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
  • 评论
  • 收藏
徐汇区政协委员读书心得选萃:以书香涵养“政协气质” 用阅读赋能委员履职
政协联线  
2025-05-27 10:28 字号
编者按
日前,徐汇区政协“光启书社”读书品牌正式推出。“光启书社”的设立,是徐汇区政协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重要要求的举措,也是深化“书香政协”建设的创新实践。“光启书社”不仅是读书的载体,更是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的阵地。
徐汇区政协将深化品牌建设,打造“会通中西”的阅读高地;推动跨界融合,激活“以书资政”的实践动能;扩大文化辐射,书写“全民阅读”的徐汇篇章。
“光启书社”首场读书活动中,益晨旭、陈玉林、葛信晔、董德平、陈敏五名区政协委员分享了“读书与人生、成长、履职的故事”。本报今刊发委员们的读书心得选萃。

书缘,伴我一生
■ 益晨旭(徐汇区政协委员,阿迪达斯大中华区总部高级副总裁)
最初和书结缘,是儿时从家里的床底下和犄角旮旯的纸箱子中翻出来的书本,为当年那个孤独的小小少年打开了知识的大门。后来的人生中,一路遇到的语文老师们都更加强了我对阅读的爱好。书缘,伴我一生。
读书,好比交朋友。在书的封面,作者已经对你报了大名,翻开它,就好比和作者握了手。一页页读下去,你读到了作者的喜乐与好恶,倘若刚好和你契合,便是寻到了一个不曾谋面的朋友。作者将自己融进了文字,化成了书中的一个或者多个人物,在你面前鲜活起来。于是,在字里行间,你与作者对话,想其所想,乐其所乐,悲其所悲。这样的好朋友,你们随时可以相见,随时说说心事而无泄密之虞。
读书,好比去拜访老师。你不必找人引荐,也不用事先约定。什么时候想去了,翻开书页便可以见面。你在书里聆听老师的教诲,学习不甚明了的知识。打个问号,留下一串不解,待到后文悟到了答案,做一个记号,好比和老师做了一次心领神会的交流。如果全书读毕,还有疑惑不解或者不同见地,不妨写下疑问,折个书角,然后去找其他的书籍,请来其他老师辩个究竟。这些老师不囿于时空,可以是千百年前的先哲,也可以是今时今日的学者。你随去,他们随在;你随问,他们随答。越过时空,他们或循循善诱,或针砭时弊。他们有的是耐心,任你问多少遍,他们都安静地作答,不恼不怒。
读书,好比去环游世界。无论你身处何地,也无论你想去往何处,只要你打开书面,你便踏上了一趟独特的旅程。你可以来到古老的希腊,见证古典时代的雅典是如何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终结;你也可以安静地坐在孔门弟子之中,听他们追述孔夫子的遗言;你可以穿越到北宋末年,体验“靖康之难”的凄楚悲凉,哭一回王朝兴衰的历史往复;你更可以飞升太空,找寻宇宙的边界;或者干脆坐进任何一个你向往却没能踏入的现代高等学府,听一场数字时代的创新理论课……在环游世界的奇旅之中,你可以嬉笑怒骂,也可以打开脑洞肆意想象。如若乐意,你尽可以为你去到的世界续写一段;假使不合心意,你也大可以合上书本,随时终止你的旅程。何处的自由,堪比此地?
