在线看房、预约申请、合同签约、公积金支付等功能,实现申请“当天审核、当天签约”,显著提升了申请效率与用户体验。上海还创新设立“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租金控制在收入的10%~15%之间,聚焦服务城市运行的青年人群。在社区建设方面,上海坚持“建管并重”理念,打造“小户型、全功能、悦生活”的青年友好型保障社区,推动房型设计优化、公共空间标准化配置,并将保障性租赁住房全面纳入城市网格化与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体系。
团市委同步发力,上线并发布“上海青年驿站”,为在沪求职青年提供1至15天的免费过渡性住宿支持,目前服务超4300人次,累计入住超11000天。开展困境青少年居住微改造项目,为447名困境青少年打造了属于自己的“追光小屋”。营造“青年中心”和“青年夜校”品牌,将服务送到青年身边。与此同时,团市委还联合市人才局、市教委、市房管局等相关部门通过“毕业季进校园”等专项机制,精准服务新就业大学生的房屋租赁需求。
回响:让“他乡安居”变“青春扎根”
从调研发现问题,到建言形成提案,再到多部门协同响应、项目逐步落地生根。这份关于“青年安居”的提案,不仅为政策制定提供了清晰路径,也为青年群体在城市安居乐业打开了新的可能。通过这样的建言实践,城市与青年的双向奔赴变得更加顺畅通达。
此身安处,方是吾乡。在上海这座城市飞速发展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青年将自己的人生愿景与这座城市的未来绑定在一起。青年在发声,城市在倾听;青年怀期望,城市有温度。这一场围绕“青年安居”的公共对话,也让“住得安”成为城市温度的真实注脚。
责任编辑:张岩

- 11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