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那些屹立在杂技场上的故事,蒋正平娓娓道来……


来源:政协联线 | 2025-02-20 10:18
字号

中国杂技传统可谓源远流长。据说1958年吴桥县小马厂村出土了距今1500年的南北朝时期的古墓壁画,就描绘着倒立、肚顶、转碟、马术等杂技表演形象,可以证明杂技由来已久。两千年来,杂技一直在发展创新。在中国的杂技场上,众多中华杂技传承人前赴后继。笔者眼前的这位,个子不算高,体形不算壮,但是他能托起这个非同寻常的文艺样式,他叫:蒋正平。他是“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杂技艺术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曾与搭档在第八届法国明日世界杂技节一举夺得金奖,超级多媒体梦幻剧《时空之旅》等作品背后也有他的默默奉献。回忆起杂技场上的点点滴滴,蒋正平有哪些感触呢?听听他的讲述——
蒋正平的由来
蒋正平出生在上海一个很普通的家庭,爸爸是一家规模很小的印刷厂老板,印刷厂只有二三十个职工,老板家里大大小小子女倒有9个,蒋正平居中,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爸爸很喜欢京剧和评弹,妈妈热衷于沪剧和越剧,也就是说,蒋家漫溢着“文艺空气”。
硬要把蒋家和杂技扯上关系,似乎牵强:印刷厂时常印一些戏票、电影海报和杂技团演出说明书,还有,爸爸曾经带蒋正平到“大世界”看过两次杂技,就两次,仅此而已。
蒋正平回忆,自己12岁时,爸爸听说陕西路有个地方正在文艺招生,就叫他去拿一张招生简章来看看。
蒋正平独自一个人走进招生的临时设立点,面试老师看他进来招呼道:来来,小同学,你在室内走一圈(其实是看他两条腿是否直,是否外八字或者内八字);接着又叫他:你把地上的这块手帕捡起来(其实是看他动作是否协调);接着,面试老师又叫他:你过来,走近一点(其实是看他长相是否端正)……最后,面试老师说:小同学,留下你家的地址,回去吧,你想不想当杂技演员?
数天之后,通知来了,上海杂技团寄的:“蒋正平同学,你已被我团录取。”爸爸很高兴,妈妈则有些忧心忡忡:正平啊,练杂技很苦很苦,你想想好呀。而蒋正平高兴得一蹦三跳:可以去玩杂技喽!可以去翻跟斗喽!
倔强劲的由来
蒋正平被录取的其实是上海杂技团的学馆,学期6年(读完就是中专毕业),真的像妈妈所说,学艺“很苦很苦”。不过只有12岁的蒋正平已经有了自己的朴实的信念:我要做一个有本事的人,我要超过一般人的能力。
好不容易读完6年,蒋正平正式加入上海杂技团,他不再是徒弟和学生,而是一个成熟的演员了,锦绣前程应该是铺展开来了,可以大胆往前走,然而,这一年正好是1966年。蒋正平思忖:好端端的中国杂技就这么废弃了,不能吧?于是,他偷偷练功,偷偷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业务尖子排练,自己组建一个只有几个人的“杂技团”,在练功房里苦练基本功和体能素质……后来外国领导人来中国访问,蒋正平他们有了表演机会。
其实,杂技在社会和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通过形式和内容,把我们的文化发扬光大,它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之间差异的。杂技是文化使者。
1973年,文化部派出中国杂技团到欧洲十国巡回演出:德国、法国、意大利、马耳他、土耳其、英国、阿尔巴尼亚……时间是半年。蒋正平和他的节目也被选中。
法国明日世界杂技节的组委会主席莫克莱尔观赏过蒋正平的顶碗节目。1985年,他邀请蒋正平去法国参加比赛。那是第八届法国明日世界杂技节,全世界的较量和比拼。
蒋正平从上海赶到广州,从广州上飞机到法兰克福,再从法兰克福到巴黎,一路上折腾了30多个小时,1月23日夜间总算赶到旅馆,刚刚睡下,旅馆突然着火了,蒋正平从床上跳起来先把道具往走廊里放,再去救火……整夜没有合过眼,更不用说倒什么时差,劳累之极。可是明天就要走台,后天就要正式演出。他只能打起十二分精神,靠他的意志力和忍耐力。
1月25日比赛拉开序幕,上午比一场,下午比一场,根据评委打分,根据累计得分,蒋正平他们的节目竟然获得了法国明日世界杂技节的金奖。这可是中国杂技节目的破天荒,这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最早拿到的国际金牌之一,也是上海的第一块金牌!
1985年,蒋正平其实已经37岁了,不是老前辈,也算“前辈”了。此后,他上台表演的次数减少,更多的是坐上了杂技比赛的评委席(担任评委有特别的条件,必须是获得过杂技表演金奖的),更多的是培养年轻的杂技演员。

