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开州文史丨肖光驹:回忆我在开县中学求学


来源:政协联线 | 2024-08-27 12:00
字号

我生于开县(现开州),求学于开县。1956年9月考入开县中学初15班8组,合并后到初15班3组(初1959届3班);1959年9月考进本校高18班3组,1961年8月继续就读于高18班2组(即高1962级2班)。
1962年7月参加高考,后被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录取。六年的中学生活,让我深刻感受师生情、同学情,开中情结伴随我大学生活、教育工作,直到今天都念念不忘,记忆犹新。难忘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优雅的校园,美丽的开县,让我动情撰文,留住那美好的时光和记忆。
忆高中部分教师
读高三,我分在2组,即高18班2组。向传安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师。
向老师对学生态度和蔼,常以身教代言教。在岳溪,他曾带领我们到离校约10公里的南门中学搬运课桌、木床等,爬上15公里外的善字山林场扛檩木,攀登近15公里的鹰嘴岩担煤炭……
回县城以后,抓高考复习,向老师家在城附近的农村却极少回家。一天傍晚,我和罗谟宏同学到同住学生宿舍的向老师寝室找先生请教语文复习的事。
先生说,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课文的内容都应熟悉,该背的一定要会背,但重要的是理解和运用。考试出题,往往还要看考生的知识面和语文能力,所以复习时自己的知识面可适当扩展,认识水平亦应有所提高。如写论说文,就可以多几个方面去理解去阐述。向老师从木箱中找出一本《不怕鬼的故事》给我们带回去看,说:“这本书就能给人以启发。“虽然高考在即,你们也不必过于紧张。你们的语文有一定基础,只要集中精力,抓紧复习,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谁知那年的高考作文题目竟是《说不怕鬼》和《雨后》。面对这两道题,我心中窃喜,相信自己两道题都能写好。权衡再三,我写了随同向老师去善字山给学校扛檩木的经过。重点写途中遇雷阵雨,雨后在向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战胜路滑和疲惫,迎着七彩阳光顺利返校。此文来源于生活,反映了生活,又略高于生活,展示了师生参加勤工俭学建校劳动中克服困难、磨练意志、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得了较高的分数。
我进大学后曾给向老师写信,感谢他的教育培养。向老师热情回信鼓励。“文革”中回开县在县城公园见到向老师又当面致谢。参加工作后,我每次返开过春节去开中母校,向老师都回农村过年去了,无缘相见。后来我回老家次数减少,每年都给先生寄去明信片或写信问候,也曾寄去自己参编的教学资料书。退休后从我在开中任副校长的弟弟肖光敏处得知先生的电话号码,打电话去先生不在家。随后我去成都、北京。其间第一次返云阳,收到一封先生半年前给我的表示想来云阳看看的亲笔信。当时云阳至开县的老路正在分段改建,新公路云阳段亦在抓紧抢修。我即回信待新路通车就接先生来云阳小住。可信刚寄出,我了解到开县有经万州到云阳的班车,忙给弟弟打电话,委托他襄助向老师来云阳。弟弟告诉我,太遗憾了!向老师已去世近两月……
开中高中数学教师中,王子钊、万德旸两位老师对我影响较大。
王老师讲课言简意赅,关键处句调高扬,重音突出,手绘几何图形快速精准。期末复习阶段,王老师见我绘图专心,布置我画了两大张几何题图,张贴在教室进门黑板外白墙上,要求全班同学熟悉并理解解题思路。20世纪70年代末一个夏日我回开县,打听到王老师住在西门外,忙去拜望。先生恰好在家,手摇蒲扇半卧在竹躺椅上乘凉。我自报姓名,提起当年对他的印象。先生微微一笑,谦和地说:“我是有这个风格,但没有你归纳得那么好。把教材研究得透,了然于心,自然就充满自信……”我说:“我在语文教学中爱准备图表和实物作为教具,或信手板书板画,是受先生教学风格影响的!”先生粲然一笑,脱口而出:“语文教学的板书板画比数学复杂得多……”
记得高二时,一天上午在校园里参加生产劳动,我正在给牛皮菜浇尿水,听说附近高三教室窗外站着很多老师、同学。完成任务后,我忙去看热闹,原来是万县地区中学数学教研组组长万德旸老师在上示范课。
