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
- 评论
- 收藏
侧记|语料数据、应用场景、人才引育......这场专题协商会,委员献计打造人工智能“上海高地”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7-11 10:29
字号


活动现场 图片由金松 摄
7月10日下午,一场以“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上海高地’”为主题的专题协商会在上海市政协召开,来自不同领域的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界别群众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展开座谈交流。AI作为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型驱动力,已成为战略竞争的前沿阵地。近年来,我国AI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随着AI应用场景的扩展,高质量、多样化、可持续的语料数据需求不断增长,尤其是自动驾驶、医疗诊断、智能客服等领域,对AI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要求极高,对高质量语料数据的需求尤为迫切。
去年3月,全国首家人工智能语料公司“库帕思”在上海成立。一年多来,相关工作初见成效。其中,数据标注作为对原始数据进行采集、清洗、分类、标记、质量检验等关键环节,对于形成高质量数据集,推进人工智能模型落地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语料数据是国内人工智能领域换道超车的关键一环,高质量语料数据决定大模型能力的上限,也能极大降低大模型对算力的需求以及推动算力成本降低。”市政协委员黄海清建议,深入挖掘上海在多个优势产业门类和重点领域的潜力,针对不同领域特点打造专业数据标注服务体系。将创新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两手抓,畅通多层次人才注入数据标注产业的发展通道,满足行业不断增长的多样化人才需求。自动化标注技术是未来数据标注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上海应加大在该领域的技术创新投入,争取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由库帕思牵头构建市区协同的数据标注产业生态链条,支持各区立足相对优势建设数据标注基地,形成全局统筹、分工合作的协同发展大格局。
AI训练需要海量通用数据,服务需要精准个性数据,但如何做好数据开放与隐私保护?市政协委员王奕认为,“区块链确权+隐私计算,可以构建数据要素的‘输血管道’。数据要素市场需要AI+区块链‘双螺旋结构’。”她建议,建立区块链确权+隐私计算的AI专用数据加工体系,打造要素“证券交易所”,用通证经济、稳定币结算模式激活数据资产流动性,重点服务AI企业的长尾数据需求,培育“数字新工匠”。她认为,要成为全球AI数据枢纽,关键在人才,我们需要既懂智能合约编码又会设计隐私算法的“双栖工程师”,能协调技术、法律、金融的“数据产品经理”。
“激活超级应用场景的数据价值,形成‘沪上数据’品牌。庞大的高质量数据,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强劲源动力。”市政协委员李强建议,依托上海大模型语料数据联盟、上海数据交易所等平台,深挖和激活重点行业数据源,让数据“供得出、用得好、能进化”,助力上海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高质量数据高地。
“建立跨域协同机制,系统突破高质量数据瓶颈。”市政协委员潘煜建议,构建“跨区域协作+低成本落地”的数据标注生态体系,以上海为模型研发核心,联动人力资源优势明显的地区共建“数据标注与清洗基地”,形成“核心在沪、协同在外”的空间布局,推动“高地+低地”互补发展,有效提升数据体系的规模化、系统化与可持续性。
上海加快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上海高地”,人才始终是关键因素。近年来,上海的经济、教育、地域、引才政策等优势使得上海吸引了一大批高水平人才。市政协委员欧阳万里认为,未来,需要聚焦AI前沿领域,联合产学研单位共同建立对外和对内顶尖人才清单,针对性地引才、用才、留才。“靶向引进高端人才,优化国际人才准入,构建柔性引才模式。”欧阳万里建议,试点“AI人才职称直通车”,突出市场价值导向;建立市内人才动态清单,促进高端人才在上海的内部流动;建立终身学习体系,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创智学院等单位建立“AI人才研修院”,内容覆盖技术前沿(如量子计算,脑科学)、战略规划和管理。
人工智能的竞争,本质上也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市政协委员丁晓东认为,要在引才上展现“上海引力”,在育才上体现“上海水准”,在留才上彰显“上海温度”,在用才上释放“上海活力”。他建议,在引才方面,精准靶向引进。在育才方面,建议构建顶尖人才自主培养基地,推动完善高校深度对接科技和产业前沿的工作机制,鼓励和促进高校主动协同外部资源在校内和校外开展“合部制”的改革,为AI人才培养形成合力。在留才方面,构建开放包容、活力迸发的创新文化,宣传尊重科学规律、宽容失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价值导向。在用才方面,建议抢占科技产业前沿,研判AI产业前瞻领域清单,比如AI for Science、脑机接口等领域,并基于科技快速发展现状培育AI安全与治理人才。
“还可以考虑建立全国首个‘AI训练师’职业认证体系,将算法优化、AI伦理等新兴技能标准化,让人才有通道,让产业有抓手,为上海AI高地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市政协委员李强建议,“设立‘全球AI 人才灯塔计划’,通过精准支持体系,让顶尖人才既能坐稳‘冷板凳’,又能勇闯‘无人区’。”
“建立交叉人才‘联合培养+专项引进’体系,重塑产教融合机制。”市政协委员潘煜建议推动“AI+X”专项硕博项目,促进文、理、工、经管多学科深度融合,围绕真实行业需求组建跨学科团队。建立“AI懂行、懂行学AI”的双向赋能机制,强化产业适配能力。
责任编辑:丁元圆

- 28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