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7位华侨华人经理人建言献策,助力上海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政协联线通讯员 童舟  
来源:政协联线 | 2024-12-03 09:37 字号
改革开放以来,侨胞侨商们与上海同心协力,书写创新创业故事。上海也在不断地提升各项实力,提供优质的投资环境、有温度的服务,持续厚培创业投资沃土。近日,上海市政协和市政府侨办联合召开2024年华侨华人经理人座谈会。邀请部分华侨华人经理人,围绕“相聚上海 共谋发展——助力上海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主题交流座谈、建言献策。
会议介绍了新时代上海侨情变化趋势特点和今年以来市政府侨办以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构筑“相聚上海”品牌矩阵相关工作情况,希望各位华侨华人经理人成为上海扩大国际“朋友圈”,深化中外经贸文化合作交流,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高地的参与者、受益者、推动者。
会上,7位华侨华人经理人代表先后发言,就打造沉浸式文化旅游目的地、优化航运产业中小企业的投融资环境、吸引优秀外资企业参与城市更新项目、营造开放型国际化产业生态、支持和推广上海本地品牌、加强多元人才服务和企业出海辅导、给予初创企业更多支持鼓励等多个方面提出意见建议。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对上述意见建议当场作出回应,给予政策解答。
格美集团、格林酒店集团董事长、CEO徐曙光的发言围绕“将上海打造成为沉浸式文化旅游目的地”展开。他建议,充分发挥海派文化资源优势,以南京路、淮海路、外滩等地标街区为中心,以老字号美食、海派文创小店为支撑,融合上海特色建筑、老洋房、石库门和风格化酒店,打造沉浸式文化旅游目的地,并简化高铁、航空公司的App对于外籍身份证件的认证流程。他还认为,应在法律和仲裁方面对企业加强辅导和协助,加大对人员密集型企业的支持力度,为人员密集型企业发展创造更友好的发展环境,并关注人才在安居、子女教育方面的需求。
迈润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张兵华关注的是“优化航运产业中小企业的投融资环境”。他认为,上海要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科创中心,在航运和造船产业方面可以进一步优化对小企业的投融资环境,针对航运和造船相关的板块上市通道不畅,融资较难落地,他建议成立相关的产业基金,聚焦中早期的投资,同时打通包括航运和船舶板块在内的各行各业上市的通道。
新加坡城市发展集团(中国)业主代表、英国精诚国际房产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翔期待“更多优秀外资企业参与城市更新项目”。他建议,上海的城市更新可以借鉴国际超级城市的发展之路,利用优秀外资企业、头部企业在全球主要城市所累积的开发经验,同时也将他们的人脉、资源、理念引入上海,并让更多符合条件的外资参与上海的城市更新项目建设。他还认为,应保持房地产市场有序、渐进式健康发展,在投资风险管控上,做到政府监督、银行把控、资质审计机构、企业层层把关,对违法违规行为,要用法律武器予以重罚。
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行长黄宇的发言聚焦“营造开放型国际化产业生态”。他建议,搭建对接交流机制和平台,为外商企业提供资源对接、产业引导等服务,促进上下游产业集聚,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制定开放政策,既要持续提升政策清晰度、针对性、有效性和长期可预期性,也要提高制度的便利性、创新性。
2018年,上海市政府委托国际评级机构,首次推出“上海品牌”。站在华侨华人或经营企业的角度,上海三思电子工程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陈鸣表示“希望进一步加大支持和推广上海本地品牌力度”。他认为,打造区域品牌,不仅在本地推广应用,更要推向全球,共建国际资源和信息平台。此外,他期待得到更多法律和政策支持,进一步缓解企业面临的国际诉讼压力和虚假诉讼困扰。
亨睿碳纤维集团(HRC)创始人及董事长顾勇涛关注的是“加强多元人才服务和企业出海辅导”。他建议,搭建多元人才服务机制,包括吸引尖端复合人才、关注头部企业内部人才、孵化行业领袖人才、构建人才生态等。他认为,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会面临诸多复杂的问题,应持续发挥政府资源优势,推动营商环境国际化,政府可以充分利用海外社团、各类专业机构等丰富资源,助力出海企业熟悉法律体系、贸易规则。
“给予初创企业更多支持鼓励”,是上海碳之衡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兵的发言主题。他认为,应进一步培养创业文化,吸引更多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在上海,开展海内外精准人群的政策宣传,提供从开办审批受理到企业经营管理的“一对一”创业培训指导服务,并加大对产品研发类初创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搭建行业官方的供需合作信息平台。对已纳入《上海市创新产品推荐目录》《上海节能技术产品目录》等名录的产品,他建议由行业主管部门搭建官方的合作平台,促进优秀产品、服务与需求企业之间的智能匹配与对接融合。
责任编辑:张希喆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