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刘登平《 开州中药材种植历史文化集萃》
开州政协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7-28 16:17 字号
开州区地处渝东北秦巴山区与三峡库区交汇带,气候温润,地形复杂,自古便是川东重要的药材产区。本文通过梳理方志文献、田野调查及口述史料,系统考察开州药材种植的历史沿革、品种演变、技术传承及贸易网络,揭示其在川陕鄂药材经济圈中的地位。  
 一、地理环境  
开州位于东经108°、北纬31°之间,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年降水量12001400毫米。境内七山一水二分田,海拔差异显著(2002600米),形成垂直气候带,适宜多种药材生长:  
 低山丘陵区(海拔200800米):主产杜仲、黄柏、厚朴等木本药材;  
 中山地带(8001500米):黄连、天麻、木香的核心产区;  
 高山区域(1500米以上):野生贝母、党参、重楼分布区。  
清代《开县志》载:"山多药材,民采之以为业",印证了自然环境对药材经济的塑造作用。
 二、历史分期  
 1. 肇始期(汉唐~宋元)  
 秦汉:属巴郡朐忍县,土著賨人已利用野生黄连、乌头等治病,部分药材经秦巴古道北运长安。  
 唐宋:隶属夔州路,药材贸易随长江水道兴盛。北宋《证类本草》提及"开州黄连",表明其已纳入全国性药材市场。  
开州中药材种植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开州土贡:蜡、漆、药实。"(卷四十·山南道) 考释:此为开州药材进贡的最早官方记载,"药实"指本地特色药材。
  公元 816年,被贬开州的唐代宰相韦处厚曾采撷当地车前草治愈友人张籍眼疾,张籍作《答开州韦使君寄车前子》诗答谢。这一典故使开州药材首次载入史册。
 《元丰九域志》(北宋·王存) 记:"开州,下,盛山郡……土贡:黄连二十斤。"(卷八·夔州路) 释:明确开州在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已以黄连为贡品,证明其人工种植至迟始于11世纪。
 2. 兴盛期(明清)  
 明正德《夔州府志》列"开县贡黄连二十斤",成为皇室御药来源。嘉靖年间,湖广移民引入黄连人工栽培技术,形成"搭棚遮阴"法。  
 清嘉靖《夔州府志》(1562年)载:"开县温泉里民,依山架棚,栽连为业,利倍稼穑。"(卷三·物产)考释:首次记录开县"搭棚栽植黄连"技术,且形成专业化生产。
 清乾隆《开县志》(1759年)物产卷:"药之属:黄连、厚朴、杜仲、木香,温泉、大进二里为盛。" 风俗卷:"药农春分祭药王于山,以祈丰年。"(现存重庆图书馆藏刻本)
考释: 清代出现规模化种植:乾隆年间,开县黄连种植面积达千亩,药农组建"药帮"规范交易。  
   贸易网络:药材经小江运至万县(今万州),转销汉口、苏州。光绪《开县乡土志》载:"岁出黄连万余斤,木香五千斤,行销楚豫"。  
清地契文书:开县清代地契(如重庆档案馆藏"光绪十七年温泉镇药山地契"),考释:证明开州清代种植药材已出现土地产权流转模式。
 3. 转型期(民国至20世纪末)  
 光绪《开县乡土志》(1906年)商务篇:"黄连岁产约三万斤,由药商运至万县,转售汉口、广州;当归、党参、茯苓通过‘川陕古道’和‘长江水道’被销往全国,甚至出口至东南亚。考释:清代至民国时期,开州木香、黄精等药材通过商帮贸易走向全国及东南亚。
万县海关报告(1917年) 英文档案载:"Kaihsien(开县)出口药材以Coptis(黄连)、Aucklandia(木香)为主,年经万县港输出值银元5.6万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考释:清代至民国时期,开州木香、黄连等优质药材已销往国外。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四川经济调查·开县篇》  统计:"全县药材种植户1,287户,黄连面积2,100亩,年产4.8万斤。"(重庆市档案馆藏)
