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攻玉策|山西省政协专题协商能源绿色转型,描绘低碳版图,共赢绿色未来
2025-07-16 09:29
字号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托底手段’,是推动企业零碳排放的关键技术。”近日,在山西省政协召开的专题座谈会上,政协委员与省能源局相关负责人围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工作开展交流与探讨。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双碳”目标明确要求“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山西省作为国家能源基地,低碳转型迫在眉睫。
“山西省咸水层、深部煤层、废弃矿井、盐穴等碳封存潜力巨大,具备规模化捕集利用与封存的工程应用条件。”省政协委员楚志兵表示,山西省高校、科研院所要聚焦深部煤层、废弃矿井、盐穴等资源,开展关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究,形成显著的研究优势与技术储备。
楚志兵认为,尽管山西已经构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深度协作机制,实现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到工程示范的全链条布局,但仍需强化研究主体间协同合作,进一步攻克核心关键技术难题。
持同样观点的省政协常委邓蜀平也认为,山西尽管在碳捕集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处于以中小规模试点为主的阶段。“煤基固废与碳排放协同治理不足,缺乏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深度融合和系统性思维,急需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目前山西具备封存潜力的深部煤层、废弃矿井、盐穴封存应用案例少,相关理论和技术待进一步研究。”省能源局副局长毛晓文坦陈,要选择具备储存条件的深部不可采煤层或新关闭废弃矿井开展封存试验,为大规模封存储备技术。另外,还需设立省级重大专项项目,支持新一代大规模、低成本、低能耗捕集技术研发,深部不可采煤层及废弃矿井封存基础理论研究,以及二氧化碳驱替煤层气、封存潜力评估等关键技术攻关。
“从煤电企业来看,地质封存涉及勘探选址、钻探及密封等技术,专业要求高,缺乏地质领域技术力量和项目经验。”省政协常委曹阳提出,要通过研发专项基金,重点支持煤电企业膜分离技术及新型吸附材料的研发,为利用封存提供“碳源”。
“山西省推进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途中还存在不可忽视的挑战。”省政协委员柴宝峰表示,除地质构造复杂,可能形成泄漏通道的风险外,还可能对土壤生物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土壤地球物质化学循环过程。
柴宝峰认为,要尽快开展深部煤层、废弃矿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验证和生态风险评估;出台法规框架和技术标准,提出公众放心接受的科学方案。
委员们建议,加强校企协作,深耕技术储备,引导企业开展捕集利用,培育高效完备的全产业链,在助力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山西作为能源大省、碳排放大省,肩负着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深化能源革命的重大使命。”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李凌昇表示,将全面抓好煤炭清洁低碳化发展和相关产业链匹配性规划,以电带煤,不断夯实山西煤炭、煤电在国家能源安全兜底中的保障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双碳”目标明确要求“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山西省作为国家能源基地,低碳转型迫在眉睫。
“山西省咸水层、深部煤层、废弃矿井、盐穴等碳封存潜力巨大,具备规模化捕集利用与封存的工程应用条件。”省政协委员楚志兵表示,山西省高校、科研院所要聚焦深部煤层、废弃矿井、盐穴等资源,开展关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究,形成显著的研究优势与技术储备。
楚志兵认为,尽管山西已经构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深度协作机制,实现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到工程示范的全链条布局,但仍需强化研究主体间协同合作,进一步攻克核心关键技术难题。
持同样观点的省政协常委邓蜀平也认为,山西尽管在碳捕集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处于以中小规模试点为主的阶段。“煤基固废与碳排放协同治理不足,缺乏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深度融合和系统性思维,急需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目前山西具备封存潜力的深部煤层、废弃矿井、盐穴封存应用案例少,相关理论和技术待进一步研究。”省能源局副局长毛晓文坦陈,要选择具备储存条件的深部不可采煤层或新关闭废弃矿井开展封存试验,为大规模封存储备技术。另外,还需设立省级重大专项项目,支持新一代大规模、低成本、低能耗捕集技术研发,深部不可采煤层及废弃矿井封存基础理论研究,以及二氧化碳驱替煤层气、封存潜力评估等关键技术攻关。
“从煤电企业来看,地质封存涉及勘探选址、钻探及密封等技术,专业要求高,缺乏地质领域技术力量和项目经验。”省政协常委曹阳提出,要通过研发专项基金,重点支持煤电企业膜分离技术及新型吸附材料的研发,为利用封存提供“碳源”。
“山西省推进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途中还存在不可忽视的挑战。”省政协委员柴宝峰表示,除地质构造复杂,可能形成泄漏通道的风险外,还可能对土壤生物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土壤地球物质化学循环过程。
柴宝峰认为,要尽快开展深部煤层、废弃矿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验证和生态风险评估;出台法规框架和技术标准,提出公众放心接受的科学方案。
委员们建议,加强校企协作,深耕技术储备,引导企业开展捕集利用,培育高效完备的全产业链,在助力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山西作为能源大省、碳排放大省,肩负着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深化能源革命的重大使命。”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李凌昇表示,将全面抓好煤炭清洁低碳化发展和相关产业链匹配性规划,以电带煤,不断夯实山西煤炭、煤电在国家能源安全兜底中的保障作用。
责任编辑:张杏梅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