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评论
- 收藏
为世界贡献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的“中国范例”
2025-07-18 09:18
字号

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依法治市,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用好市民服务热线等机制,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这一部署为新时代城市治理指明了数字化转型的方向。智慧城市建设正是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城市赋能、提升治理和服务效能的关键举措。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依法治市,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和法治保障;创新治理理念、用好12345市民服务热线等机制,确保智慧城市建设始终围绕人民需求,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已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路径。
智慧城市:理念与政策演进
智慧城市的概念演进:“智慧城市”兴起于信息化浪潮之中。21世纪初,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迅猛发展,各国纷纷探索以数字技术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的新路径。我国自2012年启动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十余年来有数百座城市积极实践。这一过程见证了智慧城市内涵的不断丰富:从早期侧重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转向更强调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将数据智能手段深度融入城市治理。智慧城市不仅是技术叠加,更是治理理念的革新,要求始终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为本与依法治理:智慧城市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城市发展的一切工作都应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智慧城市的核心在于通过数字技术更好地满足市民需求、提高生活品质。例如借助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及时发现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痛点,提前研判并解决问题,让市民生活更便利。与此同时,智慧城市发展离不开法治保驾护航。只有坚持依法治市,完善数据开放共享、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法规标准,才能保障智慧应用安全可控、公平普惠,让智慧城市建设行稳致远。党建引领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正确方向——通过加强党对数字化治理的领导,统筹各部门资源和信息,把分散的智慧应用融为“一盘棋”,避免数据孤岛、各自为政。
治理模式创新:智慧城市推动着城市治理从粗放管理走向精细治理、从经验决策走向数据决策的变革。借助物联网传感器和城市大脑平台,政府可以对城市运行状态进行全时空感知和实时分析,实现治理理念与模式的深刻转变:治理从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转变,通过大数据“察民情”、人工智能“解民忧”,许多问题能够“未诉先办”;治理从条块分割走向协同联动,打破部门壁垒实现信息共享,在统一指挥平台下各职能部门协同响应、市区街道上下联动,形成“发现问题—派单处置—反馈评价”的闭环流程,极大提高了治理效能。
实践探索:上海的智慧治理与中外比较
上海“一网统管”“一网通办”的经验:作为超大型城市,上海在智慧城市实践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上海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以数字化手段赋能治理和公共服务。一方面,“一网统管”打造城市运行管理数字平台,开创了城市治理新模式。市级平台已汇集72个部门220个系统、1202个应用,建成覆盖市、区、街镇三级城市运行体系,在城市日常管理及高温、寒潮、台风、各类突发事件调度处置中发挥了枢纽平台作用,相关探索做法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借助这一城市“大脑”,上海对交通、消防、环境、市政等实现了“一屏统览”。“一网统管”让城市问题发现和处理效率大幅提升,城市运行更加有序可控。另一方面,“一网通办”涵盖超3.6万个业务办理项,实名注册个人用户超7600万个、法人用户超293万家,整合各委办局服务事项,企业和市民通过线上平台或“随申办”App即可“一站式”办理绝大多数业务。从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到社保医保等,高频事项基本做到了网上办理,过去“多头跑、来回跑”的现象大为减少,不少事项实现了“最多跑一次”甚至“零跑动”,极大提升了办事便利度和营商环境。12345市民服务热线也与上述平台紧密衔接。市民拨打热线反映的问题自动生成工单派发至责任单位,并纳入“一网统管”督办。12345热线成为政府与市民之间的连心桥,也是城市运行的“智慧线”,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通过解决一件件群众身边的烦心事,上海不断补齐治理短板,市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诉求驱动的数字治理:北京、广州等城市也探索了各具特色的智慧治理路径。北京推行“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2019年开始,要求对市民诉求“首接负责”,2021年进一步立法(《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响应率、解决率纳入考核,至2023年响应率为100%,解决率超过90%。北京将12345热线作为超大城市治理的“晴雨表”,要求各部门第一时间响应市民诉求,并将办理结果纳入考核,促使干部下沉一线、改进作风。广州则在2014年就整合了近百条政务热线至12345一个号码,拓展“穗好办”App、微信公众号等多元渠道,方便市民随时反映诉求;同时引入人工智能优化热线受理和派单流程,提高了服务精准度和办理效率。