民国:1929年《开县政务志》统计,全县药材年产值占农业总收入12%,大进、满月等乡出现专营药商。  
 4、集体化期(1949~1980)
1. 1953年《川东行署药材生产计划》  指令:"开县为重点黄连基地,1954年扩种至3,500亩,统购价每斤1.2元。"(四川省档案馆藏)
集体化时期(1950~1970):公社建立药材种植场,但统购统销抑制生产积极性。  
 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制推动种植复苏,1985年开县被列为四川省黄连生产基地。
 《开县农业区划报告》(1985年)   数据:"全县药材种植面积12万亩,其中黄连6,800亩,木香3.2万亩,淹没区需迁移药农1,042户。"
 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07年)第164号:"批准对开县木香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保护范围为大进、关面、满月等15个乡镇。"
1965年开县供销社档案载:"为苏联出口木香47吨,规格要求根径≥2cm,无虫蛀。"(开州区商业局档案室)
5.现代化期(21世纪至今)  
 产业升级:2010年推广GAP种植,建成黄连标准化基地3万亩,年产干黄连800吨(占全国15%)。  
 品牌建设:2016年"开县木香"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2020年纳入"渝东北中药材产业集群"。2024年,“开州北岸连”获中国质量标准中心道地药材认证,“开州玄胡”和“开州枳壳”获得生态产品认证。 ‌  
 三、社会文化  
1. 药帮
清代"开县药帮"制定"三不采"规约(未成熟不采、留种不采、幼苗不采),体现开州先民早期生态意识。  
2. 药膳
东汉《神农本草经》记载,开州黄精、茯苓等药材已被当地山民用于药膳烹饪。
《开县志》(清)记载“邑人好以药入馔”,并记录了民间用天麻、杜仲等药材烹制食疗方。《三峡中药资源》开县章节提到,当地药膳常用葛根、鱼腥草等野生药材,适应潮湿气候下的养生需求。
3.诗歌:
张籍(唐)《答开州韦使君寄车前子》“开州午日车前子,作药人皆道有神。惭愧使君怜病眼,三千余里寄闲人。”(注:此为张籍答谢韦处厚遥寄开州车前草治愈眼疾而作)
杨慎(明)《药市谣》“巴山采药人,朝朝云雾深。卖得开州连,归来换米薪。” (注:杨慎谪戍云南时曾途经川东,记录药市贸易。)
陈昆《南山采药》(清,开州进士)“云深不知处,采药南山麓。芝兰藏幽涧,杜仲生高木。归来篓满盈,犹带春泥馥。”(注:诗中“杜仲”为开县传统药材,至今仍有种植。)
胡邦盛{汉丰八景之《熊耳晓月》}(清,金华人)”扶桑初照处,缥缈涌奇峰。聚合非肤寸,知为采药封”(注:此处云层深厚,料知是为采药而封山)。
张问陶(船山)《开州道中》(,清,,遂宁人)
 “乱山深处药苗香,杜仲茶甘胜酒浆。莫道生涯同草木,年来渐识养生方。”(注:杜仲茶为开州民间保健饮品。)  
李鼎元《开州竹枝词》(,清, 绵州人 )“雪宝山头雾不开,药农攀葛觅黄连。归来卖与江西客,斗米换得苦口根。”(注:江西药商长期在开州收购黄连。)
4.民谣  
  “三月开秧门,四月种药忙,  
  郎扛锄头上山梁,妹背竹篓收黄姜。”(开县山歌《采药调》)
黄连歌谣“三月搭棚四月栽,七年才能挖出来")
 5.民谚
“雪宝山高接天,药棚子搭在云里边。”  
   (形容采药人深山结棚,艰苦劳作。)  
“开州三样苦,黄连、木炭、老白干。” (黄连之苦与当地生活艰辛并提。)  
“厚朴皮,黄连心,挖药人的命如针。” (反映采药人的艰难生计。)  
“杜仲茶,天天喝,活到九十九不驼。”  
   6.民俗
 “开药山”仪式,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药农祭拜“药王菩萨”(孙思邈),在药田插黄幡、诵祈福词,祈求药材丰产。  
  仪式后,由经验丰富的药农带头“破土”,象征新一年种植开始。(注:开州多地有药王庙,采药前需祭祀。)
