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5
- 评论
- 收藏
“同心印记”特别报道①丨75年前,上海政协由此启航
来源:政协联线 | 2024-09-20 15:27
字号

编者按
今年是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政协积极投身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探索改革路的伟大实践,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进入新时代,人民政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履职尽责,创造了新的辉煌,留下不可磨灭的时代印记。
政协联线推出“同心印记·上海政协75年”特别报道,紧紧围绕上海政协发展视角,通过回顾光辉历史、挖掘新闻故事,展现上海政协75年砥砺奋进的辉煌历程、齐心协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凝心聚力奔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程,展现上海政协牢记职责使命、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创新实践和重要贡献。
步入上海政协发展历程展展厅,一幅油画作品引人注目,这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师曹炜根据历史场景绘制的——《一号提案》。
画面展示的是,1949年8月,刘靖基、王子建、荣毅仁、韩志明、郭棣活、周志俊6位工商界人士围坐一堂,热烈讨论后来被称为上海首个“一号提案”的历史场景。
先声
跟随这份上海首个“一号提案”,时间拨回1949年。
1949年5月27日,上海全境解放。但彼时的上海,形势依然严峻:国民党军队溃退前进行大肆掠夺和破坏,使经济陷于瘫痪,社会秩序混乱,市场价格波动。
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陈毅担任市长。他清楚地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有利于建设新上海的力量。
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备工作,1949年8月3日至5日,上海市各界代表会议(简称上海各代会,后统一定名为上海市第一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逸园饭店(今复兴中路597号,原址后改建为文化广场)召开。
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共656名,由工人、近郊农民、驻沪部队,工商、青年、学生、妇女、文教、医药、宗教,中共上海市委,各民主党派组织,以及市军管会、市政府等方面构成。其中,以工人、工商界和文教界代表人数为多,各民主党派代表有81名。
会议期间,代表们围绕中共上海市委提出的方针和任务,共递交关于工商产业、劳资关系、救灾、航运、文教等方面的提案59件。
在这些提案中,爱国实业家刘靖基领衔提交了《上海市各界代表会议提案·关于生产问题提案之一》,包括两件纺织业相关提案,这就是上海首个“一号提案”。
展厅内的油画《一号提案》,生动再现了这一令人难忘的历史时刻。
提案得到了高度重视。由于刘靖基等人踊跃助力,上海市人民政府更有底气地及时采取措施,帮助民族资本纺织企业克服原料匮乏、资金枯竭、销售呆滞、开工不足等困难,通过紧急调配原料,组织收购成品,以及调整公私、劳资和产销关系,使之逐步恢复元气。
1949年12月5日至11日,上海一届二次各代会在逸园饭店召开。
“我父亲赵祖康参加了这次会议,在他的日记里面,开会信息被准确地记录下来。”赵祖康长子、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赵国通,向记者展示了他父亲的日记本。
翻开巴掌大小的日记本,纸张泛黄,但字迹依然清晰工整。“陈毅市长在上海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此处应为:市一届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作报告。”“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一届二次会议结束。”这是时任市工务局局长赵祖康在1949年12月5日和12月11日的日记内容。
会议期间,依照中央人民政府《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规定,于12月11日决定成立上海各代会常设机构——协商委员会(简称市协商委员会)。会议选举产生了上海市协商委员会委员和正副主席。
从此,有了上海政协的机构雏形和制度安排。
紧接着,6天后,12月17日,市协商委员会在市政府大礼堂(今福州路210号)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
作为市协商委员会委员之一,赵祖康也参加了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
在上海政协发展历程展展厅玻璃展柜内,年逾八旬的赵国通在一份微微发黄的“市协商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签到本”中,找到了父亲赵祖康的亲笔签名。 
“解放初期申城从百废待兴到欣欣向荣,与上海各代会及市协商委员会卓有成效的工作是分不开的。”朱少伟表示。
上海各代会上成立的市协商委员会,是上海政协的前身。
开端
又是一个心潮澎湃的历史时刻。
1955年5月12日至1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举行,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走进了历史。
作为“参谋、策划、建议、协商”机关,市政协走上前台,开始向专司政治协商的专门协商机构转变,沪上“专门协商”由此启航。
政协委员视察考察是人民政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1955年5月25日,市政协一届一次会议闭幕后仅10天,一个重大课题调研就启动了。这是市政协成立之后的第一次调研。
当天,三个由市政协委员组成的调查小组,赴江苏常熟、昆山和浙江嘉兴农村进行实地考察。当时供职于上海电力系统的陆薇读,参加了去嘉兴的小组。
自1953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农民生产的粮食由国家统一收购,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供应。这项政策实施后,社会上不时出现“农村粮食供应发生问题”等传闻。市政协首次调研承担的就是这项“重大课题”,要向社会释疑解惑,为决策提供参考。
陆薇读曾撰文回忆当时的情景:“全体调查组成员出发前,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部长、市政协副主席刘述周,向我们作了嘱咐,要我们依靠当地党政领导,深入细致进行调查,实事求是反映情况。调查完毕可以把我们的调查结论和意见建议,向当地的党政领导汇报,目的是共同把粮食统购统销工作做好。”
在农村调查考察期间,调查小组一方面听取当地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生产互助合作等情况的介绍;另一方面召开座谈会,直接聆听群众意见,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在此基础上,三个调查小组分别写出了调查报告,结论基本一致,建议有关部门广泛深入地宣传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及时克服工作中的缺点,保证粮食合理供应,使国家建设顺利进行。
“事后,市政协请调查组将调查情况向市、区各界人士7000多人作了汇报,对消除各界人士在粮食问题上的紧张心理、澄清是非、提高认识,起了积极的作用。”朱少伟说。
此后,以政协上海市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为标志,上海政协作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构、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调动各方面人士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落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加强团结联谊、扩大对外交往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推进上海各项建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述评:
担负新使命,谱写新篇章
(政协联线记者 游思静 张晓莉)
作为人民政协工作的重镇,上海是一座“协商之城”。 早在1949年8月,上海就根据中央指示,召开了上海市第一次各界代表会议,这是申城人民政协工作75年历程的起点。上海市各界代表会议的成功召开,为其他地区各界代表会议的召开提供了宝贵借鉴和重要参考。 上海政协工作由此发轫后,民主协商职能不断加强。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12月5日,作为上海市政协前身的上海市协商委员会,在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同志“为建设人民的新上海而奋斗”的号召中诞生,代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地方委员会职权,掀开了上海市政协历史的第一页。1955年5月,政协上海市委员会正式成立,为建设新上海续写灿烂的篇章。 抚今追昔,在上海发展的每一个关键阶段,在上海前进的每一个重要时刻,上海市政协都始终与党的事业心连心,与人民群众同呼吸,与上海这座英雄的城市共命运。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全面加强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新时代人民政协担当新使命新任务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上海政协自觉把中国共产党领导贯穿到协商议政、民主监督、凝聚共识、调查研究、团结联谊、自身建设等各项工作之中,把中国共产党主张转化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确保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在人民政协得到全面贯彻,在全市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上海政协切实担起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首提地的职责使命,以打造上海政协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为牵引,创新开展“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在完善全链条有序参与中汇聚民意、在扩大全方位协商议事中汇聚民智、在实现全覆盖团结各界中汇聚民心,有效彰显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政协力量。
今年是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政协积极投身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探索改革路的伟大实践,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进入新时代,人民政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履职尽责,创造了新的辉煌,留下不可磨灭的时代印记。
政协联线推出“同心印记·上海政协75年”特别报道,紧紧围绕上海政协发展视角,通过回顾光辉历史、挖掘新闻故事,展现上海政协75年砥砺奋进的辉煌历程、齐心协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凝心聚力奔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程,展现上海政协牢记职责使命、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创新实践和重要贡献。
拍摄 张雷 剪辑 张雷 视觉 王志磊(09:12)