作为区政协委员,认真履职,是使命的践行,更是对专业精神的永恒叩问。成为区政协委员的四年来,我的每一项履职背后,都是对自己“言之有物、言之必行”的基本要求。这不仅需要认真履职的主观意愿,还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和知识储备。政协这个人才济济的平台,为我提供了不断学习的机会,无论是在政协讲堂还是在委员会客厅,我都结识了优秀的读书人,也懂得了通过阅读,以融通思维破解履职困局的重要性。复杂的社会治理难题,往往在学科交叉处显现曙光。跨界阅读锻造的“通感思维”,让履职突破专业茧房。于是,我的提案不再仅仅局限于本职工作,而是跨界到文艺、商旅和居民生活。《正义论》中罗尔斯的“无知之幕”,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公平性检验的哲学理论。《道德情操论》揭示的“同理心机制”,亦是我们政协委员履职中不可或缺的情感素质。
读书,已然成为我的日常。读书的时候,身子安安静静的,四周也安安静静的。把一颗同样安安静静的心交给书籍,在数字的狂野中守护阅读的篝火,让书籍这艘飞船,载着我的心去看日月星辰,去拜谒圣贤智者,去寻他人、见己心。去时,我感叹世界之大,何处是天涯;归来,我看到世界之小,只在书本咫尺间。
读书,终身受用
■ 陈玉林(徐汇区政协常委、经济委副主任,竹子互联网产业集团首席执行官、上海韵文博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九点水美术馆理事长)
我们很多人闲暇读书,要么是追求书中的故事,作为一种消遣;要么是找几句金句,成为社交谈资。而我自己一直以来的读书,似乎是在寻找某种逻辑,清晰但又模糊。直到看到刘震云老师的一次访谈,他说,文学的底色是哲学,文学来源于生活,但又不完全是生活的写实,而是基于文学家对于生活的思考,这才有了文学。这段话让我茅塞顿开。
其实在五年级以前,我是不喜欢读书的。母亲的突然去世,似乎给了我全新的世界。
至今仍清晰如昨日,原本家里热闹的大院子,突然就冷清了下来。每日与我相伴的,就是院子里一行行的松柏和玉兰;偶尔有一两只鸟儿飞进来,似乎也害怕院子的过于清幽,又都是立马飞走。在日复一日的安静中,我的心智似乎打开了另一扇门,从胡思乱想,到开始有了一些思考,没有逻辑的思考。直到有一天翻看母亲的遗物,无意中找到几本杂志,于是,属于我的新世界开启了。
几本杂志,有《今古传奇》、有《大家》。《今古传奇》里的武侠小说、奇人怪事,让我的脑海里有了江湖、有了山山水水,更有了对远方的向往;而《大家》里的人世间,让我开始印证着自己的生活,对母亲的去世开始释然,对似懂非懂的一些亲戚朋友的人际关系,尝试着自己懵懂的构解。
我感谢母亲以她的另一种方式,留给了我丰富的遗产,让我在与同龄人的长跑中,赢在了如何去思考人生的起点。
也正是因为阅读,让我在青春叛逆的萌芽期,得以静了下来,无意中一脚踏进了书籍的海洋。这或许就是造物主对我的补偿,一开始就让我找到了独立思考的小船,避免了在沙滩上滞留过久。
由此一发而不可收。我开始阅读一切可以借阅到的图书,哪怕是《赤脚医生指南》《拖拉机操作手册》,我都能看得津津有味。也就是在这种不做选择的泛读中,我的一些基础的归纳能力、推理能力、逻辑思维一点点地养成,让我获益匪浅。
印象最深的是,初二语文课上,班主任让大家谈一谈愚公该不该挖山,其他同学都是在就挖还是不挖做回答。只有我站起来说,“愚公精神”是中华文化中对执着、专注的肯定和象征,我们要的是精神的力量,而不是去讨论他行为的对错。说完教室里一片哗然,只有班主任带着几乎惊喜的语气,对我的回答夸奖、分析了许久。而我的答案,其实是依稀在哪本杂志的对话中,看到过类似的对答而已。
一晃自己也人到中年了。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尤其是短视频、大数据的冲击,让我们的孩子,甚至我们自己,很多时候都静不下来,看到很多的浮躁,更影响着我们的情绪。
每每这样的时候,我最庆幸的,就是我有着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更有着这么多的藏书,不但可以帮助我自己快速恢复冷静,在喧嚣和浮华过后,回归到本我;更能言传身教,让我的孩子也能跟着阅读、跟着思考、跟着喜欢写写画画,一起受到心灵的洗礼。
作为一个从事互联网及文化相关工作的政协委员,经常有人在与我交流时说,人工智能终究会替代作家、替代纸质阅读,但我认为,从我的亲身体验,从我作为人、一个有情感需要的人的角度,人工智能在这点上做不到。
