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 评论
  • 收藏
上海市政协部分界别、委员建言:为青年劳动者打造一座乐业之城
政协联线记者 顾晓红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4-29 09:54 字号
青年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吸引和留住青年劳动者,城市能够获得更多的创新和创业活力,促进经济增长。与此同时,青年的加入能够带来新的思想和文化,推动社会的多元化和进步。青年乐业城市通过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一座青年友好城市,必定致力于为青年提供良好就业环境和职业发展机会,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吸引、留住并促进青年劳动者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激励青年参与社会治理,从而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近日,上海市政协部分界别、委员围绕为青年发展营造更好环境建言。
为青年创新创业全过程赋能
近年来,上海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青年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发挥了重要的牵引和保障作用,但现实中依然存在一些瓶颈问题亟待破解:一是创业意愿不高,二是创业能力不强,三是创业环境仍需优化。如何全方位赋能、全社会协同,激发青年创新创业活力?
市政协常委、共青团和青联界别召集人,团市委副书记徐豪认为应从三方面着力:一是鼓足创业信心,增强青年想创业的动力。加强系统支持,动态评估并优化创业扶持政策,健全更加便捷的市场准入机制和更加包容的退出机制,营造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场交易环境。“加大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培育浓厚的创业文化,搭建更多创新创业要素对接合作平台,激发长尾效应。”二是优化服务体系,提升青年会创业的能力。加强创业教育,完善青年创业实训体系,强化创业支撑,在高校、产业园区和年轻人集聚的社区建立一站式创业服务平台,为青年创业提供政策咨询、法务财务、人事代理、产品推广、融资对接等全方位服务,并培育壮大耐心资本,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要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参与相结合,帮助科研成果、文化创意和创业项目转化为产品、熟化为商品、提升为产业。” 三是培育产业生态,激发青年共创业的活力。将创业扶持与产业生态培育有机结合,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各自定位清晰又相互衔接、差异化和协同化相互促进的创业支持链条,为青年创新创业全过程赋能,在上海这座年轻人的希望之城成就更多为梦想而奔跑的青年。
近日,浦东新区政协会同临港新片区管委会聚焦“临港向杭州学什么”,听取部分青年创业就业者的意见建议。
大家表示,要出实招儿、出新招儿,打造青春之城,让年轻人与新城“双向奔赴”。变 “人找政策”为“政策追人”,借鉴杭州“就业创业一张图”数字化服务,将现有实习补贴、居转户等政策通过小程序实现全流程线上化和进度可视化;开发集成创业扶持、住房保障等多项服务的“人才e站”平台,实现政策兑现“一键通办”,集租房补贴、创业贷款、消费优惠等服务于一体,让青年劳动者享受更便捷服务。推动“临港资本”与“临港创新创业”深度绑定,也是大家所关注的。“应在颠覆性技术领域,建立更加公平、适度向中小微民营创业企业倾斜的资金支持体系,对于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或在关键领域取得阶段性创新成果的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并设立‘耐心资本池’,促进更多资金投向青年人才创业领域。” 还可通过校企联动,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建产业双创学院,构建“订单式”培养机制, 联合高校实验室建立“概念验证-中试—产业化”接力平台,降低青年创业风险,让青年感受到“投早投小”的真实触达,并探索“未来产业+中小企业共生”生态模式,设立创新沙盒区,鼓励新技术试错。配建模块化创业公寓,提供共享实验室、3D打印工坊,开放大型仪器使用共享平台,尽可能营造便利化“双创”环境。
聚焦育龄女性群体和灵活就业群体综合施策
青年女性在追求职业梦想的同时,也面临着生育和职业发展的双重挑战。目前,与青年女性相关的生育支持和稳就业政策越来越多,但政策效果尚不明显,主要原因是三方面矛盾尚未缓解:女性面临生育与职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家庭面临养育成本与生育意愿之间的矛盾、社会面临生育观念转变与提高生育率之间的矛盾。
如何积极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缓解青年女性“就业—生育”双重压力?市妇联给出建议:一是营造生育友好环境,降低青年女性生育压力。切实落实生育支持政策,保护女职工特殊劳动权益,提升生育休假监督力度。降低相关成本,将必要检测项目纳入生育基本保健服务项目,适度提高生育医疗费补贴,探索建立生育补贴制度。加强社会支持服务,增加普惠性托育服务,建立家政进社区支持系统,扩大居家育幼服务供给。二是提升就业机会和质量,减轻青年女性就业压力。推广“生育友好岗”,鼓励用人单位采取有利于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弹性工作模式。开发适合女性灵活就业的新职业,挖掘社区公益性岗位潜力,放宽女性社工招收年龄限制。建立合理的成本共担机制,对符合一定条件的用人单位,其女职工产假及生育假期间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可按一定比例申请补贴。三是增强就业能力与保障,缓解青年女性发展压力。提升女性就业能力,增加职前就业能力储备,为生育再就业女性提供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女性就业权益保障,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更灵活便捷的生育保险参与方式。延长女性职业发展黄金期,倡导用人单位合理设置管理岗位中的男女比例,在晋升、评奖、项目申报,以及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发展计划中,对符合条件的女性,适当放宽年龄限制。