设计:政协联线记者 王志磊
盛夏八月,热浪滚滚。步入上海政协发展历程展展厅,一幅油画作品引人注目,这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师曹炜根据历史场景绘制的——《一号提案》。
画面展示的是,1949年8月,刘靖基、王子建、荣毅仁、韩志明、郭棣活、周志俊6位工商界人士围坐一堂,热烈讨论后来被称为上海首个“一号提案”的历史场景。

跟随这份上海首个“一号提案”,时间拨回1949年。
1949年5月27日,上海全境解放。但彼时的上海,形势依然严峻:国民党军队溃退前进行大肆掠夺和破坏,使经济陷于瘫痪,社会秩序混乱,市场价格波动。
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陈毅担任市长。他清楚地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有利于建设新上海的力量。
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备工作,1949年8月3日至5日,上海市各界代表会议(简称上海各代会,后统一定名为上海市第一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逸园饭店(今复兴中路597号,原址后改建为文化广场)召开。
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共656名,由工人、近郊农民、驻沪部队,工商、青年、学生、妇女、文教、医药、宗教,中共上海市委,各民主党派组织,以及市军管会、市政府等方面构成。其中,以工人、工商界和文教界代表人数为多,各民主党派代表有81名。

朱少伟在上海文化广场(逸园饭店旧址)接受采访
“上海各代会代表采取商定邀请和协商为主的方式产生,各民主党派代表占相当的比例,比较鲜明地体现界别,初步凸显咨询、协商的职能。”上海史专家、十二届市政协委员朱少伟说,市各代会作为协议机关,是上海政协工作的起点。会议期间,代表们围绕中共上海市委提出的方针和任务,共递交关于工商产业、劳资关系、救灾、航运、文教等方面的提案59件。
在这些提案中,爱国实业家刘靖基领衔提交了《上海市各界代表会议提案·关于生产问题提案之一》,包括两件纺织业相关提案,这就是上海首个“一号提案”。
展厅内的油画《一号提案》,生动再现了这一令人难忘的历史时刻。
提案得到了高度重视。由于刘靖基等人踊跃助力,上海市人民政府更有底气地及时采取措施,帮助民族资本纺织企业克服原料匮乏、资金枯竭、销售呆滞、开工不足等困难,通过紧急调配原料,组织收购成品,以及调整公私、劳资和产销关系,使之逐步恢复元气。