建构独一无二的阅读世界
■ 葛信晔(徐汇区政协委员,上海信晔文化传播工作室负责人)
阅读的习惯,大约是小学四年级回到父母身边后养成的。全新的生活环境,使我这个不太会社交的i人,很快与父亲的书架成了忠诚的“玩伴”,《毛泽东选集》、四大名著、《古希腊神话》《北欧神话》《福尔摩斯全集》《阿加莎全集》《神曲》……养成了我对文字、结构、逻辑异常苛刻的“阅读强迫症”,颇受西方神话、小说、艺术等的熏陶。
我们那时,博览群书是昂贵的,故此,我成了学校图书馆的“饕餮客”,宿舍床头堆满了各种名著。第一份工作任法国时尚品牌中国公司总助,与我的化工工艺专业毫不相干,却为我打开了阅读世界的另一扇大门。阅读涉及西方艺术史、品牌发展史、时尚杂志、人物传记、政策文件、法律书籍、财务书籍……同时接触大量的英语原版书籍与资料,构建起了立体的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交织的结构网。
外企人力资源工作近20年,业余时间大量阅读了心理学相关著述及论文,弗洛伊德、荣格、亚隆,不拘流派,无所不包,为成为自由职业者之后,转学心理学埋下了伏笔。从事心理学工作后,我的阅读范围再一次拓展,将世界宗教与哲学纳入了个人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与实践范围之内。
2018年起,信晔工作室推出《文化振兴系列讲座》,选择以世界显学“敦煌学”为基底,探讨世界(欧亚非版图为主)文化交融发展史。自此,我再也无法满足一般的文史哲书籍,纵身跃入原著的海洋之中。凭借文言文及英文的功底,博览《山海经》《史记》《春秋》《礼记》《淮南子》《居延汉简》《二十四史》《道德经》《历代名画记》《诗经》《全唐诗》《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中华典籍,同时阅读其英译版,观察西方人如何解读中华典籍。例如,敦煌学,涵盖二三十个学科体系,每一个体系都可以进行世界范围内的比较式拓展,纵横驰骋,好不畅快,书房书架上,关于“敦煌学”建筑、文学、医学、服装服饰、绘画雕塑、交通、金融、书法等类学术书籍有数百本。课题聚焦式的讲座,促进了我更宽泛的阅读,我称之为“涟漪式阅读”——因一课题,大量阅读中外古今典籍。
广泛、深入而严肃的阅读,在文化蓬勃振兴的今日,令我这个不喜社交的人,在讲课中,交游广阔,感受到思想与思想碰撞的喜乐,这是读书人的“严格的浪漫”。正是这一份“严格的浪漫”,构建了我独一无二的阅读世界。
为人民而创作 为人民而歌唱
■ 董德平(徐汇区政协委员,上海轻音乐团党总支书记、团长)
人生就是一本书,童年是扉页上歪斜的涂鸦,青春是章节里折角的狂言,中年是段落间密布的修订墨迹,晚年则成为封底那枚温润的藏书印。
我童年读的书很杂,名著、漫画、连环画等范围广泛,更喜欢的是美术类的书籍,所以高考我报考了河南大学艺术系。大学读了文学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影响了我,让我也有了成为一名军人的梦想,那时鼓励大学毕业生入伍,于是,我成了武警河南总队政治部文工团的一名文艺战士。后来又调入武警上海总队政治部文工团任团长。入伍期间我又读了很多部队题材的书,有《士兵突击》《激情燃烧的岁月》等,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坚持为人民服务,为基层官兵服务。
2020年,我转业到了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旗下的上海轻音乐团担任党总支书记、团长。上海轻音乐团成立于1986年,是目前中国唯一以轻音乐命名的以流行音乐为主体的国有院团,创始人是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朱逢博。朱逢博老师的建团初心就是“为人民而创作、为人民而歌唱”,要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所以我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带领全团演员参与了文化润疆工作并策划了“百场轻音边疆行”。
