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 评论
- 收藏
全国两会“三农”热词委员谈:铆足干劲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步伐
2025-03-18 07:57
字号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夯实“三农”工作基础意义重大。无论是日前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还是近日全国两会现场不断传来“三农”工作的“好声音”“金点子”、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计划举措,都为抓好“三农”工作指明方向、提供支持,有助于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综合各媒体平台信息,记者梳理出“农业新质生产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全面振兴”“粮食增产稳产”“农村民生改善”“乡村文旅融合”六大热议词。针对这些热议词,委员们有些什么观点呢?
热词一:农业新质生产力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全国两会期间,来自“三农”领域的委员们围绕农业新质生产力建言献策。3月1日至11日,各媒体平台上关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信息总量达89万余条。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表示,传统农牧业具有基础性,肉、蛋、奶等食品行业长期不会消亡,要依靠规模扩大、科技导入、品种优化、效率提升等发展方式,同时要用创新的办法生产和营销,为此,传统产业必须走新质生产力的道路,必须创新变革,否则就会落后。他认为,农业企业参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抓好育种,如培育瘦肉率高、好吃、好养的“川香猪”;要抓好科技赋能管理,如机器人切菜、无针注射等;要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的安全性和营养性;要通过人工智能调配,将时间、空间、温度、气体等数十个要素全都在线化,极大提升效率。“我们坚持主业不动摇,必须关注人工智能,关注新科技,关注育种,关注大模型,为传统产业注入新质生产力。”刘永好说。
热词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持续用力。”3月1日至3月11日,各媒体平台上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信息总量近21万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脱贫攻坚以来形成了大量帮扶项目资产,确保这些资产不闲置、不浪费,迫切需要摸清家底,建立统一的资产登记管理台账。”在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齐为民看来,建立健全资产形成、确权移交、管护运营、收益分配等全过程资产管理制度,推动经营性资产保值增效、公益性资产持续发挥作用,让农民真正从中受益。为此齐为民建议,制定帮扶项目资产管理办法,结合实际优化财政衔接资金使用范围、使用方向,有效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完善资产平台化管理机制,建立统一的资产登记管理台账,推动资金项目资产一体化管理。加大对帮扶项目的支持力度,推动帮扶产业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让农民更多参与到生产经营中来。加大对帮扶项目资产监管力度,有效解决帮扶项目资产“属于谁、谁来管、如何管”等问题。
热词三:乡村全面振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3月1日至3月11日,各媒体平台上关于乡村全面振兴的信息总量18万余条。
“人们常说‘要想富,先修路’,对乡村全面振兴来说,路,更是必不可少的。”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四川省委会副主委杨建德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正是他今年关注的重点之一:怎样为乡村全面振兴铺好路。他认为,乡村振兴中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是产业振兴,增强乡村的活力,就要着力发展产业。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对农村产业兴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农村道路能够确保农业生产资料顺利运入,农产品及时运出,减少运输损耗,降低物流成本,有助于推动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此,杨建德建议,根据产业发展的新需求,精准确定道路等级,修改相应乡村道路建设标准,通过拓宽路面宽度提升道路承载能力,设置完善的交通标识与安全设施等措施,满足服务农村产业发展需要的重型车辆的通行需求。同时进一步加大对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进城市反哺乡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热词四:粮食增产稳产
在3月8日全国两会的第二场“部长通道”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表示,今年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的预期目标经过努力能实现。3月1日至3月11日,各媒体平台上关于粮食增产稳产的信息总量17万余条。
“粮食产量迈上新台阶,必须继续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原院长马忠明坚定地说,“但是这并不容易,未来粮食生产仍可能面临基础条件薄弱、土壤退化和产能下降等问题。要保住现有粮食播种面积,还将面临与果树、蔬菜、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争地的诸多挑战。要优化组合品种、配方施肥、新型肥料、土壤改良剂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和产品,推进高产田创建。”
