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殷雄:用画笔记录历史、讴歌时代,是艺术家的荣幸和荣誉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7-28 16:16
字号

上海文联微信公众号知名品牌栏目“名家示范”,最近邀请油画家殷雄为广大美术爱好者现场示范油画人物写生,示范现场,小编就读者朋友、艺术爱好者们所关心的一些话题,与画家作了一次访谈。去年,殷雄在第四届“中国美术奖”评选中以油画作品《岁月流金——夏衍和他的朋友们》获得铜奖。在访谈中他就学院教育对艺术家成长的影响、绘画艺术教育的多元发展、历史画创作的真实性及其难点、大型绘画创作与时代记录,以及他个人未来的艺术创作方向等话题分享了他的真知灼见。
热爱绘画是这代人的最大公约数
殷雄认为自己算是1960年代成长起来的艺术工作者,这代人有很明显的共性。当下很多重要的艺术家,差不多都是这个年龄层的,他们的共性之一,或者说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学画时间都很早。或许也正因为这个共同点,他们走上绘画艺术道路,可以说都是基于自身对于绘画的巨大热爱。
为什么这一代画家会特别喜欢绘画?殷雄很早就开始在创作的同时从事美术教育教学工作,带本科生,也带研究生。与他们接触之后,他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现在很多孩子未必真的喜欢或者热爱绘画,他们报考美术学院往往只是为了各种各样的“热爱绘画”之外的原因,或者是家庭的寄望,或者是升学的要求……“我们这代人热爱绘画,是因为成长初期,全社会的娱乐生活非常贫乏单调,而绘画恰恰具有一种神奇的‘再现图像’功能,”殷雄说,“这对我们来说似乎可以构成一种莫大的乐趣,比如说在纸上‘还原’某个动物、‘还原’某些景物,这种将眼之所见通过手中画笔呈现于纸端的能力或者说冲动,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很早就登场了,而且大都比上学的年龄还早。”
学院训练给我最重要的养料
殷雄在考入浙江美院(后改名中国美院)之前,就已参加工作了,工作之前还读过美术中专。所以相对而言,他们这一代人进入美术院校的年纪都已经比较大了。
“我们后来从事的是这样一个具象绘画或者说写实绘画的创作,如果说没有非常严格的学院训练,我感觉几乎不太可能把专业做得很深,”殷雄说,“至今我还时常感受到,今天的很多创作成果仍然可以归功于当年的学院训练给予我们的非常基本又无可替代的东西。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学院让我们具备了‘绘画表达’的手段。”
殷雄表示,在浙江美院学习,能接触到非常多的重要艺术家,专业学习的脉络、体系非常清晰。他在学期间求教过多位老师,离开学校后,与老师和同学都始终保持着很好的关系,原因就在于浙江美院给了他一个非常整体的对于艺术、绘画的认知,以及非常浓厚的学术氛围、一代又一代不断传承的文化基因。这是浙江美院给殷雄最重要的养料,也是支持他持续创作至今的一种内在能量。
殷雄进入浙江美院,正值1980年代,适逢国门刚刚开启,全世界的艺术思潮,从现代艺术到当代艺术的各种观念大量迅速地传入中国,殷雄也受到比较大的影响。然而从整体看,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是比较坚固的,仍然是以具象绘画作为教学最重要的手段。
有人说,我们可能有非常完善的教育体系,特别是在美术教育方面,很系统、很完整,甚至很严苛,但是从学院走出来的学生,在创造力和表现力上常常不够充分和精彩。
殷雄并不完全认同这样的观点。他说这些年访问了很多欧洲重要的美术机构,可以说油画艺术进入19世纪以后,像巴黎这样的地方,已经发展到了艺术的高峰,成为世界油画重镇。然而,我们所看到的,如今真正能够操持这么一种艺术手段,或者说运用这么一种材料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实际上已经很少了。反而在中国,有这么一个群体还在操持这么一种非常传统的工具,或者说这么一种材料,通过绘画的手段来表达他们心中的艺术,以及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仍然拥有这种能力或者说依然坚持这种创作手段的,在中国还有一个数量可观的群体。“所以你能说这是中国美术教育的一种失败吗?或者说有过多限制吗?”殷雄说,“我觉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即便“具象”,也要“多元”
殷雄认为,绘画的可能性是无限的。现在西方美术教育,更注重的是“表达”,对于艺术家个体情感的表达。但是如果我们要创作一种规范的题材、内容,比如说“历史画”,你就必须具备难度特别大的各种传统技能,才能够很好地驾驭“历史画”。
绘画有具象,也有抽象,但是还有一种无法用“具象”或“抽象”来界定的绘画,它通常是多种材料、综合性的绘画,我们没法说它是油画还是国画,或者其他什么画种,它只能用“绘画材料”来界定。
斯里兰卡速写-钢笔水彩-29x20cm-2015
即便是写实绘画,其表达的可能性也是极其丰富的。这些年殷雄参与了不少教学工作,包括去年带了整整一年的上海青年美术创作高研班。他始终秉持一个观点,即便在写实绘画和具象绘画里表达,也一定要坚持多元性,要有艺术家自己的表达手段和方法。唯有如此,才可能形成一种健康的艺术生态。
《风云儿女》的双重喻义
