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 评论
  • 收藏
沪上各大高校接连构筑“AI+”新平台,促进科研范式改革赋能学科跃升
徐瑞哲、黄海华、李蕾/解放日报  
2025-05-17 08:24 字号
“未来拔尖创新人才的两大核心素养就是人工智能和跨学科能力。”兼为数学老师和AI创业者,来自法国的伯涵峥用流利的中文告诉记者,这也是“笛卡尔班”课程体系核心内容的两大维度。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沪考察面对面交流的唯一外籍教师,伯涵峥所在的上海交通大学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联合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大学与巴黎文理研究大学,日前推出首届“笛卡尔班”,面向2025级本科生构建“数理+AI+工程”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不止这个大师班,创建历史可溯至1958年的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科群,也组建成立了新的计算机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密码学院),下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3个专业,均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同时,从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班,到以图灵奖得主、计算机科学方向首席教授约翰·霍普克罗夫特院士命名的“John班”,上海交通大学开出拔尖人才特色班。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上海承担国家关于AI未来领军人才培养“试验区”改革探索任务,正实施人工智能促进科研范式改革赋能学科跃升计划。各大高校接连构筑“AI+”教学科研新平台,支撑行业应用、建设人才高地,力争在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
算力算法:加宽基础底座
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基建中,AI+教育离不开宽厚的基础底座。近日,中国算力平台(上海)教育专区暨上海教育智算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启动。这一国内首个教育行业算力服务平台,由上海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与超算中心和国家(上海)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联合打造。有了普惠、安全、易用的AI基座,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各类院校的教育、科研团队就能在平台上轻松创建、部署和管理“万能工具箱”,由平台完成算力资源的分配、应用模型的匹配和场景化编排,形成可以直接使用的“容器化应用”,像“购物网站”App一样紧密连接供需两侧。
作为上海教育智算服务平台孕育出的第一个大模型,教师教育大模型“智元课堂MetaClass”已迭代到2.0版,由模型驱动具有自主思考能力的9个学生智能体,师生共同演绎不同学科的教学场景,开始在全国首批约30所院校中部署试用。
从算力到算法,由复旦师生共创的AI算法工具VQ Crystal,此前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金奖,革新了传统晶体材料发现的科研范式。这一“AI+师生共创”项目,由大数据学院邱子杰等不同院系的本科生,与来自未来信息创新学院、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智能复杂体系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实验室的几位教授一起,跨学科联合组队攻关。 下转 4版(上接第1版)除了“AI+师生共创”专项计划,今年复旦还将面向学校所有学科设立AI青年师资专项计划,加力助推这份“年轻的事业”。
AI发展和治理先有“四梁八柱”,再起“高楼大厦”。按计划,同济大学本月即将成立工程智能研究院、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极端环境建造研究院、自主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航空运输与低空经济研究院五大研究院,重点推动传统工程产业从依赖人力经验的运作模式,向数据驱动、知识引导和物理规律融合的智能化模式转变,并以此为示范带动数字底座基础上的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融合发展。
智脑模型:加深行业应用
“温度31.331,风量40080,溶氧26.625,pH值6.925,补糖速率750.658……”5月中旬,在上海交大人工智能与微结构实验室,助理教授打开笔记本电脑上的AI工业自控系统,各种参数随生产曲线的抑扬起落而实时变化,实线是已经完成的几十小时,虚线是将要进行的几十小时……
运筹帷幄,决胜万里之外。这位“AI工程师”管控的实际生产线,是远在新疆的上市公司500吨级发酵罐。它们每个都有四五层楼高,是全球最大的抗生素中间体发酵罐。打通上海三大先导产业的创新链,来自上海交大集成电路学院的李金金教授及其团队成功研发全球首套“基于时间维度的AI工业自控系统”——ManuDrive,首次将时间变量引入人工智能模型,实时分析微生物的生长状态,在100多小时的时间线上实现对复杂发酵过程的动态预测与精准调控。
此前,传统发酵过程高度依赖人工经验,工程师24小时全天候值守,手动调节温度、溶氧量、pH值等数百项参数。而人工智能全面接管工厂后短短一个月,产量向上突破了3到5个百分点,比起以往的“试错式”生产,效率大大提升。、
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紧紧对接国家先导产业、重点领域,沪上高校AI赋能千行百业,加速成果转化、加深行业应用。同济大学传统优势院系——土木工程学院自主研发的知识大模型CivilGPT,已通过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备案,成为全国教育系统首个完成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的大模型。同时发布的“行之”智慧交通大模型,也为出行者、交通部门及行业企业提供智能化、精准化服务。
同样,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联合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技术智能(AI4T)协同创新研究院,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蒋昌俊担当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宋海涛出任首任院长。新院结合香料香精、绿色化工等特色学科,联合知名头部企业和高校,重点布局3个研究中心:AI+创香研究中心、AI+轨道交通智能运维研究中心、AI+氟代制药研究中心。
“AI大课”:加快人才培养
“很多学生跟我说选不上课,问我有没有什么办法。”复旦大学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青年研究员陈智能收到了数封意料之外的邮件。这门课是他联合马兴军、曹艺馨、戈维峰3位老师开设的AI专业核心课程《人工智能前沿探索实践》。由于课程火爆,选课人数临时从50人扩充到70人,仍供不应求。
日前,复旦大学启动AI驱动的教与学融通改革,推动“AI大课”从1.0版向2.0版迈进。去年启动的“AI大课”1.0版,开出了AI通识基础课程、AI专业核心课程、AI学科进阶课程和AI垂域应用课程。2024—2025学年共开课121门,7500余名本研学生修读。
从复原山西吕梁无名烈士容颜,到复原北周武帝宇文邕面貌,AI对于考古而言已不可或缺。《AI考古》开课第一天,文博系副教授文少卿发现,来旁听的学生比选课人数还要多。除了文少卿,一起教这门课的还有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教授钱振兴和金城。文博系2024级硕士生张馨予饶有兴趣地选了这门课,“在三位老师鼓励下,我试着利用AI深度学习方法,来辨识青铜器的器类和年代等信息。”
以“AI大课”为架构,复旦大学打通AI+双学位培养路径,2024年至今共获批设立41个“X+AI”双学士学位,首批170余名学生进入项目培养。未来,学校将全面实施“智学”“智教”“智评”全要素协同发展的“AI大课”,建设未来学习中心,推进教育教学变革。
同为文理兼容的综合性高校,同济大学也将全面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作为近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全面启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和“知识图谱”建设计划。去年以来,同济已打造百余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并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助教、助学、助管、助评。
针对急需而紧缺的卓越工程人才,更少不了高校“智”造。在上海市教委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单位上海电机学院,“AI+卓越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行动计划(2025—2027年)新近发布,明确到后年完成15个专业AI化升级、重塑百门数智课程等。院长龚思怡表示,学校将搭建校级数智课程平台和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新增60间智慧教室,同时每年立项100个AI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原标题:《沪上各大高校接连构筑“AI+”新平台,促进科研范式改革赋能学科跃升 在“试验区”奋力打造AI领军人才高地》)
责任编辑:张希喆
转载请注明来源
  • 5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