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 评论
  • 收藏
全国政协“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题协商会综述(三):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教育科技人才支撑
吕巍/人民政协报  
2025-05-17 08:21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这是历史发展的结论,更是面向未来的必然。
在5月13日召开的全国政协“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题协商会上,政协委员和专家们围绕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队伍等协商议政,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构筑人才竞争优势”集众智、汇众力。
需求牵引 问题导向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需要抓住重点、攻克难点。坚持需求牵引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建立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与会委员和专家的共识。
大家都认为,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
“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依托。高校为国育才,必须紧跟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何志敏表示。
“应主动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趋势,通过持续凝练学科方向,加快前沿领域布局,促进传统学科内涵进化升级和学科间交叉融合,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蓄势赋能、提供源头支撑。”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说。
深化科教协同、产教融合也是委员和专家们关注的重点。赵长禄建议,以学科、平台、团队一体化统筹推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平台打造等工作。以产教深度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协同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提出,构建“政府-大学-企业”协同推动新型产业的有效模式,打通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打造校地协同发展的新样板,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委员和专家们表示,人才培养是系统性工程,需要统筹协调、协同发力。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迫切需求,高校既要主动适应、超前引领,又要躬身实践、挺膺担当,建强自身能力,全力培养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德才兼备的卓越创新人才。
改革协同 制度护航
在委员和专家们看来,当今世界,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创新活动的组织方式、实践载体、制度安排等面临深刻变革,必须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速度、精度。
何志敏建议,在“十五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设专章或制定专项规划,整合组织、教育、科技、发改、人社、财政、工信、卫健等相关部门的资源,一体部署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改革措施。积极探索促进人才成长的新路径、新模式、新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促进创新资源配置的物理整合和政策实施的化学融合。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党建研究会副会长曾一春也强调了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的重要性。他认为,应加快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有针对性地分层分类探索实施长周期评价、小同行评价、国际化评价、市场化评价、动态化评价。同时,建立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在编制、户籍、身份上探索灵活管理办法,甚至可以“一地一策”“一企一策”“一事一策”“一人一策”。
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曹雪涛在谈到加快建立卫生健康领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机制问题时表示,要统筹规划各方面关键要素,打破部门壁垒,构建一体化平台,促进教育与卫生、科技与临床深度融合。
“要以系统观念为指导,以全局视野为统筹,以联系的观点为牵引,实现三方面工作并肩齐进、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曹雪涛说。
委员和专家们一致认为,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增强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抓住重点 营造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导、热忱关怀,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年科技人才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源头活水。突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加快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委员和专家们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建议——
“青年科技人才干事创业有其自身特点,充分激发青年科技人才积极性、创造性,需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更好发挥作用的长效工作机制。”
“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以创新能力、成果质量、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有助于激发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丰富的科研实践载体可以充分激发青年科技人才潜能。有必要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搭建完善的体制机制,让创新成果更好对接社会需求。”
“应加大政策资源倾斜,增强青年科技人才参与创新成果转化的动力,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求,畅通青年科技人才参与创新成果转化的渠道。”
 ……
曾一春认为,育好用好青年科技人才,必须为他们搭建舞台、做好服务,营造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
“应强化职业早期普惠性支持,推动各级各类人才计划、科研项目向青年人才倾斜,前移资助端口,扩大其受益面。同时,加大青年人才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保障力度,帮助解除其后顾之忧。”曾一春表示。
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也是委员和专家们关注的重点。大家认为,人才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创新文化土壤的滋养。只有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才能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与会委员和专家表示,面向未来,要努力构建自主自强、开放融合、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激情和活力,不断提升创新水平和能力。
责任编辑:张希喆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0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