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
  • 评论
  • 收藏
聚焦“沪港合作促进‘引进来、走出去’”,2024沪港合作与发展研讨会嘉宾发言集萃
政协联线记者 董潇韩  
来源:政协联线 | 2024-10-15 12:17 字号
10月14日,2024年沪港合作与发展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来自沪港两地的160余位专家学者、政府部门负责人和各界代表等聚焦“沪港合作促进‘引进来、走出去’”深入研讨交流,并就“沪港合作共同发展高端国际航运服务业”“沪港知识产权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市场转化与全球推广”“沪港合作壮大及提升两地金融产业”等开展专题讨论。现将部分嘉宾发言内容摘编如下:
沪港合作共同发展高端国际航运服务业
•李连君
香港国际航运与海事服务中心董事,香港海事仲裁协会中国委员会主席、礼德奇伯礼律师行高级合伙人,香港航商总汇董事、香港船东协会执行理事

沪港合作,在航空航运和物流方面可能有更多的合作空间,利用北外滩国际行业论坛,亚洲物流航运及空运会议,香港航运周等大型活动,为沪港两地航运界提供更多的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共同提升两地在航运舞台的影响力。要提高沪港两地在航空上的合作。沪港合作的法律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积极支持和促进两地法律仲裁、调解等专业业务的合作,搭建交流平台,推动人才的合作培训和交流,定期举办合作沪港商事仲裁,邀请香港参与陆家嘴法治论坛和上海国际仲裁高峰论坛。
庄超名
香港海运港口局成员、前法国巴黎银行亚太区航运部董事总经理兼主管

香港是国际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离不开贸易中心,贸易融资是很重要的,沪港两地要合作,合作的意义是共赢,这两年有一个词叫“内卷”,我们不要“内卷”,我们“两兄弟”要联手对抗外面的竞争。
周建峰
香港华光海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工会海事环境委员会成员

随着航运科技向绿色和智能方向发展,香港和上海需要加强协同合作,依托各自优势资源寻找新的突破口,打造新模式,共同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在发展绿色航运和智慧航运方面,沪港协同整合两地的科研、开发、生产、应用和人才培养等全产业链要素,将产生集聚竞争力的效应。这些有力推动绿色航运、智慧航运和智能船舶管理技术快速应用和发展,实现环岛超车实现走出去战略,为航运行业的智慧化绿色化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
桂松涛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航运保险运营中心副总经理

随着船舶智能化绿色化的推进,围绕行业产业的发展需求,建议聚焦航运的绿色化智能化,尤其是LNG船甲醇船等领域,沪港共同探索在新型领域下建立标准和规范。绿色船舶方面我们有没有可能在新型领域建立世界的标准和规范。沪港两地携手合作共创未来,这不仅仅是我们的心愿,也是我们的共同意愿,将来一定会取得更丰硕的成果,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马屹
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副主任

香港和上海的关系已经是沪中有港、港中有沪,好比是一架飞机的两个发动机,共同发力飞机才飞得更稳更好。未来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将坚持专业化发展路径,同时继续发挥好沪港两地联动作用,以实践和探索的精神为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国际航空中心建设提供优质的仲裁法治保障。
钟可慰
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政策法规处处长

提几点建议:一个是借鉴临时仲裁程序,二是进一步加强人员交流和培训,三是互设仲裁服务平台,四是推动高端航运服务业集聚发展,航运服务业离不开产业集群项目,沪港两地应当进一步加强合作,开展航运的金融服务的创新发展,加强信息与技术的交流合作,加强人才的引进。
沪港知识产权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市场转化与全球推广
廖长城
香港专利制度检讨咨询委员会主席、翰伦大律师事务所资深大律师

所有的大学,所有的研究中心都团结起来,所有的专利摆在专利池里,一个集体的管理,集体的特许,然后面对中小企业,你们有兴趣的可以来,给一个特许的费用。沪港大学联盟,先从大学、研究中心开始,让他们来做专利池,设计池,然后通过一个专业的机构来把整个特许放进去,我相信这对中小企业发展科技很有帮助。
曾志深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知识产权署副署长

