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
- 评论
- 收藏
委员建言“十五五”丨访市政协委员戴敏敏:发挥国有资本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4-11 12:58
字号

“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对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作用将更加凸显。然而,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科技企业面临融资难、产业链协同不足、成果转化效率低等问题,传统基金模式难以满足长周期发展需求。为此,我建议‘十五五’规划编制能更加重视发挥国有资本功能性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市政协经济和金融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国投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戴敏敏表示。
更好发挥政府引导基金“风向标”作用
“十五五”期间,如何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更好发挥国有资本功能性作用?戴敏敏首先回顾上海国投近年来在这方面的实践探索:作为上海市“基金管理+创新孵化”的国有资本投资平台,上海国投专注“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构建千亿级的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和未来产业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投向关键技术突破、产业链组织、科技成果转化等战略领域。
“通过这些实践,我们对未来如何做好这项工作也有了思考,希望在未来五年能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引导基金‘风向标’和杠杆作用。”戴敏敏提出,科技企业成长周期长、技术迭代快,对资本需求远超传统产业,发挥好国有资本功能性作用,首先要注重构建多层次资本体系以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同时,要区别于传统基金往往缺乏跨产业、跨阶段协同的弱点,以上海国投为代表的国有资本投资平台更加注重打造协同创新生态,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比如,在集成电路领域,上海国投围绕工艺制造、芯片设计、核心配套,投资重点项目,设立并购基金,助力龙头企业成长;在生物医药领域,聚焦创新药、创新器械、上游供应链,联合设立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打造市级生物医药投资整合平台等等,这些探索举措可以为未来推进这项工作提供参考。”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过程中,如何精确配置资源,强化投后赋能支持越来越受到重视。戴敏敏通过多年工作中观察,感到,传统基金投资的资源整合能力较弱,恐难以为成果转化和技术落地提供有效赋能。为此,他提出,未来可以借鉴上海国投探索经验,上海国投聚焦科技企业成长痛点问题,打造“投资+金融增值服务、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产业+生态链接服务、人才+吸引保障服务、综合赋能服务”五位一体增值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对重点产业和关键环节科创企业的长周期赋能支持模式。“国有资本投资平台还可以联动优质金融机构,为被投企业量身定制一系列投贷联动产品,支持赋能科创企业对接投融资需求,助力企业跨越‘死亡之谷’。”戴敏敏说。
助力下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先手棋”
“‘十五五’期间,如何通过国有资本赋能,推动上海产生更多颠覆式创新乃至构建更完善的创新策源体系,也是我一直思考的议题。”戴敏敏说。
通过上海国投近年来学习“Flagship”“Angel List”等前沿创新模式,在搭建创新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探索,戴敏敏提出,面向科技创新分化趋势,需要积极顺应国际国内科技发展和科技金融新形势、新要求,搭建推动颠覆式创新、多学科交叉创新以及前沿平台性技术方向孵化和早期投资的开放赋能平台,“‘十五五’期间,需要更好发挥未来产业基金‘探头’和‘触角’作用,汇聚全球高水平智力资源,形成对前沿技术发展路径、跨领域技术融合方向的超前认知,打造服务颠覆式创新的创新策源模式。”
科技成果转化面临“最初一公里”实验室研究到“最后一公里”产业化的挑战。应对这一挑战,戴敏敏所在的上海国投近年来构建包括“大院、大所、大企、大家、大赛” 在内的“五大创新策源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落地。通过这些实践,戴敏敏感到,未来可以进一步推广其中一些做法,如:设立专项早期基金,推动实验室技术转化;联合龙头企业设立CVC基金,建立创新孵化机制,加速产业链协同;与战略科学家、产业科学家、投资机构常态化沟通,推动跨学科协同创新;以及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发现并支持高潜力项目等等。
