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
  • 评论
  • 收藏
未来科学的重点研究领域是什么?最具突破潜力的方向是什么?政协委员“论战”上海
政协联线记者 董潇韩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7-11 10:29 字号
会议现场 董潇韩摄

会议现场 董潇韩摄

7月8日,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科学峰会在上海世界会客厅举办。此次峰会汇聚近20位历届获奖科学家及学科领军学者,聚焦前沿科学突破与挑战,通过学术报告、跨界对话等形式,呈现专家对科学发展的全景思考。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张杰以“用激光聚变点亮未来”为题作主旨报告,从核聚变能国际发展趋势、双锥对撞点火聚变研究进展、高重频激光聚变能关键技术攻关三方面,向大家介绍了聚变能的发展历史与未来发展趋势,并展望了我国迈向聚变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聚变能,能量密度数百万倍优于化石燃料,聚变燃料来源近乎无限,无长期放射性产物,无碳排放。核聚变能源是支撑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终极能源。”张杰认为,人类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清洁、安全和可控的新能源,风能和太阳能等目前仅占全球发电量的10%,受限于储能技术发展速度和天气状况不可控等因素的制约,很难完全满足未来的新能源需求。核聚变能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空间。
“核聚变反应的本质是量子隧穿,实现核聚变反应的三种主要方式为太阳聚变、激光聚变、磁约束聚变,激光(辐射场)球对称辐照靶子丸烧蚀层,向心烧对靶丸内爆压缩形成热斑,实现热核聚变点火……”张杰分析了激光聚变能相对于其他核聚变方案的优点,并通过深入对比我国双锥对撞点火方案与美国国家点火装置所采用的中心点火方案,阐明了双锥对撞点火方案的特点和自身优势,为大家描绘了双锥对撞聚变能三步走总体战略。
“以能源和动力利用水平为标志的工业革命,让人类的交通方式、活动范围发生改变,但人类的文明始终局限在地球。”张杰说,“以聚变能源利用为标志的下一次工业革命,将使人类文明走出地球的摇篮,迈向广阔的太空。”
在此次峰会的物理专场研讨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强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仙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丁洪,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主讲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等嘉宾围绕量子、超导、核聚变展开对话交流,探讨未来二十年物理学的发展。
当谈及未来20年最具颠覆性的科学变革及其对人类文明的重塑方向,丁洪认为是通用量子计算机,潘建伟认为是人工智能加量子计算,薛其坤认为是受控核聚变,陈仙辉认为是核心关键材料。当被问及,未来50年最具突破潜力的研究方向是什么?薛其坤、陈仙辉认为是室温超导;丁洪、张杰则认为是AI for Science。
对于青年研究员,有哪些期望?嘉宾们认为,要热爱科学,学好基础学科,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去研究;要打破学科边界,与不同学科领域交流合作;要有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独立的判断;要坚持自己内心的选择,坚持不懈地去做自己喜欢的科学问题。
据了解,未来科学大奖自2016年由科学家与企业家合力共擎火炬,十载春秋照亮中国基础科学征程,共遴选出39位获奖者,其开创性研究皆是世界级的卓越成就。大奖持续追踪生命科学、物质科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原创突破,将实验室的“孤光”淬炼为文明跃迁的火种。
责任编辑:刘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33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