《风云儿女》这幅作品有两个版本,原作目前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另一件是殷雄为上海美术馆创作的,内容基本与原画相同,结构上有些小变动,尺寸也有点差异。他想为上海留存这份属于上海的作品。
风云儿女—纪念左翼艺术家-227×380cm-2008-2009年 布上油画
据殷雄透露,《风云儿女》这个题目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他把活跃在1930年代的一批左翼艺术家誉为“风云儿女”;另一层意思是,当时整个左翼文化运动里,电影艺术的成就是最高的,其中一部很重要的影片就叫《风云儿女》,新中国成立后,影片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还被选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创作这么一个宏大的主题,既给了艺术家充分的创作空间,也考验艺术家的创作能力。殷雄对相关历史作了深入研究后,将创作对象确定为左翼电影工作者,要“再现”的是他们在电影摄制片场工作的某个场景,仿佛定格了一个特定的历史瞬间。
作品中所有的人物,除了占有大量的史料依据之外,细致到画中的各种道具,殷雄都会尽可能地去找到1930年代的真实物件。比如1920年代的学生装是宽袖口的,1930年代就变窄袖口了。作品中出现的所有服饰,包括发型等,殷雄都会去关注、考证,并尽可能地加以还原。
青花 440×270cm 2015-2016
从组画到单幅大型绘画
《风云儿女》创作历时三年,其中包含大量文史资料的阅读、收集、整理等前期工作,包括在不同阶段完成不同的草图,还包括经历推翻、重构、再推翻、再重构的痛苦过程。殷雄最初的构思是以“组画”形式“全景式”地反映左翼文化运动,甚至已经画出了草图。但随着创作的推进,他对这段历史越来越感兴趣,于是就会尝试着以不同的角度去重新研读、理解、表现这段历史。终于有一天,他内心产生了一股强烈的表达愿望和艺术灵感——通过“电影摄制片场”的场景表达他对于左翼文化运动的理解和想象,或者说还原那段历史事实的同时也能够表达我自己。
《风云儿女》作品的宽度接近四米,高度接近三米,在油画作品中,可以算是大型绘画了。从2009年至今的十几年时间里,殷雄一直在从事着大型绘画的创作。继《风云儿女》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后,他还为国家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上海美术馆等机构,创作了一批大型作品。殷雄认为,在一个画家盛年的时候,他的身体状况、学养、技能……都达到最好的状态的时候,倘若能给国家留下一些大型作品,那是一个画家的荣幸,也是一个画家的荣耀。
上海方舟-140×250cm-2015-2021年
这些年殷雄除了教学工作和一些学院事务之外,有很多的人物写生是在这些大型绘画的创作过程中完成的,因为他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其他的比如说中型作品的创作,有时候回想起来,这些年的经历,他非常感恩这个时代。“人们常说‘盛世修史’,作为画家,在这么一个时代里,能够得到这么多的大型绘画的创作机会,是非常值得骄傲和感到荣幸的事情,”殷雄说,“艺术家必须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这个时代、讴歌这个时代。”
继续尝试,不断创新
殷雄表示,对于一个创作个体而言,历史画是非常具有研究空间的一个课题。他始终认为历史画是一个非常独立的画种,需要我们的学院专门开设课程去研究,因为它实在是牵涉了很多很复杂的问题。
画了这么多年历史画之后,他也觉得历史画在表达上,似乎仍然存在一个局限,就是艺术家描绘、表达一段历史,观众需要具备相关历史文化知识,才能了解你画的是什么,甚至领会你在表达什么。
乔家大院-40x40cm-2019-布上油画.
殷雄完全认同每个艺术家都应该有自己不同的偏好和创作方向,他未来可能还是会继续创作群像式作品,仍然是写实绘画,依旧是具象绘画,但是它有可能是脱离一个既定的叙事背景的,其中的人物也未必是历史人物——也就是说作品本身可以仅仅通过视觉,就让不同人群,甚至不同人种、不同文化的观众都能看懂,不需要专门的知识储备,就能让人明白你所要表达的东西。“这或许需要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共同的语言,这是我未来想做的一个方向,这方面的思考和实际工作我已经开始着手做了,”殷雄说,“但具体能做到什么程度,还请大家继续关注。”
殷雄
1963 年生于福建,1988 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同年入上海油画雕塑院工作。现为上海油画雕塑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文编 | Ray
美编 | Yep
摄影 | 蔡晴
栏目策划 | 郑中荣
视频 | 上海浦东新区融媒体中心
热爱绘画是这代人的最大公约数
殷雄认为自己算是1960年代成长起来的艺术工作者,这代人有很明显的共性。当下很多重要的艺术家,差不多都是这个年龄层的,他们的共性之一,或者说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学画时间都很早。或许也正因为这个共同点,他们走上绘画艺术道路,可以说都是基于自身对于绘画的巨大热爱。