当年逸园的主体建筑
前身1949年12月5日至11日,上海一届二次各代会在逸园饭店召开。
“我父亲赵祖康参加了这次会议,在他的日记里面,开会信息被准确地记录下来。”赵祖康长子、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赵国通,向记者展示了他父亲的日记本。
翻开巴掌大小的日记本,纸张泛黄,但字迹依然清晰工整。“陈毅市长在上海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此处应为:市一届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作报告。”“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一届二次会议结束。”这是时任市工务局局长赵祖康在1949年12月5日和12月11日的日记内容。
会议期间,依照中央人民政府《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规定,于12月11日决定成立上海各代会常设机构——协商委员会(简称市协商委员会)。会议选举产生了上海市协商委员会委员和正副主席。
从此,有了上海政协的机构雏形和制度安排。
紧接着,6天后,12月17日,市协商委员会在市政府大礼堂(今福州路210号)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
作为市协商委员会委员之一,赵祖康也参加了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


赵国通展示父亲赵祖康的日记本
市协商委员会设置专门委员会(专门小组)和特种委员会,作为开展各项活动的工作机构。1950年5月,市一届三次各代会协商委员会第一次常委会议决定成立工商组、劳资组、税务组、文教组和一般问题组等五个专门小组,不久增设会务组。以后根据情况不断调整,围绕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协商讨论。“解放初期申城从百废待兴到欣欣向荣,与上海各代会及市协商委员会卓有成效的工作是分不开的。”朱少伟表示。
上海各代会上成立的市协商委员会,是上海政协的前身。
开端
又是一个心潮澎湃的历史时刻。
1955年5月12日至1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举行,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走进了历史。
作为“参谋、策划、建议、协商”机关,市政协走上前台,开始向专司政治协商的专门协商机构转变,沪上“专门协商”由此启航。
政协委员视察考察是人民政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1955年5月25日,市政协一届一次会议闭幕后仅10天,一个重大课题调研就启动了。这是市政协成立之后的第一次调研。
当天,三个由市政协委员组成的调查小组,赴江苏常熟、昆山和浙江嘉兴农村进行实地考察。当时供职于上海电力系统的陆薇读,参加了去嘉兴的小组。
自1953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农民生产的粮食由国家统一收购,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供应。这项政策实施后,社会上不时出现“农村粮食供应发生问题”等传闻。市政协首次调研承担的就是这项“重大课题”,要向社会释疑解惑,为决策提供参考。
陆薇读曾撰文回忆当时的情景:“全体调查组成员出发前,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部长、市政协副主席刘述周,向我们作了嘱咐,要我们依靠当地党政领导,深入细致进行调查,实事求是反映情况。调查完毕可以把我们的调查结论和意见建议,向当地的党政领导汇报,目的是共同把粮食统购统销工作做好。”
在农村调查考察期间,调查小组一方面听取当地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生产互助合作等情况的介绍;另一方面召开座谈会,直接聆听群众意见,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在此基础上,三个调查小组分别写出了调查报告,结论基本一致,建议有关部门广泛深入地宣传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及时克服工作中的缺点,保证粮食合理供应,使国家建设顺利进行。
“事后,市政协请调查组将调查情况向市、区各界人士7000多人作了汇报,对消除各界人士在粮食问题上的紧张心理、澄清是非、提高认识,起了积极的作用。”朱少伟说。
此后,以政协上海市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为标志,上海政协作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构、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调动各方面人士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落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加强团结联谊、扩大对外交往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推进上海各项建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述评:
担负新使命,谱写新篇章
(政协联线记者 游思静 张晓莉)
作为人民政协工作的重镇,上海是一座“协商之城”。 早在1949年8月,上海就根据中央指示,召开了上海市第一次各界代表会议,这是申城人民政协工作75年历程的起点。上海市各界代表会议的成功召开,为其他地区各界代表会议的召开提供了宝贵借鉴和重要参考。 上海政协工作由此发轫后,民主协商职能不断加强。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12月5日,作为上海市政协前身的上海市协商委员会,在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同志“为建设人民的新上海而奋斗”的号召中诞生,代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地方委员会职权,掀开了上海市政协历史的第一页。1955年5月,政协上海市委员会正式成立,为建设新上海续写灿烂的篇章。 抚今追昔,在上海发展的每一个关键阶段,在上海前进的每一个重要时刻,上海市政协都始终与党的事业心连心,与人民群众同呼吸,与上海这座英雄的城市共命运。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全面加强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新时代人民政协担当新使命新任务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上海政协自觉把中国共产党领导贯穿到协商议政、民主监督、凝聚共识、调查研究、团结联谊、自身建设等各项工作之中,把中国共产党主张转化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确保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在人民政协得到全面贯彻,在全市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上海政协切实担起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首提地的职责使命,以打造上海政协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为牵引,创新开展“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在完善全链条有序参与中汇聚民意、在扩大全方位协商议事中汇聚民智、在实现全覆盖团结各界中汇聚民心,有效彰显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政协力量。
责任编辑:张希喆

- 135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