1998年,法国明日世界杂技节发来评委聘书和邀请函,蒋正平立刻带上昆明杂技团的《阿细跳月》节目到法国,这种花式跳绳表演法国人从来没见过,各种各样的绳子,大绳子、小绳子、长绳子、短绳子、粗绳子、细绳子,当绳子摆动起来摇曳起来,法国观众眼花缭乱,禁不住站起身来鼓掌。最后,这根简简单单的绳子竟然拿了个金奖。
那么,这个金奖有没有评委蒋正平先生的“作用”呢?没有,他仅仅打了⒐7分,而其他评委都给了⒐8分和⒐9分。蒋正平觉得根据演员的艺术、技巧和台风表现,他的⒐7分是公正的。他的⒐7分没有影响《阿细跳月》登上冠军宝座。
顶碗搭档的由来
中国很多艺术表演由两个人来完成,比如:相声、评弹、二人转、独脚戏等等。因为中国古建筑多木结构,很难搭建大的演出场所,这造就了表演在小庭院小戏院里上演,人员也不断精简,最后只剩两个。那么,杂技表演会不会多由两人来搭档完成?有,有很多两人档。
蒋正平就是两人档,他挑中的是他的学生李月云。1974年春天,蒋正平特地到杂技团学馆去挑搭档,不挑一个健硕的小孩,不挑一个机敏的小孩,偏偏挑中了瘦弱的文静的李月云,她只有12岁。
挑搭档其实是表演之前的重要一环,要是两个人老是意见不一,老是吵嘴,会严重影响表演。蒋正平对李月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不练则已,要练就要立志拿金牌!要拿上海金牌、全国金牌、世界金牌!懵懵懂懂的李月云点点头。蒋正平从她紧抿的嘴唇上读出了一股倔强劲儿,他喜欢这劲儿。
排练正式开始,不再是练功,不是基础训练,而是为正式演出进行排练。一个一个动作练,从早到晚,从周一到周日,李月云练得浑身酸痛,早上起都起不来,有一次还摔破了下巴,到医院去缝了5针。但是她咬着牙,一声不吭;她看见师傅头上的一块一块积累的疤痕,她看见师傅早已变形的手指,她目不转睛地看着她的“榜样”。
有观众评论说:“李月云硬是在蒋正平的手掌上、头顶上表演出各种优美惊险的顶碗动作,真是超级明星的表演!”其实,李月云的心里最清楚,最大的明星是她的师傅。
可以说,他们俩没有一天不训练,即使从外地或者外国演出回到上海,第二天一早,不用约定,他俩一定出现在排练场上。
演艺界有句话: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伙伴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
两人搭档主要演什么?顶碗——两千年前中国就有的杂技。想不到它如此经久不衰,依然是杂技场上的重要节目,竟然一顶就顶了两千年!也许是因为它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有谁一天不吃饭?有谁一天不碰饭碗?用耳熟能详的饭碗当道具,老百姓能体会节目的深浅和优劣。观众可能以为,顶碗,练个十天半个月就能上台了。不,蒋正平和李月云从1974年一直练到1985年,整整练了十年,不是十天,不是十个月。
在杂技界,关于双人顶碗节目有句行话,叫作:上看技巧,下看力量。眼下不同了,世界高水平的表演不仅仅是力量和技巧的展示,不仅仅体现阳刚之美和女性的柔美,而且要下加技巧,上增美感!这无疑是大大增加了表演难度,顶碗本来就难顶,能顶下来就不容易了,不摔碎就很好了,现在还要顶得“好看”,顶出上海的海派味道。
于是,李月云特地去学习舞蹈,回团之后,她的动作果然有了柔美的舞姿。师傅蒋正平也不甘心只做一个稳稳的“底座”,他把原来的手顶动作改为脚顶,脚的触觉和灵敏度当然不如手,脚的动作要比手的动作“笨拙”,要变“笨拙”为灵动,就靠没日没夜地练习和时不时地悟。
顶碗节目,最早劈叉是在地上做的,很稳妥,危险性小;后来就“赶鸭子上架”——上架子做了。蒋正平除了担当底座,还要有技巧,还要保持水平,因为他的头上还顶着一个演员,这个演员的脚上还顶着瓷碗,一次表演要持续不少时间,丝毫马虎不得。后来,继续“赶鸭子上架”,非但要顶碗,非但要顶人,还要同时顶凳子,难度成倍增加。
蒋正平和李月云商量着还要继续往前“赶”。为了让节目更加惊险,他俩豁出去了,在原来的“双飞燕”节目基础上再加了三只板凳,增加了中间不可控的“环节”。人和人可以无缝对接,然而凳子是死的,要让死的凳子来配合活的人,这是怎样的一种魔幻般的控制力?
所谓“双层双飞燕”,请允许笔者用通俗的话来描写一下:最底层站着蒋正平,他头上顶一只花瓶,花瓶上面放一只翻转过来放的板凳,板凳的四条腿朝天,左面两条腿上和右面的两条腿上,再各放一只板凳上去,两边两只,它们的两条腿对准下面倒放板凳的两条腿,还剩下的四条腿则是凌空的,李月云的两只手臂撑住中间的两条凳子腿,然后倒立,倒立之后头顶上再放七只碗,最上面的那只碗里再放一只花瓶,花瓶里再插花……何等复杂的表演?笔者写它的过程都用了这么多文字。
表演者掌握着速度、平衡、柔韧性和气息控制,观众们目不转睛,屏住呼吸,似乎是自己在顶碗,完全身临其境。蒋正平说:这种高难度的动作,我在做的时候其实一点不紧张,因为平时天天练,熟能生巧,所以我基本不失手,表演的最高境界是下意识地表演。
如此复杂的节目,如此漂亮的节目,它在第八届法国明日世界杂技节一举夺得金奖!“双层双飞燕”又被邀请到美国巡回演出,每到一地就在当地引起轰动。
1988年蒋正平获得国家一级演员职称。1995年任上海杂技团业务副团长,分管业务和艺术创作。蒋正平协助团长积极开展新剧目创排工作,参与组织创排了《飞跃新世纪》《飞跃五十年》《太极时空》《都市风情》《浦江情》和超级多媒体梦幻剧《时空之旅》等。他还积极参与国内外重要赛场比赛节目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等重要演出的组织、策划工作,并屡获殊荣。2019年,中国文联和中国杂技家协会为蒋正平颁发了“终身成就杂技艺术家”证书,这是杂技领域最高的奖项,这是这个行当对他的肯定!


