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 评论
  • 收藏
助力上海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市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政协联线记者 董潇韩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4-10 18:22 字号
上海的民营企业,不断书写着自己的故事。截至2024年,上海民营经营主体共计318.9万户,占全市比重为93.3%;完成规上工业产值10355.2亿元,占全市比重为26.3%;实现规上工业利润721.3亿元,占全市比重为31.2%;实现进出口总额14392.7亿元,占全市比重为33.7%,首次突破1/3;税收总额5599.1亿元,占全市比重为36.8%。在全市2.5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12202家专精特新企业和85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均超过八成。
上海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热土,在上海民营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具有突出优势的基础上,需进一步深入把握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奋力前进。对此,上海市政协委员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支持本市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王长元(市政协常委,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调查统计研究部副主任)

用足用好国家政策。特别是央行4000亿额度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再贷款,以及长期特别国债支持的重点领域企业的设备更新。对标国家政策,加大本市配套政策力度。可借鉴部分省份的做法,在中央财政贴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叠加本市贴息,进一步降低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融资成本。同时进一步简便相关业务的操作流程,最大限度地便利企业。进一步扩大政策支持的覆盖面,做到能覆盖的尽量覆盖。支持及优惠政策向整个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及设备更新的本市企业延伸,目的是通过一家企业的技术改造及设备更新,带动本市相关供应链和产业链企业发展,达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放大对本市企业投资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激发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及设备更新的动能,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提质增效
白江(市政协委员,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公诉处三级高级检察官)

强化服务质效、构建产品体系。中小微企业普遍资产积累不足,可考虑与“金融五篇大文章”结合,对于属于科技型的中小企业,在成长初期设计以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作为融资标的的普惠+科技贷款,将中小企业“软资产”巧变为“硬通货”,注入金融活水。
聚焦场景金融、探索创新机制。整合现有政务系统下的数据资源,结合金融机构账户流水等,形成可供多场景使用的信贷数据资源库,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向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发放以数据资产为信用抓手的纯信用方式贷款。
深化产融结合、优化风控模式。提升金融科技手段,将实体与金融深化融合。构建数智化的智慧风控的建设,指导信贷业务安全、健康地开展。加快数字化转型,既要紧跟发展前沿,也要注重实际需求以及平衡投入产出,在中小微企业的风控模型、自助服务等方面加以探索。
推行政策试点、完善生态环境。通过完善丰富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来适配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对于央国企,建好司库平台、用好司库平台、放大司库平台,借助司库系统充分释放司库服务的潜力、扩大倍增司库体系的价值,逐步实现业财融合。
优化发票管理助力营商环境提升
梁顺龙(市政协委员,观察者网副总经理、副总编辑)
吴晓晖(市政协常委,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院院长)
沙青青(市政协委员,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主任)

强化信息化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发票管理水平。一方面,建立深度整合税务、工商、银行等多部门数据的发票管理大数据平台。通过对企业经营数据、纳税数据、资金流水等信息的实时、精准分析,实现对企业发票开具行为的智能化监管。同时,进一步简化电子发票的开具、传输、存储流程,提升税务部门监管效率。
深化税务服务与指导。税务部门定期组织面向中小企业的全方位纳税辅导培训活动,内容涵盖发票开具、纳税申报、税收优惠政策解读等多个方面。培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企业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渠道,帮助企业深入了解税收政策,避免因政策不明导致的违规风险。
健全监督与评估机制。通过广泛收集企业的反馈意见和实际数据,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不断提升上海的营商环境质量。
银行加大中小微民营企业金融扶持
陶然(市政协委员,中信银行上海五角场支行行长)

金融机构应当积极作为,对现有的无还本续贷申请流程进行简化,着力构建专门的快速审批绿色通道。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政策层面的引导与考核力度,明确对银行金融机构设定最低无还本续贷业务比例要求。推动无还本续贷业务在更大范围内惠及更多企业。
金融机构在企业转贷业务环节中,有必要探索创新更为便捷高效且成本低廉的操作模式。从根本上消除企业所面临的还本压力以及由此衍生的相关资金占用成本,切实为企业转贷提供更加顺畅、经济的解决方案。企业主在上海购买自住房或办公用房时,在购房的过程中会对企业的自身流动资金产生影响,银行应积极鼓励企业主在上海安居乐业,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企业的经营。
强化商协会组织涉企调解效能,优化上海民营经济法治营商环境
黄震(市政协委员,豫园股份董事长)
章毅(市政协常委,中国干细胞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加强各级商协会与司法机关的调解协作配合,共同研究商业纠纷的特点和趋势,探讨解决方案,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进一步健全调解与诉讼的衔接机制,提高协作效率。
进一步挖掘商协会内外部的法律人才、专业人士,司法机关主动参与进行联合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调解能力,推动商协会内部的“人民调解员”的资质认证。并通过模拟调解等方式,持续增强商协会调解员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加强商协会调解宣传力度,提升影响力。由商协会定期对调解案例进行收集、整理、分析,联动司法机关加强宣传和推广力度。一方面,通过案件趋势研判,面向社会起到风险识别、经营警示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借此展示调解成效,扩大影响力,通过主动加强解释和说明,消除企业的疑虑和误解,提高其对商协会调解工作的信任度。
加大民营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支持力度,有效应对企业出海风险
张润斌(市政协委员,上海致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进一步优化民企海外投资政策指导和监管机制。严格规范企业海外投资行为,完善企业出海投资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并建立促进出海企业资金、海外收益、税收回流的疏导和监管机制,有效区分优质企业与不良投机行为。
搭建民营企业“走出去”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出海”企业提供跨境法律咨询、风险管理、投资机会寻找和鉴别、项目可行性分析、规章与制度审查等方面服务。同时,可以举办政策投资信息发布、跨境投资论坛等活动,加强“出海”信息获取渠道。
鼓励具有海外园区成功建设经验的国有企业,加大与民企的合作,扩大园区建设规模,推广成功经验,规划建设新的海外园区。鼓励国内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组团出海”,在海外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积极融入当地产业经济,加强与本土企业合作,实现供应链本土化改造。
提升全球化人力资源服务能力,鼓励企业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或通过兼并、收购、重组、联盟等方式,实现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出海”,开展全球性的人力资源服务,实现国内招聘与海外招募的结合,助力更多民企“高质量”出海。
责任编辑:张岩
转载请注明来源
  • 23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