有一本书《一路格桑花》是歌颂青藏高原驻守边疆的军人,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我们,我们作为国有院团更应该去慰问他们。所以,上海轻音乐团在去年5月就赴新疆慰问边防官兵,我们也是第一个登上海拔5400米“神仙湾哨所”的内地国有院团。这里被称为“生命禁区”,因为高原缺氧,不少演员都出现了高原反应,但是我们不畏艰难,仍坚持上台演出,在哨所和驻地一天两场,每场一个半小时的演出,创造了奇迹。
我们乐团重新创编的歌曲《金梭银梭致青春》受到高度称赞,泽普长寿村的百岁老人也在现场开心地跳起来,他说看我们的演出非常开心,如果在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会到舞台上跳舞的。我们的“百场轻音边疆行”在2023年完成演出105场,2024年完成演出113场,惠及观众近20万人,培训场次163场,培训人数4500多人。
我们下基层、到一线,深入福利院、特殊学校、残联等单位关爱老人和儿童;深入乡村、学校、医院、部队等基层单位,将轻音乐带到百姓身边,积极推动当地文旅发展。我们创作了《叶尔羌河的声音》《不到喀什就不算到新疆》《三千年之恋》等歌曲,并将歌曲的永久使用权无偿捐赠给喀什,《三千年之恋》也成了胡杨节的专属歌曲。文化润疆的路还很长,上海援疆的故事还在传颂,我们一定会坚持把“百场轻音边疆行”做成文化润疆的品牌,让它熠熠闪光!
以知识为舟 渡成长之海
■ 陈敏(徐汇区政协委员,上海德禾翰通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陈小兜律师新媒体工作室主理人)
我有不少身份,作家、律师……首先我想谈谈,作为一名作家,我最大的感触是,需要在历史的经纬中编织故事,为此,作家离不开阅读。
同时,人通过阅读,能够获得心灵上的成长,有一个更好的比喻是,书籍是我们作家视野的望远镜,能够帮我们认清现实。
一是提升作者认知。阅读能拓宽视野,突破经验局限,接触多元知识。例如,历史类书籍能助我理解君权结构,民俗类书籍能了解风土人情,服饰类书籍能丰富小说中固定场景的细节。
二是塑造作品逻辑。通过阅读多元书籍可提升批判思维与逻辑能力。例如,逻辑类书籍能训练思维,哲学著作能启发思考。而阅读经典书籍同样有益于我的写作。
三是考据增值效应。在碎片化知识时代,读者更倾向有逻辑、考据的小说与知识栏目。
四是缓解精神压力。书籍是心灵避难所,能助人暂时脱离压力,阅读文学艺术作品还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审美,增添生活趣味。
作为一名律师,我认为读书对自己的帮助很大,在此做一个相关分享。
一是提升专业能力。深度研读法律条文与案例,帮助律师精准把握法律内涵、制定策略。跨学科阅读则提供多元视角,助力挖掘案件突破口。
二是强化写作水平。法律文书需严谨的逻辑结构,阅读哲学、法学经典可锻炼思辨能力,而优秀法律文书的模仿学习能提升文书质量。如培根所言“读史使人明智,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三是塑造职业形象。阅读积累的知识与智慧外化为沉稳气质,增强客户信任。林肯说“40岁后的面相由自己决定”,律师通过阅读展现的睿智形象可提升市场竞争力。
四是成就自我品牌。阅读行业动态和法律研究前沿成果,使律师在撰写文章、发表观点时更具权威性和独到见解。例如,结合历史案例解析法律变迁,可吸引更多关注。
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始终坚持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例如,我最近读的《秘密》一书,其中的“吸引力法则”对我很有触动。我在读书笔记中写下了以下三点体会:
一是强化积极心理暗示。通过“视觉化想象”和“语言重构”,如将“我害怕失败”转化为“我能解决”,这种语言转换直接作用于潜意识,形成自我激励的良性循环。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预言”与该机制高度契合。
二是化解负面情绪内耗。通过“觉察——转化”机制,如将“我无法康复”转为“我身体有自愈力”,可识别负面情绪,以积极信念替代。
三是加强行动效率。通过“要求—相信—接收”三步骤,将愿望化为积极行动。
以知识为舟,可渡成长之海;借智慧为翼,能越职业之巅;今日埋首书卷,明日天地皆宽。
责任编辑:张晓莉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7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