眼下,蒋正平已经退休多年,仍很健康,头脑清晰,四肢敏捷。他说,现在两三个人是近不了我身的!这得益于退休之前,少年、青年、壮年,做了长期的多种类型的体能训练…… 他也一直在关心杂技事业,相信中国杂技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作者|童孟侯
美编|慢慢华

蒋正平的由来
蒋正平出生在上海一个很普通的家庭,爸爸是一家规模很小的印刷厂老板,印刷厂只有二三十个职工,老板家里大大小小子女倒有9个,蒋正平居中,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爸爸很喜欢京剧和评弹,妈妈热衷于沪剧和越剧,也就是说,蒋家漫溢着“文艺空气”。
硬要把蒋家和杂技扯上关系,似乎牵强:印刷厂时常印一些戏票、电影海报和杂技团演出说明书,还有,爸爸曾经带蒋正平到“大世界”看过两次杂技,就两次,仅此而已。
蒋正平回忆,自己12岁时,爸爸听说陕西路有个地方正在文艺招生,就叫他去拿一张招生简章来看看。
蒋正平独自一个人走进招生的临时设立点,面试老师看他进来招呼道:来来,小同学,你在室内走一圈(其实是看他两条腿是否直,是否外八字或者内八字);接着又叫他:你把地上的这块手帕捡起来(其实是看他动作是否协调);接着,面试老师又叫他:你过来,走近一点(其实是看他长相是否端正)……最后,面试老师说:小同学,留下你家的地址,回去吧,你想不想当杂技演员?
数天之后,通知来了,上海杂技团寄的:“蒋正平同学,你已被我团录取。”爸爸很高兴,妈妈则有些忧心忡忡:正平啊,练杂技很苦很苦,你想想好呀。而蒋正平高兴得一蹦三跳:可以去玩杂技喽!可以去翻跟斗喽!