“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提高粮食单产是稳产增产的主要路径。2024年全国粮食亩产达到394.7公斤,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80%。”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营口市政协副主席代萍说,提单产的基础工作是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如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平整土地、完善灌溉与排水设施等手段,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通过黑土地保护,实施科学轮作、秸秆还田、深松深耕等技术措施,遏制黑土地退化趋势,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为单产提升打下地力基础。
热词五:农村民生改善
全国两会期间,多位委员发声,希望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3月1日至11日,各媒体平台上关于农村民生改善的信息总量近12万条。
如何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加?记者了解到,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连续7年都在关注农民朋友们非常关注的教育、养老、医疗等问题。连玉明认为,首先,要解决农民医保的缴费问题,这是农民现在反映比较强烈的一个问题。目前,医保缴费的增长和农民收入的增长是不太匹配的。由于医保的缴费额度比较大,增长比较快,造成了在农村医保缴费方面的一些问题。比如,如果很多人断保、不缴医保,农民得病后有可能出现因病返贫的现象,会给脱贫攻坚的成果带来巨大影响。因此,连玉明提出一个建议,把农民现在个人医保缴费的400元也纳入到中央财政预算中,通过中央财政的统筹来减轻农民的负担。同时,他也建议,让医保部门通过发放“医保券”的形式,来精准地解决农民的医保缴费问题。这项工作如果能够落实,对于农民和农村的医疗保障是非常有好处的。
热词六:乡村文旅融合
近段时间,以“悟空”“哪吒”为代表的中华文化IP持续“出圈”,激发各地文旅新活力。“文旅融合”成为一些委员关注的话题。3月1日至11日,各媒体平台上关于乡村文旅融合的信息总量近9万条。
乡村全面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离不开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目前,百姓舞台、文化礼堂、村史馆等基层公共文化空间,使优秀文化资源触手可及,极大增强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但一些经济薄弱地区的公共文化空间维护仍面临着发展动力不足的共性问题。”过去一年,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湖北省委会副主委、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韩民春的脚步遍布孝感、十堰、随州等地。在韩民春看来,维护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关键要建立创新性的资金投入机制,在确保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经营主体、民间组织参与基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运营。另一方面,应探索创新运营收入模式,通过开展赞助合作、开发文化产品等方式,增加基层公共文化空间的收入来源。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夯实“三农”工作基础意义重大。无论是日前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还是近日全国两会现场不断传来“三农”工作的“好声音”“金点子”、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计划举措,都为抓好“三农”工作指明方向、提供支持,有助于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综合各媒体平台信息,记者梳理出“农业新质生产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全面振兴”“粮食增产稳产”“农村民生改善”“乡村文旅融合”六大热议词。针对这些热议词,委员们有些什么观点呢?
热词一:农业新质生产力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全国两会期间,来自“三农”领域的委员们围绕农业新质生产力建言献策。3月1日至11日,各媒体平台上关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信息总量达89万余条。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表示,传统农牧业具有基础性,肉、蛋、奶等食品行业长期不会消亡,要依靠规模扩大、科技导入、品种优化、效率提升等发展方式,同时要用创新的办法生产和营销,为此,传统产业必须走新质生产力的道路,必须创新变革,否则就会落后。他认为,农业企业参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抓好育种,如培育瘦肉率高、好吃、好养的“川香猪”;要抓好科技赋能管理,如机器人切菜、无针注射等;要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的安全性和营养性;要通过人工智能调配,将时间、空间、温度、气体等数十个要素全都在线化,极大提升效率。“我们坚持主业不动摇,必须关注人工智能,关注新科技,关注育种,关注大模型,为传统产业注入新质生产力。”刘永好说。
热词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持续用力。”3月1日至3月11日,各媒体平台上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信息总量近21万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脱贫攻坚以来形成了大量帮扶项目资产,确保这些资产不闲置、不浪费,迫切需要摸清家底,建立统一的资产登记管理台账。”在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齐为民看来,建立健全资产形成、确权移交、管护运营、收益分配等全过程资产管理制度,推动经营性资产保值增效、公益性资产持续发挥作用,让农民真正从中受益。为此齐为民建议,制定帮扶项目资产管理办法,结合实际优化财政衔接资金使用范围、使用方向,有效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完善资产平台化管理机制,建立统一的资产登记管理台账,推动资金项目资产一体化管理。加大对帮扶项目的支持力度,推动帮扶产业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让农民更多参与到生产经营中来。加大对帮扶项目资产监管力度,有效解决帮扶项目资产“属于谁、谁来管、如何管”等问题。
