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 评论
- 收藏
人民政协报关注|在沪全国政协委员陈伟志:高中教育亟须打破办学“同质”
2025-05-13 07:58
字号


作为长期扎根基础教育领域的实践者与管理者,陈伟志对当下教育实践状况有深入了解。陈伟志特别关注到,当前高中教育仍然广泛存在过度应试的现象,学生素质发展单一。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围绕“逐步淡化重点高中标签,保障公平与多样性并重”这一核心主题,陈伟志提交了提案。他呼吁,应立足于新时代经济社会转型以及人才需求升级的宏观视角,从系统性革新出发,全力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同质化”的现实
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高中教育改革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我们在讨论深化高中教育改革时,首先要明确高中教育在我国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陈伟志指出,从国家教育体系的整体架构分析,高中阶段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关键环节,承载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功能。它不仅为高等院校输送具备不同知识储备与发展潜力的生源,更是对义务教育阶段所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巩固与拓展的重要阶段。
陈伟志强调,高中教育在整个育人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国家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在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产业结构持续升级的大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特征。“近年来,我们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岗位需求较过去激增,这些领域亟须具备跨学科知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文化创意、现代服务等行业,则更注重人才的个性化特质与差异化能力。然而,高中教育若继续维持同质化的发展态势,将难以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相匹配,将进一步加剧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不适配问题。”
基于调研,陈伟志发现,当前部分地区高中教育仍深陷“唯分数论”的发展怪圈。“以应试为导向的单一教学模式,导致题海战术盛行,学生课业负担沉重。这种不理性的教育导向,不仅抑制了学生个性发展,也造成教育资源的低效配置。”
“更为严峻的是,部分‘超级高中’通过跨区域掐尖招生、高薪挖角教师等方式,形成‘虹吸效应’。”陈伟志表示,在资源分配中,应更注重传统优势学校与普通学校间的均衡。
与此同时,陈伟志进一步提出,深化高中教育改革须从体制机制入手,打破“金字塔式”办学格局,构建均衡发展的“平原式”教育生态。具体而言,要通过完善教育政策体系,严格规范招生秩序,建立县域高中教师待遇保障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校际差距;革新教育评价体系,建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多元评价标准,引导高中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要通过系统性改革,实现高中教育‘各美其美、协同共进’新图景。”陈伟志期待。
从“没有赢家”到“多方共赢”
“高中教育若过度陷于对成绩的竞争中,从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再到地方的发展将无一赢家。”陈伟志言辞犀利,“高中教育‘千校一面’的破局应从‘重点高中’及‘示范性高中’入手。它们是高中教育的龙头,在现行教育体系中占据资源配置、政策导向的主导地位,对区域教育生态具有显著引领作用。”
针对现存问题,陈伟志提出重塑示范校功能定位的具体路径。他强调,应逐步弱化“重点高中”标签化导向,推动示范性高中从单纯的“升学竞争主体”向“区域教育枢纽”转型。通过建立教育联盟,整合区域内课程资源、优化师资配置、深化联合教研,构建“强校带弱校”的协同发展机制。
在招生改革方面,陈伟志指出,尽管国家已经明确持续完善优质高中指标到校政策执行机制,以遏制掐尖招生,但基层落实情况参差不齐。部分地方政府为追求升学率指标,默许甚至纵容违规招生行为,导致优质生源和师资向少数学校过度集中,加剧教育资源分配失衡。“对此,需强化政策执行监督,建立省级统筹的招生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招生全过程透明化监管,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种种问题的背后不能仅视为是学校的原因,更在于各地政府对于健康教育生态构建的意识和实践。”陈伟志表示,自己在走访各地时,常见当地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对于高中教育质量的评价指标十分单一,“无非就是今年考上了几个‘清北’,去年又考上了几个‘985’‘211’‘双一流’,诸如此类。”
“各地教育管理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名校的名额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对所有高中的评价只限于单一的分数标准,势必将促使各高中陷入没有意义的内卷式竞争中。且学校间的‘生源’抢夺、‘师资’抢夺都将愈演愈烈。”陈伟志言辞恳切。
“最根本的评价观念和逻辑要转变。”对此,陈伟志提出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的改革方向。一方面,探索“学业水平﹢特长素养”的多元录取机制,为科技、艺术、体育等特色学校设立专项招生通道;另一方面,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将特色课程建设、职普融通成效等纳入学校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差异化财政支持政策。
此外,陈伟志强调应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教育变革的赋能作用。结合县域高中振兴计划,通过师资定向培养、数字化资源精准推送等方式,补齐薄弱地区教育发展短板。例如,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浏览量608亿,平台注册用户超过1.63亿,有效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通过政策引导与技术支撑的双轮驱动,推动高中教育从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转型,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特色发展、区域协同发展的多方共赢格局。”
搭建更多元的人才培养平台
“横向间,关注高中教育就不得不关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纵向上,关注高中教育也要关注高校的生源引进及人才培养模式。”陈伟志指出,高中阶段作为学生逐步确立自己未来人生发展方向的关键期,教育者必须为学生擅长的领域搭建更多成长空间。
“不可否认的是,有的学生擅长动手、有的学生擅长艺术、有的学生擅长体育……”应在高校招生引进方面,探索更加公平合理的举措,以鼓励并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我国各方人才培养提供坚实基础。
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和特长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部分群体将选择职业院校或特长院校的学生视为“淘汰者”或“捷径选择者”,这种观念严重制约了教育多元化发展。陈伟志强调,多样化办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引导其在擅长领域实现个人价值,同时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2024年11月,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牵头编制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至2024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分别为94.70%、94.44%、93.96%,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分别为90.60%、91.88%、93.55%,这充分证明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引导全社会理性认识和理解高中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和特长教育。”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更高要求,陈伟志提出深化职普融通改革的具体路径。通过构建“职普互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课程、师资、评价等方面深度融合:一是建立学分互认制度,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技能选修课程,如浙江部分中学已将智能制造、数字媒体等职业课程纳入校本体系;同时支持职业院校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二是推进“双师型”教师跨校流动,鼓励企业技术骨干到职业院校授课,支持普通高中教师参与职业教育实践。三是完善职教高考与普通高考衔接机制,为技能型人才提供了更开放的升学通道。
在推进高中教育改革过程中,区域发展不均衡是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结合我国东中西部教育资源差异,陈伟志进一步提出差异化推进策略:东部地区依托经济和教育优势,建设课程创新与职普融通示范区;中西部地区则聚焦县域高中振兴工程,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教师“县管校聘”等政策,改善办学条件。同时,建立区域教育资源动态补偿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共享。
责任编辑:张杏梅

- 14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