我挤到后面人较少的窗口,见一位四十来岁的先生站在黑板前侃侃而谈,不时用粉笔在黑板上飞快地板书。神奇的是,所写的数字、符号都像印刷体。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没想到搬到岳溪读高三,我们的数学课由万老师执教。我听课格外用心,进步挺大。尤其解题思路大开,一道题能想到不同的解法,并较快地选择出最好的一种或自己觉得比较稳妥的一种。多年后接触到“最优教学法”“最优学习法”理论,我就回想起万先生的教学,其实就是“最优化”的,先生教给我们的学习法也是“最优化”的。
那时,万老师带着儿子在身边。粮食供应一再减少,儿子“吃长饭”,口粮有限,先生还得省下点食品给儿子。一个星期日,我没在学生食堂吃到饭,便到岳溪场上饭店吃一碗小面。刚吃一半,忽见万老师在食店门口徘徊。估计先生没粮票了,我三下五除二吃完面,赶上往学校回走的先生,毫不犹豫地将身上的一斤粮票塞到他手上。先生说:“我还有,忘记带了。”我诚恳地说:“同学们都知道您家粮食紧张,想帮帮您都心有余而力不足。我恰好到跳蹬探亲省下了点粮票。虽然很少,但它是学生的一点儿心意。”先生拗不过我,勉强收下。我不忍心看到浮肿着脸的先生眼中的泪花,转身便跑开了。
高考前复习,我报的一类(工科)。复习不到一周,向老师把我喊去,动员改报三类(文科),说:“我们班报三类的太少,你报三类把握更大,明天就到三类教室去听课吧!”
第二天,万老师没见我到一类教室上课,问是怎么回事?我说,向老师从全局考虑,让我去三类教室听课。万老师摇了摇头,没再说什么。高考结束,在渠河菜市街碰到万老师,问我考试情况。我说考得一般。万老师说:“你还是该考一类!”此后没再见到万老师。不过,万老师板书公式、数字均方正工整,一笔不苟,我自觉仿写养成习惯,至今写阿拉伯数字都是如此。
万德旸先生194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1965年12月至1980年12月为开县政协第四届委员会教育界委员。记得先生说话系湖北口音,估计是湖北人。有人说他是著名戏剧家曹禺的叔叔,不知确否。曹禺先生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德旸先生的儿子叫万家业,论辈分与曹禺先生同辈。
给我们年级上过课的老师,除前面提到过的多位老师外,还有政治教师杨林森,语文教师谭天睿、廖远玲、刘百福,数学教师吴思岗、谢旦初、应成,物理教师陆正余,化学教师韦成昭,生物教师李震寰、王亚奇,英语教师李光惠,俄语教师邱庭铭、龙佩玉,地理教师唐之棣,历史教师郝警斯、潘重言,体育教师唐强清、叶伯钧,美术教师邱位西等。时任校长唐巨星,党支部书记廖化坚,教导主任李公照、田希圣,团委书记、少先队大队辅导员陆伟等。
毕业之后极少见到各位恩师。在云阳除见过叶伯钧、张明全老师外,还见到过陆正余老师。陆老师调万县地区电教馆后曾来云阳检查工作,我有幸与他同席就餐。
我退休前后为云阳县党史研究室校改三卷本《中国共产党云阳地方史》(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和《赵唯一一丹心耀日月》《彭咏梧一一碧血写忠烈》(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出版)时,涉及到开县地下党有关情况:廖化坚校长抗战时期就上过黑名单,在清江中学任教导主任时是地下党温泉支部书记,为开县和平解放作过贡献。唐巨星校长在清江中学任校长时,也曾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谭天睿老师1938年入党,1939年曾组建中共曾家岩、善字山支部,直接受省万师党组织领导,曾被叛徒出卖入狱受过酷刑,解放前夕受华蓥山游击队派遣在岳溪、临江组织地下武装迎接解放。潘重言老师1949年任中和党支部书记,带领游击队袭击三汇口乡公所(民国)……
开中校教师群体素质好,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我们在校期间,开中名师如云,学校环境优美,教育教学质量在万县地区名列前茅。
再见杨家珉老师
1996年夏,在开县和重庆同学的精心组织下,我们开中初15班3组同学在开县举办了初中进校40周年聚会。张九亦、赵正清同学把在重庆市教科所退休的杨家珉老师护送回开县。我在成都参加川师中文系66级同学毕业30周年聚会后匆忙赶回开县,与杨老师和初中同学会面。我们簇拥着杨老师重返开中校,寻找少年时代的足迹。每天尽可能多地与老师、同学在一起,说话太多声音嘶哑了,走路太多腿脚生疼,就坐在一旁沉思默想,真想回到纯情时代,重新当一回初中生。