为更好打造特色产业研究体系,上海国投高起点建设科创产业研究院,加快建设具备“战略化思维、专业化能力、市场化逻辑、国际化视野”的高端智库。基于这一探索,戴敏敏提出,“十五五”期间,上海可以支持国有资本投资平台建设更多聚焦全球视野,追踪全球产业趋势、投融资动态的高端智库机构,并通过联动拓展合作伙伴,链接各方资源,构建投研生态圈,助力上海下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先手棋”。
更好发挥政府引导基金“风向标”作用
“十五五”期间,如何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更好发挥国有资本功能性作用?戴敏敏首先回顾上海国投近年来在这方面的实践探索:作为上海市“基金管理+创新孵化”的国有资本投资平台,上海国投专注“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构建千亿级的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和未来产业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投向关键技术突破、产业链组织、科技成果转化等战略领域。
“通过这些实践,我们对未来如何做好这项工作也有了思考,希望在未来五年能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引导基金‘风向标’和杠杆作用。”戴敏敏提出,科技企业成长周期长、技术迭代快,对资本需求远超传统产业,发挥好国有资本功能性作用,首先要注重构建多层次资本体系以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同时,要区别于传统基金往往缺乏跨产业、跨阶段协同的弱点,以上海国投为代表的国有资本投资平台更加注重打造协同创新生态,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比如,在集成电路领域,上海国投围绕工艺制造、芯片设计、核心配套,投资重点项目,设立并购基金,助力龙头企业成长;在生物医药领域,聚焦创新药、创新器械、上游供应链,联合设立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打造市级生物医药投资整合平台等等,这些探索举措可以为未来推进这项工作提供参考。”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过程中,如何精确配置资源,强化投后赋能支持越来越受到重视。戴敏敏通过多年工作中观察,感到,传统基金投资的资源整合能力较弱,恐难以为成果转化和技术落地提供有效赋能。为此,他提出,未来可以借鉴上海国投探索经验,上海国投聚焦科技企业成长痛点问题,打造“投资+金融增值服务、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产业+生态链接服务、人才+吸引保障服务、综合赋能服务”五位一体增值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对重点产业和关键环节科创企业的长周期赋能支持模式。“国有资本投资平台还可以联动优质金融机构,为被投企业量身定制一系列投贷联动产品,支持赋能科创企业对接投融资需求,助力企业跨越‘死亡之谷’。”戴敏敏说。
助力下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先手棋”
“‘十五五’期间,如何通过国有资本赋能,推动上海产生更多颠覆式创新乃至构建更完善的创新策源体系,也是我一直思考的议题。”戴敏敏说。
通过上海国投近年来学习“Flagship”“Angel List”等前沿创新模式,在搭建创新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探索,戴敏敏提出,面向科技创新分化趋势,需要积极顺应国际国内科技发展和科技金融新形势、新要求,搭建推动颠覆式创新、多学科交叉创新以及前沿平台性技术方向孵化和早期投资的开放赋能平台,“‘十五五’期间,需要更好发挥未来产业基金‘探头’和‘触角’作用,汇聚全球高水平智力资源,形成对前沿技术发展路径、跨领域技术融合方向的超前认知,打造服务颠覆式创新的创新策源模式。”
科技成果转化面临“最初一公里”实验室研究到“最后一公里”产业化的挑战。应对这一挑战,戴敏敏所在的上海国投近年来构建包括“大院、大所、大企、大家、大赛” 在内的“五大创新策源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落地。通过这些实践,戴敏敏感到,未来可以进一步推广其中一些做法,如:设立专项早期基金,推动实验室技术转化;联合龙头企业设立CVC基金,建立创新孵化机制,加速产业链协同;与战略科学家、产业科学家、投资机构常态化沟通,推动跨学科协同创新;以及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发现并支持高潜力项目等等。
为更好打造特色产业研究体系,上海国投高起点建设科创产业研究院,加快建设具备“战略化思维、专业化能力、市场化逻辑、国际化视野”的高端智库。基于这一探索,戴敏敏提出,“十五五”期间,上海可以支持国有资本投资平台建设更多聚焦全球视野,追踪全球产业趋势、投融资动态的高端智库机构,并通过联动拓展合作伙伴,链接各方资源,构建投研生态圈,助力上海下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先手棋”。
责任编辑:李若涵

- 62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