7.药市
   开州旧时药市是主要在临江市(今临江镇)。《四川通志》(清·嘉庆版)记载“开县药户,以黄连为业,商贾集于临江市(今临江镇),贩至汉口、苏州。”
《夔州府物产》(清)载“开州药市,以临江镇为盛,四方商贾云集,黄连以‘鹰爪连’为贵。”
旧时开县临江镇每年秋季举办“药市”,药农以背篓、箩筐装载药材交易,形成“药帮”行会,订价规约。
8.民谚
  “七阴三阳黄连地,背风向阳种天麻。”  
     (指黄连喜阴湿,天麻需适度光照。)  
 “生地种三年,肥土变药田。”  
     (指地黄等药材对土壤肥力消耗大,需轮作。)
 药用价值 
 “开县杜仲厚,剥皮不伤骨。”(赞开县杜仲皮质优。)   “家有五亩黄,不愁灾年荒。”(“黄”指黄柏,经济价值高。)
"黄连栽子储藏在阴坡黄泥洞,覆以青蒿防霉"  (采收和储藏黄连技巧)
 “药农以三月三为药王诞,祭孙思邈,焚香入山,谓‘开山门’。”(注:开州多地有药王庙,采药前需祭祀。)  
 “药农结棚而居,称‘药棚子’,夏采黄连,秋挖天麻,冬剥厚朴。”
 “黄连苦,苦不过药农的心。”
“端午挖菖蒲,重阳采茱萸。”  
  “雨天不采连(黄连),晴天不摘花(金银花)。”
9.信仰  
药农历三月三祭"药王洞"(供奉孙思邈),采药前诵《进山咒》:"入山不言秽,见青不折苗"。
开州药农采黄连前,会先祭拜“药姑”(仙女化身),祈求平安。
10. 传说
 故事一,黄连的由来《药农与仙女的眼泪》
故事梗概:  
古时雪宝山脚下住着一位老药农,独子患热毒重症,无药可医。药农日夜跪求山神,感动了一位下凡的仙女。仙女告诉他:“此病需极苦之药,但人间未有。”于是仙女割破手指,滴血于地,血滴入土化作一株小草,叶似鸡爪,根苦无比。药农挖根煎药,儿子服后痊愈。此后,这种草被称作“黄连”,因是仙女“连心”所化,味苦如泪,却能“泻心火”。
关联民风:  
民俗:开州药农采黄连前,会先祭拜“药姑”(仙女化身),祈求平安。  
- 民谚:“黄连苦,苦不过药农的心。”  
故事二,《杜仲树的传说:孝子与树皮止血》
故事梗概:从前,开州有个孝子,母亲腰腿疼痛难忍。一日他梦见白发老人说:“山中树皮可治。”次日入山,见一树干裂开,露出白色丝状物,撕下树皮时,他的手被划伤流血,但树皮贴伤口竟瞬间止血。他将树皮带回家煮水给母亲喝,母亲病愈。此树后被命名为“杜仲”(“杜”意为阻断,“仲”指病痛),因其“断皮丝连”,能补肝肾、强筋骨。  
关联民风: 
 民俗:开州人认为杜仲是“孝药”,重阳节有给老人煮杜仲茶的习俗。  
民谣:“杜仲皮,丝连丝,孝子用了病远离。”  
故事三.《厚朴的传说:神医与紫皮树》
 故事梗概 :明代开州瘟疫流行,一位游方郎中(传说是李时珍的弟子)发现山中有种紫皮大树,树皮辛辣芳香。他剥皮煎汤分给村民,治好了腹胀吐泻之症。村民问药名,郎中笑答:“此皮厚而朴,就叫‘厚朴’吧!”后来,厚朴成为开州贡品,商贩沿长江运至汉口,称“川朴”。  
关联民风:
 民俗: 开州药行交易厚朴时,必喊“紫厚为珍”,以区分劣质品。  
民谣:“厚朴树越老皮越灵,百年以上能通神。”  
故事四《何首乌成精:樵夫遇乌发童子》
 故事梗概 :雪宝山深处有个樵夫,常见一对乌发童子在溪边嬉戏,追近却消失不见。某日他挖到一对人形何首乌,才知是童子化身。他将首乌献给病重的老母,母亲服后白发转黑,延寿十年。此后,开州人视何首乌为“地精”,相信千年首乌能化人形,但采掘需念咒:“一不伤根,二不折藤,三敬山神。”  
关联民风:
 民俗:开州人挖何首乌时,会留一部分根须不取,以示“不绝其种”。  
童谣:“何首乌,黑又黑,老婆婆吃了变姐姐。”  
 故事五,《药王显圣:孙思邈开州治虎》
故事梗概:  
唐代药王孙思邈游历至开州,遇猛虎拦路。虎张口不扑,原来喉中卡骨。孙思邈以铁环撑虎口取骨(后世药铺招牌“虎撑”由来),虎感恩,成为他的坐骑,并带他找到深山中的黄连、天麻等奇药。开州人遂建药王庙,庙会日(农历四月廿八)药农以“虎形馍”祭拜。  
关联民风:  
民俗: 开州药农进山必带铜铃(仿“虎撑”),传说:药王庙的香灰可作药引,治疑难杂症。  
责任编辑:杨骁希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