初中毕业30年(1989年)的春末夏初,我和杨老师曾在重庆市教科所得以重逢。那是我去市中区桂花园路重庆飞机场工程建设指挥部招待所大楼12层参加内地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实验课本第一册的编写会议,恰好编写组同事、时任重庆市教科所小语室主任的周光璇女士坐在我旁边。我向她打听重庆市中小学校是否有个叫杨家珉的女教师?她是从开县调回重庆的。周主任笑着说:“太巧了!我们小语室就有个杨家珉老师。她是从开县调回重庆的,是个很不错的老同志!”我急着说:“杨老师个子不高,眼睛大大的,挺有神。”她说:“那是。”我忙问:“杨老师家在哪里?”“她就住在教科所老职工宿舍,进教科所大门朝左走去的那幢楼底层最里边的那一单元。”
按照周主任的指点,当天午饭后我就敲开了杨老师家的大门,一个面熟、慈祥的老人出现在我面前。我迫不及待地自我介绍:“您好!杨老师!听周光璇主任说您住在这里,特来看看您老人家。”杨老师显得十分高兴:“快进来,光驹!周主任打电话告诉我了。30年了,你还没忘记我!”“学生怎能忘记自己的老师呢?何况您还是我们的班主任啊!”我笑着做了个怪相,杨老师开心地笑了。我接着给杨老师鞠了个躬,杨老师忙把我拉进室内。
杨老师的模样变化不大,还是那样有精神,只是头发已经斑白,手脚也没有当年那样麻利。桌上摆着花生、瓜子、糖果,看得出是刚买回的。她忙着给我泡上一杯香喷喷的茉莉花茶。
我说,当年您刚到开中校那天,我们班的同学闻讯立即到教导处去看您。您个子不高,梳着两根辫子,像个大姐姐。有同学还和您比高低。您看着我们,摸着我的头,笑得很甜美。
“光驹,你们不晓得,那时万县到开县没通公路,我是坐滑竿到开中来的。那天我虽然很疲劳,看到你们一个个天真活泼又调皮的样子,真的很开心!”杨老师把我介绍给丈夫罗星先生和女儿,对他们说:“你们看,我的学生成了我的同行,在师范学校教书,还在编写省上的小语教材哩!”
杨老师脸上泛着红光,显得兴奋和自豪。她说:“初15班的赵正清、张久亦就在重庆工作,她们都来过我家。”摆谈一阵后,我怕影响他们全家的午休,于是辞行,说过两天再来拜望。杨老师说,那我们马上去赵正清家,你们也有30年没见面了,说着就带着我出门去附近市体委赵正清家。正清已去学校上课,杨老师便要引我去正清的学校。我说,您也累了,我送您回家休息,我下次来再会正清。杨老师说,我不累,她们学校离这里很近,就在前面。在杨老师坚持下,我们到两路口30中运动场见到正在上课的正清同学。杨老师要求正清通知在重钢的久亦同学,星期日我们都去教科所她家聚会。
不巧,因此前我在校参与筹办召开四川省中师语文教研会年会,审改发言稿,研讨示范课,组织全校语文小报和书法比赛,负责编制校史展览,以及草拟会议活动日程等等,夜以继日连续工作一个多月,十分劳累,体质减弱;来重庆市区途中乘车坐船到后开会,前后两天两夜都没有休息好,疲惫不堪;尤其饮食无规律,饱一顿饿一顿,还连吃两碗特辣的重庆小面。当晚突发急性胰腺炎,住进重庆市急救中心。担心杨老师着急,我出院后立即去告诉老人家说“没事了”。杨老师马上蒸鸡蛋羹、煮稀粥,强留我吃饭,说“不吃饭不准回招待所”。星期日,杨老师还在家设宴,把正清、久亦叫来与我见面……
以后几年,路过重庆只要时间好安排,我都要去看望杨老师。她家的房间小,光线差,室内还堆着女儿做服装生意的货物。每次进屋,都要开灯,方能看清对方脸庞。交谈中,杨老师多次说起:“我这几十年,自己的工作过得去,家庭也过得去,没什么可担心的。只是没能入党,觉得遗憾。”
我曾将老人的“遗憾”向周主任转达。周主任告诉我:“杨家珉老师是重庆师院中文系56届毕业生,响应党的号召到开县中学教书、当班主任,吃苦耐劳,无怨无悔;调回重庆教师进修学校继续任教并搞小学语文教研。以后,在进修学校基础上成立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杨老师一直在所里研究小学语文,组织市里的小语教研活动,足迹踏遍重庆市所辖区县直到退休,为重庆市小语教育教学事业作出过很大贡献。我来小语室后,只知道杨老师因年纪较大,没有发展她入党。但她一直和党同心同德,工作踏实勤奋。我们都很敬重她。”
1997年重庆直辖后,云阳师范学校前途未卜且面临三峡工程须整体搬迁。我到重庆市区开会两次都是来去匆匆,未能去拜望杨老师。年底给她老人家写信并寄去贺年明信片,未见回音。有一天,与久亦同学电话联系询问杨老师近况。久亦说:“杨老师已去世多日。王令芳、赵正清和我代表我们开中初15班3组全班同学去参加了悼念活动。”她还说,杨老师的丈夫已先她而去,过继的女儿早已自立门户……我嚅动着嘴唇:“怎么……竟是这样……”
尊敬的杨老师,您的学生永远怀念您!