青年蒋正平
倔强劲的由来
蒋正平被录取的其实是上海杂技团的学馆,学期6年(读完就是中专毕业),真的像妈妈所说,学艺“很苦很苦”。不过只有12岁的蒋正平已经有了自己的朴实的信念:我要做一个有本事的人,我要超过一般人的能力。

好不容易读完6年,蒋正平正式加入上海杂技团,他不再是徒弟和学生,而是一个成熟的演员了,锦绣前程应该是铺展开来了,可以大胆往前走,然而,这一年正好是1966年。蒋正平思忖:好端端的中国杂技就这么废弃了,不能吧?于是,他偷偷练功,偷偷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业务尖子排练,自己组建一个只有几个人的“杂技团”,在练功房里苦练基本功和体能素质……后来外国领导人来中国访问,蒋正平他们有了表演机会。
其实,杂技在社会和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通过形式和内容,把我们的文化发扬光大,它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之间差异的。杂技是文化使者。

1973年出访欧洲十国时拍摄,第二排左四是蒋正平
1973年,文化部派出中国杂技团到欧洲十国巡回演出:德国、法国、意大利、马耳他、土耳其、英国、阿尔巴尼亚……时间是半年。蒋正平和他的节目也被选中。

在国外参加国际大赛
法国明日世界杂技节的组委会主席莫克莱尔观赏过蒋正平的顶碗节目。1985年,他邀请蒋正平去法国参加比赛。那是第八届法国明日世界杂技节,全世界的较量和比拼。
蒋正平从上海赶到广州,从广州上飞机到法兰克福,再从法兰克福到巴黎,一路上折腾了30多个小时,1月23日夜间总算赶到旅馆,刚刚睡下,旅馆突然着火了,蒋正平从床上跳起来先把道具往走廊里放,再去救火……整夜没有合过眼,更不用说倒什么时差,劳累之极。可是明天就要走台,后天就要正式演出。他只能打起十二分精神,靠他的意志力和忍耐力。
1月25日比赛拉开序幕,上午比一场,下午比一场,根据评委打分,根据累计得分,蒋正平他们的节目竟然获得了法国明日世界杂技节的金奖。这可是中国杂技节目的破天荒,这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最早拿到的国际金牌之一,也是上海的第一块金牌!
1985年,蒋正平其实已经37岁了,不是老前辈,也算“前辈”了。此后,他上台表演的次数减少,更多的是坐上了杂技比赛的评委席(担任评委有特别的条件,必须是获得过杂技表演金奖的),更多的是培养年轻的杂技演员。


法国明日世界杂技节上获得的奖状和奖牌
1998年,法国明日世界杂技节发来评委聘书和邀请函,蒋正平立刻带上昆明杂技团的《阿细跳月》节目到法国,这种花式跳绳表演法国人从来没见过,各种各样的绳子,大绳子、小绳子、长绳子、短绳子、粗绳子、细绳子,当绳子摆动起来摇曳起来,法国观众眼花缭乱,禁不住站起身来鼓掌。最后,这根简简单单的绳子竟然拿了个金奖。
那么,这个金奖有没有评委蒋正平先生的“作用”呢?没有,他仅仅打了⒐7分,而其他评委都给了⒐8分和⒐9分。蒋正平觉得根据演员的艺术、技巧和台风表现,他的⒐7分是公正的。他的⒐7分没有影响《阿细跳月》登上冠军宝座。
顶碗搭档的由来
中国很多艺术表演由两个人来完成,比如:相声、评弹、二人转、独脚戏等等。因为中国古建筑多木结构,很难搭建大的演出场所,这造就了表演在小庭院小戏院里上演,人员也不断精简,最后只剩两个。那么,杂技表演会不会多由两人来搭档完成?有,有很多两人档。
蒋正平就是两人档,他挑中的是他的学生李月云。1974年春天,蒋正平特地到杂技团学馆去挑搭档,不挑一个健硕的小孩,不挑一个机敏的小孩,偏偏挑中了瘦弱的文静的李月云,她只有12岁。
挑搭档其实是表演之前的重要一环,要是两个人老是意见不一,老是吵嘴,会严重影响表演。蒋正平对李月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不练则已,要练就要立志拿金牌!要拿上海金牌、全国金牌、世界金牌!懵懵懂懂的李月云点点头。蒋正平从她紧抿的嘴唇上读出了一股倔强劲儿,他喜欢这劲儿。