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及制度,是成功带动科研产业的成果落地转化与应用,与贸易化的主要基石之一。关键是研发的成果或者是创新的成果,更需要全面的,还有健全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才能充分及有效地保障激发他们蕴含的经济价值。
陈书宇
香港静音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董事

举个例子,诺基亚在通讯类的标准基本上没有人绕得开的,任何一个设备都要付给它专利费。香港是否有机会建立一两个,甚至几个全球知名的标准必要专利体系?这个是我们觉得香港特别需要做的一件事情。我们是不是能搞一个沪港标准一体化?这样的话,就可以把香港的技术无缝地应用到上海的应用场景里面。
吕卫民
上海交易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有这么几点合作方面的建议,第一个重要科学领域的合作,第二个重点项目的合作,第三个人才培养的交流。关于运营方面,也有三个建议,第一个一体化的综合运营体系,第二个知识产权的信息转化机制,第三个关键领域沪港硅巷项目。还有一个建议,看能不能建立沪港合作的知识产权合作中心?
杨慧
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

知识产权应该讲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香港和上海都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市场活力的城市。在推动知识产权方面,各自都有自己的优势,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推动沪港两地知识产权合作深入发展,提三点建议。第一个希望能够强化知识产权的发展共商,第二个希望推动知识产权转化方面的合作,第三个促进知识产权的国际交流。
石哲元
千机科技集团董事长

以知识产权合作促进低空科技成果的转化,它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希望能够以低空经济,为沪港文化交流和低空文旅出份力,促进我们的城市经济。通过两地的展示窗口,让全世界看到中国的科技之美。
沪港合作壮大及提升两地金融产业
陶昌盛
上海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加强沪港合作的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一是深化沪港金融领域的互联互通。持续深化两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研究推出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二是加强在新兴金融领域标准规制的探索研究。高度关注技术发展对金融风险防范带来的挑战,加强金融监管的沟通交流,切实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三是加强沪港两地金融人才的交流合作。最后,持续加强沪港金融智库的研究。可以利用工作会议制度加强两地同业专家学者的对话交流,支持各类智库加强前沿研究,为沪港两地合作提出更多良好的建议。
陈绍宗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亚太区联席行政总裁顾问

香港和上海金融业在其他方面的协同合作也是大有可为的。绿色金融方面,过去数年香港深耕绿色金融,不但从政策、制度、市场机制方面搭建了比较完善的发展框架,并促进了许多世界领先的绿色金融评估认证机构和国际投资者与各界有着广泛的合作,绿色投资、绿色债券发行等领域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可以作为上海与国际接轨的投融资平台。另外可以利用各自的基础和优势,在标准制定、产品创新、监管政策上一同形成合力,在绿色金融的国际领域中发挥更大作用。
汤奇峰
上海数据交易所总经理

合作不仅是制度层面的,也可能在载体层面,很多方向要有一些准备,这些准备会不会形成可复制性的更大规模的发展。我们在载体上已经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在土地财政受到挑战以后,特别是以城市为核心,从城市侧做资产包,和市场衔接。特别是在几个部分我们做了一些基础工作,为后面发展打下基础。比如资产登记,比如估值,因为关于数据资产的估值本身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估值,因子库、案例库、标准库不一样,包括交易披露和处置,都是相关联的。
区景麟
香港金融发展局行政总监

随着科技的进步,区块链技术已经在金融服务业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其核心特性就是去中心化,高透明度和强安全性,使其成为金融创新的关键工具。香港在探索区块链技术应用方面尤为突出,从代币化类似证券的发行到黄金代币化商品到央行数字货币实施,都展示了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潜力。未来香港可以进一步扩展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数位身份数字认证和贸易融资领域,逐渐成为香港金融服务行业的关键推动力。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44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