为什么这一代画家会特别喜欢绘画?殷雄很早就开始在创作的同时从事美术教育教学工作,带本科生,也带研究生。与他们接触之后,他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现在很多孩子未必真的喜欢或者热爱绘画,他们报考美术学院往往只是为了各种各样的“热爱绘画”之外的原因,或者是家庭的寄望,或者是升学的要求……“我们这代人热爱绘画,是因为成长初期,全社会的娱乐生活非常贫乏单调,而绘画恰恰具有一种神奇的‘再现图像’功能,”殷雄说,“这对我们来说似乎可以构成一种莫大的乐趣,比如说在纸上‘还原’某个动物、‘还原’某些景物,这种将眼之所见通过手中画笔呈现于纸端的能力或者说冲动,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很早就登场了,而且大都比上学的年龄还早。”
学院训练给我最重要的养料
殷雄在考入浙江美院(后改名中国美院)之前,就已参加工作了,工作之前还读过美术中专。所以相对而言,他们这一代人进入美术院校的年纪都已经比较大了。
“我们后来从事的是这样一个具象绘画或者说写实绘画的创作,如果说没有非常严格的学院训练,我感觉几乎不太可能把专业做得很深,”殷雄说,“至今我还时常感受到,今天的很多创作成果仍然可以归功于当年的学院训练给予我们的非常基本又无可替代的东西。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学院让我们具备了‘绘画表达’的手段。”
殷雄表示,在浙江美院学习,能接触到非常多的重要艺术家,专业学习的脉络、体系非常清晰。他在学期间求教过多位老师,离开学校后,与老师和同学都始终保持着很好的关系,原因就在于浙江美院给了他一个非常整体的对于艺术、绘画的认知,以及非常浓厚的学术氛围、一代又一代不断传承的文化基因。这是浙江美院给殷雄最重要的养料,也是支持他持续创作至今的一种内在能量。

殷雄进入浙江美院,正值1980年代,适逢国门刚刚开启,全世界的艺术思潮,从现代艺术到当代艺术的各种观念大量迅速地传入中国,殷雄也受到比较大的影响。然而从整体看,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是比较坚固的,仍然是以具象绘画作为教学最重要的手段。
有人说,我们可能有非常完善的教育体系,特别是在美术教育方面,很系统、很完整,甚至很严苛,但是从学院走出来的学生,在创造力和表现力上常常不够充分和精彩。
殷雄并不完全认同这样的观点。他说这些年访问了很多欧洲重要的美术机构,可以说油画艺术进入19世纪以后,像巴黎这样的地方,已经发展到了艺术的高峰,成为世界油画重镇。然而,我们所看到的,如今真正能够操持这么一种艺术手段,或者说运用这么一种材料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实际上已经很少了。反而在中国,有这么一个群体还在操持这么一种非常传统的工具,或者说这么一种材料,通过绘画的手段来表达他们心中的艺术,以及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仍然拥有这种能力或者说依然坚持这种创作手段的,在中国还有一个数量可观的群体。“所以你能说这是中国美术教育的一种失败吗?或者说有过多限制吗?”殷雄说,“我觉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即便“具象”,也要“多元”
殷雄认为,绘画的可能性是无限的。现在西方美术教育,更注重的是“表达”,对于艺术家个体情感的表达。但是如果我们要创作一种规范的题材、内容,比如说“历史画”,你就必须具备难度特别大的各种传统技能,才能够很好地驾驭“历史画”。
绘画有具象,也有抽象,但是还有一种无法用“具象”或“抽象”来界定的绘画,它通常是多种材料、综合性的绘画,我们没法说它是油画还是国画,或者其他什么画种,它只能用“绘画材料”来界定。