排练正式开始,不再是练功,不是基础训练,而是为正式演出进行排练。一个一个动作练,从早到晚,从周一到周日,李月云练得浑身酸痛,早上起都起不来,有一次还摔破了下巴,到医院去缝了5针。但是她咬着牙,一声不吭;她看见师傅头上的一块一块积累的疤痕,她看见师傅早已变形的手指,她目不转睛地看着她的“榜样”。
有观众评论说:“李月云硬是在蒋正平的手掌上、头顶上表演出各种优美惊险的顶碗动作,真是超级明星的表演!”其实,李月云的心里最清楚,最大的明星是她的师傅。
可以说,他们俩没有一天不训练,即使从外地或者外国演出回到上海,第二天一早,不用约定,他俩一定出现在排练场上。
演艺界有句话: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伙伴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
两人搭档主要演什么?顶碗——两千年前中国就有的杂技。想不到它如此经久不衰,依然是杂技场上的重要节目,竟然一顶就顶了两千年!也许是因为它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有谁一天不吃饭?有谁一天不碰饭碗?用耳熟能详的饭碗当道具,老百姓能体会节目的深浅和优劣。观众可能以为,顶碗,练个十天半个月就能上台了。不,蒋正平和李月云从1974年一直练到1985年,整整练了十年,不是十天,不是十个月。
在杂技界,关于双人顶碗节目有句行话,叫作:上看技巧,下看力量。眼下不同了,世界高水平的表演不仅仅是力量和技巧的展示,不仅仅体现阳刚之美和女性的柔美,而且要下加技巧,上增美感!这无疑是大大增加了表演难度,顶碗本来就难顶,能顶下来就不容易了,不摔碎就很好了,现在还要顶得“好看”,顶出上海的海派味道。
于是,李月云特地去学习舞蹈,回团之后,她的动作果然有了柔美的舞姿。师傅蒋正平也不甘心只做一个稳稳的“底座”,他把原来的手顶动作改为脚顶,脚的触觉和灵敏度当然不如手,脚的动作要比手的动作“笨拙”,要变“笨拙”为灵动,就靠没日没夜地练习和时不时地悟。

顶碗节目,最早劈叉是在地上做的,很稳妥,危险性小;后来就“赶鸭子上架”——上架子做了。蒋正平除了担当底座,还要有技巧,还要保持水平,因为他的头上还顶着一个演员,这个演员的脚上还顶着瓷碗,一次表演要持续不少时间,丝毫马虎不得。后来,继续“赶鸭子上架”,非但要顶碗,非但要顶人,还要同时顶凳子,难度成倍增加。
蒋正平和李月云商量着还要继续往前“赶”。为了让节目更加惊险,他俩豁出去了,在原来的“双飞燕”节目基础上再加了三只板凳,增加了中间不可控的“环节”。人和人可以无缝对接,然而凳子是死的,要让死的凳子来配合活的人,这是怎样的一种魔幻般的控制力?
所谓“双层双飞燕”,请允许笔者用通俗的话来描写一下:最底层站着蒋正平,他头上顶一只花瓶,花瓶上面放一只翻转过来放的板凳,板凳的四条腿朝天,左面两条腿上和右面的两条腿上,再各放一只板凳上去,两边两只,它们的两条腿对准下面倒放板凳的两条腿,还剩下的四条腿则是凌空的,李月云的两只手臂撑住中间的两条凳子腿,然后倒立,倒立之后头顶上再放七只碗,最上面的那只碗里再放一只花瓶,花瓶里再插花……何等复杂的表演?笔者写它的过程都用了这么多文字。
表演者掌握着速度、平衡、柔韧性和气息控制,观众们目不转睛,屏住呼吸,似乎是自己在顶碗,完全身临其境。蒋正平说:这种高难度的动作,我在做的时候其实一点不紧张,因为平时天天练,熟能生巧,所以我基本不失手,表演的最高境界是下意识地表演。

在美国演出
如此复杂的节目,如此漂亮的节目,它在第八届法国明日世界杂技节一举夺得金奖!“双层双飞燕”又被邀请到美国巡回演出,每到一地就在当地引起轰动。
1988年蒋正平获得国家一级演员职称。1995年任上海杂技团业务副团长,分管业务和艺术创作。蒋正平协助团长积极开展新剧目创排工作,参与组织创排了《飞跃新世纪》《飞跃五十年》《太极时空》《都市风情》《浦江情》和超级多媒体梦幻剧《时空之旅》等。他还积极参与国内外重要赛场比赛节目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等重要演出的组织、策划工作,并屡获殊荣。2019年,中国文联和中国杂技家协会为蒋正平颁发了“终身成就杂技艺术家”证书,这是杂技领域最高的奖项,这是这个行当对他的肯定!


《时空之旅》

《浦江情》
眼下,蒋正平已经退休多年,仍很健康,头脑清晰,四肢敏捷。他说,现在两三个人是近不了我身的!这得益于退休之前,少年、青年、壮年,做了长期的多种类型的体能训练…… 他也一直在关心杂技事业,相信中国杂技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作者|童孟侯
美编|慢慢华
责任编辑:杨骁希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