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 评论
- 收藏
上海孵化器“新物种”重新定义孵化:比“天使”更早出手,策源未来产业
2025-07-18 09:34
字号


6月中旬,由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研究员包文中创立的原集微科技公司,在浦东启动国内首条二维半导体工程化验证示范工艺线建设,有望在全球率先实现二维材料芯片的量产。这意味着,在全球“未来芯片”产业竞争中,上海领先了一个身位。
这来之不易的领跑,离不开“天使”的超前介入。今年4月,包文中及其合作者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宣布研制出全球首款二维半导体芯片“无极”。早在论文发表前一年,上海高质量孵化器“中科创星”就在跟踪复旦团队,评估这项基础研究的转化前景。完成概念验证后,中科创星决定投资这个项目,并协助包文中组建了创业团队。某种意义上说,中科创星以“超前孵化”实现了未来产业的策源。

复旦团队研制出全球首款二维半导体芯片“无极”
在上海约580家科创载体中,12家高质量孵化器不仅是“关键少数”,更是肩负探路使命的“新兴物种”。一年多来,这些孵化器“新物种”正在重新定义“孵化”。无论是“超越天使”的耐心播种,还是“超越助手”的深度赋能,以及“超越资本”的生态支撑,其核心都在于以更契合硬科技创业规律的方式,探索深度孵化“上海模式”,从而实现“从集聚企业到孕育产业”的迭代进化。超越天使:超前孵化“比论文更早”
在全球投资趋冷、创业融资收缩的背景下,上海高质量孵化器“投早投小投硬”的长线思维和从容态度闪闪发光。面对记者,不止一家孵化器反复提及对于回报“并不着急”,甚至在很多项目没有商业模式的情况下,就已开始深度孵化。也就是说,孵化器的介入比天使投资更超前,对创业者的支撑也更及时。
孵化器的“不着急”,曾让语核科技创始人翟星吉感觉不可思议。他坦言,两年前,当自己成功入选奇绩创坛上海校友中心(孵化器)的创业训练营时,只是粗略锚定了AI这个大方向,具体做什么并没有想清楚。尽管如此,奇绩创坛还是在不附带对赌、回购等条款的情况下,投了他200万元,并给他近半年时间沉淀思考。最终,翟星吉选中了“AI数字员工”赛道,目前已获多家龙头企业订单。
奇绩创坛项目经理石韵告诉记者,他们的孵化理念就是在极早期介入,对创业行为超前孵化。在这一阶段,与其说是投项目,不如说是投资于人。为此,孵化器在考察时重点关注创业者的背景、愿景和内驱力,具体业务方向反而相对次要。

高质量孵化器模速空间推出体验中心让市民感受AI产品。(文汇报记者 张挺摄)
同样“不着急”的,还有中科创星上海孵化器。这家扮演着耐心资本角色的投孵联动平台,将大量精力置于超前孵化。以高校院所成果为主要孵化对象,中科创星刚刚对一个前沿新材料项目完成了种子轮投资,而双方的深度接触始于一年多前。当时,这个教授团队正忙着将成果变为论文,因为中科创星的超前介入,其商业化进程明显提速。高质量孵化器选择“比天使更早”,源于对颠覆式创新的洞察。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表示,目前的创业孵化已迈向深水区——前沿科技成果中,相对成熟、易于转化的项目不到5%,剩下大部分都隐藏在深水区。孵化器唯有超前识别、深度介入,才能真正挖掘其商业潜能,释放创新价值。
超越助手:从创业赋能者到产业规划师
目前,上海涌现的创新创业项目集中在硬科技领域。12家高质量孵化器今年的新增项目中,来自AI大模型、具身智能、基因治疗、量子、芯片设计等前沿领域的占比进一步提升,创业团队“专、硬、尖”的特质愈发突出。随着前沿创新风险和门槛陡增,惯常的孵化逻辑正悄然生变。

启迪之星上海孵化器内景。(资料照片 文汇报记者 张伊辰摄)
启迪之星(上海)孵化器董事长韩威直言,在硬科技创业成为主流的当下,孵化器要超越传统观念的辅助角色,为创业者全面赋能。在她看来,不同于互联网创业,硬科技创业主要面向企业级市场,验证周期长、市场适配要求高,需要深度嵌入现有流程和供应链。这些挑战往往超出技术背景创始人的能力半径。为此,扎根上海十年的启迪之星正在迭代升级,发展深度孵化能力,担纲起产业对接、需求拆解、技术顾问、产品经理等多重角色。不仅如此,上海高质量孵化器还在更高维度上,主动对创业项目进行跨界“组装”,运用类似扦插、嫁接的手法,催生更深层次的产业协同,将“孕育产业”变成现实。位于张江的飞镖创新中心正在探索进阶版的生物医药孵化形态。总经理朱鹏程告诉记者,飞镖孵化的一家企业在深耕“人工肝”主业的同时,还“沿途下蛋”形成了基因芯片、药物筛选等技术储备。在飞镖的策划组织下,这些通用技术被打造成“积木”,共享给其他在孵企业,通过避免“重复造轮子”降低创新成本。从这个意义出发,高质量孵化器超越了以往服务、陪跑的辅助身份,转而成为新兴产业的组织者和未来产业的规划师。

飞镖创新中心正在探索进阶版的生物医药孵化形态。
超越投资:为硬科技爆发注入生态价值早期投资对创业团队至关重要。通过自建或参建,12家高质量孵化器形成了规模约50亿元的孵化基金。但在深度孵化的探索中,需要汇聚的资源、注入的价值,远非资金所能涵盖,一个更适配硬科技爆发的支撑体系正在上海逐渐形成。
在对早期项目启动深度孵化前,中科创星会先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支持创业团队进行概念验证。所谓“概念验证”,不只是让技术从“纸面”走向原型,更是一次技术和商业的深度决策——如同一场逆向“头脑风暴”,从成百上千种可能性里,为成果商业化的“关键一跃”选定方向,剔除伪市场,找出真需求。在此过程中,中科创星为每一项概念验证配置数百万元资金,但最关键、最核心的资源注入则是孵化团队。

研发人员正在莘泽孵化器的概念验证中心里进行设备测试。(资料照片 文汇报记者 袁婧摄)
米磊透露,中科创星的投资经理大都是理工科博士,兼具技术理解力、市场洞察力和产业(或创业)经验,关键时刻还能调动外部专家网络。这种背景和能力,可使创业团队用最小代价高效试错,让更多技术更快走通“从1到10”。事实上,能否将最核心的生态资源精准对接给创业者,是衡量高质量孵化器能力的关键标尺。模速空间之所以能成为AI大模型企业落地上海的“第一站”,核心在于其构建了算力、数据、评测、金融等五大功能平台,系统破解了AI创业面临的算力贵、语料缺、融资难等瓶颈,打通了“孵化-转化-产业化”的创新服务链。类似的,飞镖创新中心在张江药谷打造了十多个世界一流的生物医药基础设施平台,让创业团队能以“即插即用”的方式迅速开展创新。
责任编辑:王志磊

- 6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