热词三:乡村全面振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3月1日至3月11日,各媒体平台上关于乡村全面振兴的信息总量18万余条。
“人们常说‘要想富,先修路’,对乡村全面振兴来说,路,更是必不可少的。”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四川省委会副主委杨建德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正是他今年关注的重点之一:怎样为乡村全面振兴铺好路。他认为,乡村振兴中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是产业振兴,增强乡村的活力,就要着力发展产业。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对农村产业兴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农村道路能够确保农业生产资料顺利运入,农产品及时运出,减少运输损耗,降低物流成本,有助于推动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此,杨建德建议,根据产业发展的新需求,精准确定道路等级,修改相应乡村道路建设标准,通过拓宽路面宽度提升道路承载能力,设置完善的交通标识与安全设施等措施,满足服务农村产业发展需要的重型车辆的通行需求。同时进一步加大对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进城市反哺乡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热词四:粮食增产稳产
在3月8日全国两会的第二场“部长通道”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表示,今年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的预期目标经过努力能实现。3月1日至3月11日,各媒体平台上关于粮食增产稳产的信息总量17万余条。
“粮食产量迈上新台阶,必须继续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原院长马忠明坚定地说,“但是这并不容易,未来粮食生产仍可能面临基础条件薄弱、土壤退化和产能下降等问题。要保住现有粮食播种面积,还将面临与果树、蔬菜、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争地的诸多挑战。要优化组合品种、配方施肥、新型肥料、土壤改良剂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和产品,推进高产田创建。”
“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提高粮食单产是稳产增产的主要路径。2024年全国粮食亩产达到394.7公斤,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80%。”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营口市政协副主席代萍说,提单产的基础工作是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如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平整土地、完善灌溉与排水设施等手段,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通过黑土地保护,实施科学轮作、秸秆还田、深松深耕等技术措施,遏制黑土地退化趋势,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为单产提升打下地力基础。
热词五:农村民生改善
全国两会期间,多位委员发声,希望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3月1日至11日,各媒体平台上关于农村民生改善的信息总量近12万条。
如何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加?记者了解到,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连续7年都在关注农民朋友们非常关注的教育、养老、医疗等问题。连玉明认为,首先,要解决农民医保的缴费问题,这是农民现在反映比较强烈的一个问题。目前,医保缴费的增长和农民收入的增长是不太匹配的。由于医保的缴费额度比较大,增长比较快,造成了在农村医保缴费方面的一些问题。比如,如果很多人断保、不缴医保,农民得病后有可能出现因病返贫的现象,会给脱贫攻坚的成果带来巨大影响。因此,连玉明提出一个建议,把农民现在个人医保缴费的400元也纳入到中央财政预算中,通过中央财政的统筹来减轻农民的负担。同时,他也建议,让医保部门通过发放“医保券”的形式,来精准地解决农民的医保缴费问题。这项工作如果能够落实,对于农民和农村的医疗保障是非常有好处的。
热词六:乡村文旅融合
近段时间,以“悟空”“哪吒”为代表的中华文化IP持续“出圈”,激发各地文旅新活力。“文旅融合”成为一些委员关注的话题。3月1日至11日,各媒体平台上关于乡村文旅融合的信息总量近9万条。
乡村全面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离不开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目前,百姓舞台、文化礼堂、村史馆等基层公共文化空间,使优秀文化资源触手可及,极大增强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但一些经济薄弱地区的公共文化空间维护仍面临着发展动力不足的共性问题。”过去一年,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湖北省委会副主委、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韩民春的脚步遍布孝感、十堰、随州等地。在韩民春看来,维护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关键要建立创新性的资金投入机制,在确保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经营主体、民间组织参与基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运营。另一方面,应探索创新运营收入模式,通过开展赞助合作、开发文化产品等方式,增加基层公共文化空间的收入来源。
责任编辑:张希喆

- 15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