在经济新常态下,特别是在数字经济的推动下,灵活就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就业形态,正逐步成为吸纳青年劳动力的重要渠道。上海的青年“零工”从业者不在少数,涵盖了创意设计、软件开发、网络营销、家政服务、物流配送等多个领域。这些“零工”青年不仅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自身职业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性。然而,尽管“零工”经济为青年人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但也暴露出一系列结构性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职业发展路径的模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与劳动权益的保障缺失等方面,制约了“零工”经济的健康发展。
为此,市政协委员徐默涵、石景宇等认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携手努力,通过完善社保体系、提升技能水平、鼓励创业创新、加强政策宣传与引导等措施,共同构建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续的“零工”经济生态。具体而言,一是完善“零工”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建立适应“零工”经济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灵活的社保参保政策、便捷的社保转移接续机制,以及针对灵活就业者的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二是加强政策宣传与引导,提升青年人参与信心。通过媒体、社交平台等渠道,加强对“零工”经济的政策宣传,提高青年人对灵活就业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三是促进技能提升与职业发展。开展面向青年“零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规划指导。同时,鼓励相关企业与行业协会等,建立体系化的长期职业发展培训,提升青年人在个人发展中需要的长期的职业竞争力。四是加强“零工”经济方面的政策扶持。将“零工”经济创业纳入政策支持范围,提供创业指导、融资支持、税收优惠等全方位扶持。同时,鼓励和支持青年人在“零工”经济领域创新创业,如开设线上店铺、提供个性化服务等,政府可设立专项基金或提供创业贷款担保等扶持。
让更多青年更好参与社会治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也是组成整个社会的基本单位。青年参与社区治理是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前提,也是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市政协委员徐雄伟、张波等调研发现,目前青年参与社区治理现状为主动性不足,“点状”参与为主而“线面”参与较少,参与需求与社区供给难以匹配。
委员们从四方面提出建议:一是建立新的心理联接。加强社区与青年之间的互动,营造互惠包容的社区参与氛围,促进青年从“社会人”向“社区人”的转变。重视青年群体需求表达,挖掘青年作为独立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内在动力,强化社区事务与青年需求之间的关联程度。二是发挥社会组织纽带作用。政府应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增加资源倾斜,加快完善社会组织准入、登记、扶持等政策体系建设,不断扩展社会组织在基层社区治理中的可参与空间,为青年参与社区治理提供更多的空间机遇。三是夯实社区参与制度保障。政府应明确青年参与社区治理的权利与责任,在建立健全社区信息公开制度、居民听证制度的基础上,创新青年参与社区治理的制度保障,保证青年在社区治理中的知情权与话语权,并适时设立专项资金和办事机构,为青年参与社区治理提供支持。四是深化数智技术高效赋能。完善数智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青年与青年、青年与社区之间高效的交流机制;搭建社区内外治理资源协同平台,并通过 “社企共建”等方式不断拓展青年人才储备池深度,涵养社区资源;以数智化手段促进回应性治理发展,实现社区需求与青年诉求的双向传递。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动员青少年有序参与治理,是学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青少年既是一个现实的重要群体,也是代表未来的人群,在有序参与治理中还存在一些难点、堵点,包括动力机制仍不健全、供需信息仍不对称、力量整合仍不充分等。
为此,市政协共青团和青联界别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激发参与动力,厚植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理念。加强思政教育体系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内容的有效供给,有机结合少代会、学代会、团代会等选举和青年议事平台,持续增强青少年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具象形态的认知,不断培育参与能力。加强对青少年参与成果吸纳的机制性建设,努力把青少年的“金点子”转化为人民城市建设的“金果子”,充分激发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获得感。二是拓宽参与渠道,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有效路径。以“十五五”规划编制为重要契机,坚持开门办规划,畅通青少年诉求表达和建议收集机制,特别是在与青少年切身利益相关的领域重点听取青少年的心声,推动有建设性的青少年意见和建议稳妥有序纳入规划。拓展青少年近距离参与民主实践的渠道,丰富“政府开放日”“走进政协”的内容和形式,为青少年创造更多旁听会议、观摩协商、参与听证论证评估咨询的实践机会,引导青少年在亲身体验参与中感悟全过程人民民主。三是夯实参与阵地,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青春实践。巩固夯实政协委员“站、室、点”、党群服务中心、人民建议征集站点、青年中心等既有阵地,打造有利于青少年就近参与平台、联动协商平台和凝聚共识平台。关注重视网络阵地,注重动态收集青年心声,及时回应青年关切,主动凝聚青年发声。聚焦青年集聚空间,积极拓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公共平台功能,开展青年夜校、志愿服务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品牌项目,助推解决青少年关心的“关键小事”,在服务青少年中传递城市温暖,在赢得认同中引领青少年有序参与治理。
责任编辑:张希喆
转载请注明来源
  • 7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