通过这些举措,城市管理者能更敏锐地捕捉民生痛点,从“小切口”入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不断优化政策和服务。实践证明,智慧城市建设唯有紧扣民生需求,并辅以健全机制和先进技术,才能真正提升市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国际经验的镜鉴:放眼全球,大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普遍注重技术应用与治理提升相结合。在美国旧金山湾区,政府携手科技企业打造智慧交通,通过推广自动驾驶、智能信号控制等创新手段缓解拥堵、降低事故率和碳排放,并整合公交、地铁、网约车等出行数据,提供高效便捷的一体化出行服务。为解决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问题,旧金山通过智能信号控制(SFpark项目)减少拥堵,在试点区域停车搜索时间减少43%。日本东京侧重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大地震后,东京加快建设智慧防灾系统,如2011年后推广部署地震预警J-ALERT系统和市民互助APP(如Safety Tips),进行智能疏散指引、应急物资管理等,并鼓励市民利用手机及时获取灾害预警信息、参与社区互助,使城市既便利高效又安全可靠。不论是聚焦交通出行还是注重安全民生,这些国际经验都表明:技术是实现城市便捷高效的重要工具,但只有融入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才能真正造福于民。
展望:建设人民满意的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需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更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在党的领导下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推进机制,完善智慧城市规划和标准规范,破解数据共享和系统孤岛难题,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使智慧应用互联互通、协同发力。其次,坚持依法治市,为智慧城市筑牢规则基石。加快城市数据管理、个人信息保护、网络安全等领域的立法执法,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在数据利用中的权责边界,用法治保障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再次,紧扣民生关切,提升市民参与度和获得感。坚持“群众急难愁盼什么,就优先解决什么”,在教育、医疗、养老、治安等领域推出更多智慧应用场景,让技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并通过数字平台吸纳公众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最后,注重培育复合型数字治理人才。加强干部数字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使治理者能够熟练运用数据思维和智能手段解决实际问题,不断适应智慧治理的新要求。
建设现代化智慧城市,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城市生活更美好。通过党建引领凝聚力量,依法治理保驾护航,理念模式不断创新,我们有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设之路,让城市更聪明、更温暖,让人民生活更便利、更幸福。坚定信心、稳步前行,我们定能将这一蓝图化为现实,为世界贡献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的“中国范例”。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城市化与城市治理研究室副主任)
智慧城市:理念与政策演进
智慧城市的概念演进:“智慧城市”兴起于信息化浪潮之中。21世纪初,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迅猛发展,各国纷纷探索以数字技术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的新路径。我国自2012年启动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十余年来有数百座城市积极实践。这一过程见证了智慧城市内涵的不断丰富:从早期侧重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转向更强调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将数据智能手段深度融入城市治理。智慧城市不仅是技术叠加,更是治理理念的革新,要求始终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为本与依法治理:智慧城市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城市发展的一切工作都应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智慧城市的核心在于通过数字技术更好地满足市民需求、提高生活品质。例如借助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及时发现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痛点,提前研判并解决问题,让市民生活更便利。与此同时,智慧城市发展离不开法治保驾护航。只有坚持依法治市,完善数据开放共享、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法规标准,才能保障智慧应用安全可控、公平普惠,让智慧城市建设行稳致远。党建引领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正确方向——通过加强党对数字化治理的领导,统筹各部门资源和信息,把分散的智慧应用融为“一盘棋”,避免数据孤岛、各自为政。
治理模式创新:智慧城市推动着城市治理从粗放管理走向精细治理、从经验决策走向数据决策的变革。借助物联网传感器和城市大脑平台,政府可以对城市运行状态进行全时空感知和实时分析,实现治理理念与模式的深刻转变:治理从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转变,通过大数据“察民情”、人工智能“解民忧”,许多问题能够“未诉先办”;治理从条块分割走向协同联动,打破部门壁垒实现信息共享,在统一指挥平台下各职能部门协同响应、市区街道上下联动,形成“发现问题—派单处置—反馈评价”的闭环流程,极大提高了治理效能。
实践探索:上海的智慧治理与中外比较