斯里兰卡速写-钢笔水彩-29x20cm-2015
即便是写实绘画,其表达的可能性也是极其丰富的。这些年殷雄参与了不少教学工作,包括去年带了整整一年的上海青年美术创作高研班。他始终秉持一个观点,即便在写实绘画和具象绘画里表达,也一定要坚持多元性,要有艺术家自己的表达手段和方法。唯有如此,才可能形成一种健康的艺术生态。
《风云儿女》的双重喻义
《风云儿女》这幅作品有两个版本,原作目前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另一件是殷雄为上海美术馆创作的,内容基本与原画相同,结构上有些小变动,尺寸也有点差异。他想为上海留存这份属于上海的作品。

风云儿女—纪念左翼艺术家-227×380cm-2008-2009年 布上油画
据殷雄透露,《风云儿女》这个题目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他把活跃在1930年代的一批左翼艺术家誉为“风云儿女”;另一层意思是,当时整个左翼文化运动里,电影艺术的成就是最高的,其中一部很重要的影片就叫《风云儿女》,新中国成立后,影片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还被选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创作这么一个宏大的主题,既给了艺术家充分的创作空间,也考验艺术家的创作能力。殷雄对相关历史作了深入研究后,将创作对象确定为左翼电影工作者,要“再现”的是他们在电影摄制片场工作的某个场景,仿佛定格了一个特定的历史瞬间。
作品中所有的人物,除了占有大量的史料依据之外,细致到画中的各种道具,殷雄都会尽可能地去找到1930年代的真实物件。比如1920年代的学生装是宽袖口的,1930年代就变窄袖口了。作品中出现的所有服饰,包括发型等,殷雄都会去关注、考证,并尽可能地加以还原。

青花 440×270cm 2015-2016
从组画到单幅大型绘画
《风云儿女》创作历时三年,其中包含大量文史资料的阅读、收集、整理等前期工作,包括在不同阶段完成不同的草图,还包括经历推翻、重构、再推翻、再重构的痛苦过程。殷雄最初的构思是以“组画”形式“全景式”地反映左翼文化运动,甚至已经画出了草图。但随着创作的推进,他对这段历史越来越感兴趣,于是就会尝试着以不同的角度去重新研读、理解、表现这段历史。终于有一天,他内心产生了一股强烈的表达愿望和艺术灵感——通过“电影摄制片场”的场景表达他对于左翼文化运动的理解和想象,或者说还原那段历史事实的同时也能够表达我自己。
《风云儿女》作品的宽度接近四米,高度接近三米,在油画作品中,可以算是大型绘画了。从2009年至今的十几年时间里,殷雄一直在从事着大型绘画的创作。继《风云儿女》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后,他还为国家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上海美术馆等机构,创作了一批大型作品。殷雄认为,在一个画家盛年的时候,他的身体状况、学养、技能……都达到最好的状态的时候,倘若能给国家留下一些大型作品,那是一个画家的荣幸,也是一个画家的荣耀。

上海方舟-140×250cm-2015-2021年
这些年殷雄除了教学工作和一些学院事务之外,有很多的人物写生是在这些大型绘画的创作过程中完成的,因为他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其他的比如说中型作品的创作,有时候回想起来,这些年的经历,他非常感恩这个时代。“人们常说‘盛世修史’,作为画家,在这么一个时代里,能够得到这么多的大型绘画的创作机会,是非常值得骄傲和感到荣幸的事情,”殷雄说,“艺术家必须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这个时代、讴歌这个时代。”
继续尝试,不断创新
殷雄表示,对于一个创作个体而言,历史画是非常具有研究空间的一个课题。他始终认为历史画是一个非常独立的画种,需要我们的学院专门开设课程去研究,因为它实在是牵涉了很多很复杂的问题。
画了这么多年历史画之后,他也觉得历史画在表达上,似乎仍然存在一个局限,就是艺术家描绘、表达一段历史,观众需要具备相关历史文化知识,才能了解你画的是什么,甚至领会你在表达什么。

乔家大院-40x40cm-2019-布上油画.
殷雄完全认同每个艺术家都应该有自己不同的偏好和创作方向,他未来可能还是会继续创作群像式作品,仍然是写实绘画,依旧是具象绘画,但是它有可能是脱离一个既定的叙事背景的,其中的人物也未必是历史人物——也就是说作品本身可以仅仅通过视觉,就让不同人群,甚至不同人种、不同文化的观众都能看懂,不需要专门的知识储备,就能让人明白你所要表达的东西。“这或许需要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共同的语言,这是我未来想做的一个方向,这方面的思考和实际工作我已经开始着手做了,”殷雄说,“但具体能做到什么程度,还请大家继续关注。”

殷雄
1963 年生于福建,1988 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同年入上海油画雕塑院工作。现为上海油画雕塑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文编 | Ray
美编 | Yep
摄影 | 蔡晴
栏目策划 | 郑中荣
视频 | 上海浦东新区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杨骁希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