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
  • 评论
  • 收藏
政协委员建新功|黄浦区政协委员何莉:学生既要用好人工智能的技术,也要具备不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能力
政协联线记者 刘子烨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4-07 12:38 字号
在全息课堂上思政课、戴着VR眼镜去“元宇宙”上化学课、在实验室中研究如何改进无人驾驶技术……近年来,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浪潮中,黄浦区政协委员、卢湾高级中学校长何莉主动拥抱新技术,在本市率先探索普及人工智能教育课程,推动科学教育迭代更新。
如今,卢湾高级中学已入选全国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何莉将继续带领团队,进一步探索办学模式和理念的创新,帮助更多学生学好用好新技术,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图为何莉与学生交流 受访者 供图

图为何莉与学生交流 受访者 供图

一名语文教学专家的“跨界”
2018年,何莉回到阔别十年的卢湾高级中学。一方面,这里的一草一木让她很亲切;另一方面,作为一名语文教学专家,“跨界”到一所以理科见长的高中担任校长,对她亦是一种挑战。
在建校以来,在大大小小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卢湾高级中学获得了19项世界级奖项、69项国家级奖项、461项上海市级奖项。2001年,学校开始实施“科学教育”办学项目。对何莉而言,她需要传承前任校长们的办学传统,让科学教育这颗大树更为枝繁叶茂。
“学校发展科学教育已有20多年了,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当了很多年的语文老师,不是很擅长理科,刚开始确实压力蛮大的。”何莉说。
2017年,人工智能的新动向、新成果层出不穷,AlphaGo成功战胜人类棋手, 华为发布世界首款人工智能手机芯片,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何莉敏锐地察觉到,人工智能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将开启教育领域的新篇章。
“学校的课堂,应该和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同频共振。卢湾高级中学的特色是科学教育,更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前沿科技的迭代更新,及时调整课程内容的设置。”何莉说。2018年担任校长后,她果断施策,将人工智能作为科学教育的主攻方向。
当时,学校中哪怕是教计算机的老师,对人工智能也只是一知半解。因此,何莉决定实施“开放办学”,借力外部资源,让教师先“学起来”。
2018年8月,卢湾高级中学成立AI课改团队,何莉带队,赴高校、独角兽企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参访、学习。学校还成立了人工智能“火花学院”,聘请高校企业的专家,为教师辅导,不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学会编程,但至少要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常识和概念。
很快,卢湾高级中学有了一支愿意拥抱新技术的教师团队。有的老师擅长3D打印、VR技术、航拍技术,有的老师精于传授理论,可以帮助零基础的孩子成为编程高手。用何莉的话说,学校内部教学结构的成功重塑,为学校全面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筑牢了根基。图为何莉与学生交流 受访者 供图

图为何莉与学生交流 受访者 供图

让学生们感到AI无处不在
“我们要让学生们感到,AI无处不在。”何莉说。在她的推动下,卢湾高级中学摸着石头过河,探索用人工智能为教育教学赋能。
在卢湾高级中学,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覆盖了教学楼三个楼层。“这里有机甲大师实验室、无人驾驶实验室、无人机实验室、智能足球机器人实验室、智能救援实验室、无人快递实验室……”何莉如数家珍。她表示,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人工智能、更快速了解人工智能,学校设置了一系列和生活有关的人工智能场景,培养学生对AI的“亲近感”。
除了打造“AI无处不在”的教学空间外,何莉牵头构建了基于AI的研究学习平台,开发了18个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课程包。卢湾高级中学围绕“基础、学科、城市、审美、情感、创意”六大领域,将人工智能融入各学科,打造多元化、个性化的人工智能特色课程群。
教学经验丰富的何莉深知,打造以人工智能为特色的科学教育,需要突破的关键点,在于变革以往“我说你听”“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为此,她鼓励所有学科的老师主动“跨界”,积极拥抱新技术新理念,尝试改变教学模式。
于是,在卢湾高级中学的课堂上,化学老师复原了氯碱生产工厂车间的真实场景,带领学生在虚拟空间中沉浸式体验氯碱生产过程;体育教师借助智能体育系统,实时捕捉同学们打网球的细节动作,帮助学生纠正姿势,更好掌握技能;音乐课老师让学生用音乐来编程……
老师纷纷拿出绝活,传道授业,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被点燃了。
“学生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原住民’,对人工智能有种‘亲近感’。只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法去学,他们会比我们更愿意学。”何莉说。
2024年,卢湾高级中学新建了“数智学谷”,这是一个全新的空间,更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在“数智学谷”,“大社区+小部落”式的学生自主研学,取代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学生若对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感兴趣,便可加入社区,并以“小部落”的形式,组队开展学习。
在学的过程中,由学生规划设计“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则扮演“指导员”的角色。
在何莉看来,用AI赋能科学教育,可以帮学生学到终身受益的本领——如思辨、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各种专业知识技能,还能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如何用科技改变生活。学人工智能的目的在于用好人工智能,同时实现人与人工智能和谐相处、不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让师生和政协委员共话AI
“能不能设计一些更有趣的AI实践课?”“人工智能发展得这么快,将来大学专业和就业方向会有哪些调整?”……
今年3月7日,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倪闽景通过现场连线的方式,与卢湾高级中学的师生们探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话题。在今年全国期间,倪闽景那份“借助人工智能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言,正是源于这所中学的“模拟提案”活动。
近年来,黄浦区政协大力推动“协商民主文化进校园”活动。身为黄浦区政协委员,何莉依托政协平台,邀请政协委员与师生共话人工智能前景。
2023年,通过黄浦区政协牵头,何莉邀请倪闽景担任卢湾高级中学校外辅导老师,学生对人工智能的浓厚兴趣,引起倪闽景等委员的关注。2024年4月,围绕“人工智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卢湾高级中学师生携手三级政协委员开展专题调研,形成课题报告,并转化为政协“模拟提案”。2025年1月,师生、委员参加“政产研学协同推进黄浦人工智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联合提案协商会,探讨如何完善提案。
“开展‘模拟政协’活动,既提升了师生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度,也在学生心中播下了协商民主的种子,有助于协商民主在校园内的普及。”何莉说。
倪闽景“连线”师生的四天后,卢湾高级中学“模拟政协学生社团”正式成立。在黄浦区政协的指导下,这所中学将持续开展“模拟政协”活动,孕育出更多“青春版建言”。
“我们把‘政协’搬到了校园内。”何莉说,学校一直鼓励学生在人工智能这一前沿领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如今,学生通过参与“模拟政协学生社团”的活动,可以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参政议政能力,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李若涵
转载请注明来源
  • 38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