上海“一网统管”“一网通办”的经验:作为超大型城市,上海在智慧城市实践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上海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以数字化手段赋能治理和公共服务。一方面,“一网统管”打造城市运行管理数字平台,开创了城市治理新模式。市级平台已汇集72个部门220个系统、1202个应用,建成覆盖市、区、街镇三级城市运行体系,在城市日常管理及高温、寒潮、台风、各类突发事件调度处置中发挥了枢纽平台作用,相关探索做法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借助这一城市“大脑”,上海对交通、消防、环境、市政等实现了“一屏统览”。“一网统管”让城市问题发现和处理效率大幅提升,城市运行更加有序可控。另一方面,“一网通办”涵盖超3.6万个业务办理项,实名注册个人用户超7600万个、法人用户超293万家,整合各委办局服务事项,企业和市民通过线上平台或“随申办”App即可“一站式”办理绝大多数业务。从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到社保医保等,高频事项基本做到了网上办理,过去“多头跑、来回跑”的现象大为减少,不少事项实现了“最多跑一次”甚至“零跑动”,极大提升了办事便利度和营商环境。12345市民服务热线也与上述平台紧密衔接。市民拨打热线反映的问题自动生成工单派发至责任单位,并纳入“一网统管”督办。12345热线成为政府与市民之间的连心桥,也是城市运行的“智慧线”,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通过解决一件件群众身边的烦心事,上海不断补齐治理短板,市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诉求驱动的数字治理:北京、广州等城市也探索了各具特色的智慧治理路径。北京推行“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2019年开始,要求对市民诉求“首接负责”,2021年进一步立法(《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响应率、解决率纳入考核,至2023年响应率为100%,解决率超过90%。北京将12345热线作为超大城市治理的“晴雨表”,要求各部门第一时间响应市民诉求,并将办理结果纳入考核,促使干部下沉一线、改进作风。广州则在2014年就整合了近百条政务热线至12345一个号码,拓展“穗好办”App、微信公众号等多元渠道,方便市民随时反映诉求;同时引入人工智能优化热线受理和派单流程,提高了服务精准度和办理效率。通过这些举措,城市管理者能更敏锐地捕捉民生痛点,从“小切口”入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不断优化政策和服务。实践证明,智慧城市建设唯有紧扣民生需求,并辅以健全机制和先进技术,才能真正提升市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国际经验的镜鉴:放眼全球,大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普遍注重技术应用与治理提升相结合。在美国旧金山湾区,政府携手科技企业打造智慧交通,通过推广自动驾驶、智能信号控制等创新手段缓解拥堵、降低事故率和碳排放,并整合公交、地铁、网约车等出行数据,提供高效便捷的一体化出行服务。为解决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问题,旧金山通过智能信号控制(SFpark项目)减少拥堵,在试点区域停车搜索时间减少43%。日本东京侧重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大地震后,东京加快建设智慧防灾系统,如2011年后推广部署地震预警J-ALERT系统和市民互助APP(如Safety Tips),进行智能疏散指引、应急物资管理等,并鼓励市民利用手机及时获取灾害预警信息、参与社区互助,使城市既便利高效又安全可靠。不论是聚焦交通出行还是注重安全民生,这些国际经验都表明:技术是实现城市便捷高效的重要工具,但只有融入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才能真正造福于民。
展望:建设人民满意的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需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更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在党的领导下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推进机制,完善智慧城市规划和标准规范,破解数据共享和系统孤岛难题,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使智慧应用互联互通、协同发力。其次,坚持依法治市,为智慧城市筑牢规则基石。加快城市数据管理、个人信息保护、网络安全等领域的立法执法,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在数据利用中的权责边界,用法治保障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再次,紧扣民生关切,提升市民参与度和获得感。坚持“群众急难愁盼什么,就优先解决什么”,在教育、医疗、养老、治安等领域推出更多智慧应用场景,让技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并通过数字平台吸纳公众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最后,注重培育复合型数字治理人才。加强干部数字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使治理者能够熟练运用数据思维和智能手段解决实际问题,不断适应智慧治理的新要求。
建设现代化智慧城市,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城市生活更美好。通过党建引领凝聚力量,依法治理保驾护航,理念模式不断创新,我们有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设之路,让城市更聪明、更温暖,让人民生活更便利、更幸福。坚定信心、稳步前行,我们定能将这一蓝图化为现实,为世界贡献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的“中国范例”。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城市化与城市治理研究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丁元圆

- 21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