印象深刻的文艺表演
初中阶段,我们初15班3组同学都十分活跃,有的爱唱歌跳舞,有的会出口成章,有的喜写字绘画,有的善制作精工……
记得学校举办文娱比赛,我班同学表演的云南舞蹈《春到茶山》,十分精彩,台下掌声不断。几十年后李会元同学回忆,她们跳舞的几位同学是照杂志上排练的,没想到还很成功,同学们欢迎他们再跳一次后才下场。李国菊同学回忆,参加文娱比赛跳采茶舞,很多同学都参加了,郑桂蓉同学领跳“傻大姐”。她至今还记得少许歌词:“山后采茶茶叶青嘛,姐妹在房中绣呀绣手巾,啦嗬依呀嘿,两旁绣起茶花朵嘛,中间绣起知心人。”同学们成绩好,得到各科老师的喜爱,特别是刘宗芬老师上音乐课时说:“《玛伊尔的蓝天》只教你们一个班,因是美声唱法。”张九亦同学回忆,初15班当时是百花剧团,谢盛富同学指挥,演出的精彩节目很多,如沈世莹同学主演的百花仙女,泉水叮当响大合唱等。
我记得,在全年级300名学生组成的百花合唱团,我们全班同学在课前、音乐课、课外活动时练习一遍又一遍,到大操场全团集体练习时,总是歌声嘹亮,经常受到老师们的表扬。
每到集体练习之时,大家手提课凳按顺序从教室鱼贯而出,迅速到大操场指定位置站好。第一排坐凳上,第二排站立,第三排站横放坐凳上,第四排站竖放凳子上。音乐老师是总指挥,班主任在周围检查,提醒大家听从指挥、注意安全。唱的歌曲因其有气势,得到校内外领导和群众好评。
为表演好节目,合唱团统一着装,男生白上装蓝下装。那时,能有一件白衬衣是许多同学的奢望。我有一条旧蓝布裤子,无白衬衣,先打算借一件,没借到。母亲特地买回一段白布,带我去东街开裁缝店的友人家缝制。这一件白衬衣,后来成为我使用频率最高的衬衣,也多次借给同街玩伴去参加学校活动。不到两年就补疤连补疤,以至于只能做内衣。
穿白衬衣蓝色裤,还参加过一次在体育场接受检阅的活动。我们班装扮的是坦克排。第一次是谢道德同学将家里的竹制摇床提供出来,多位同学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出谋划策,用竹竿竹筒竹片和麻绳捆绑,糊上报纸牛皮纸,用墨笔着色,远看活像一辆小型坦克。游行时坦克四角各一位同学拉推护卫,其余同学列队迈着整齐步伐紧跟坦克,边走边跟着谢盛富同学高呼“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一二三四……”其他班,有扮陆军步兵、炮兵的,有扮空军、海军、军医护士的……
开中重视学生的文娱活动,学生中也不乏多才多艺者。给我印象最深的集体节目是高年级同学表演的《抬工号子》。这节目如在当今,似可列入传统表演项目。舞台上,一群高大壮实的“抬工”,“抬”着一方方硕大厚重的“石条”,迈着坚实沉稳的步伐,从右侧幕后一步步慢慢走出。“嘿作嘿作”地和着整齐的节拍……接近台中,领头者高唱:“东方呃,升起了红太阳哦一一”抬工们齐呼:“嘿作!”领头者接唱:“兄弟们哪,加油干哪!”大家合唱:“加油干哪!”“嘿作作嘿作,嘿作作嘿作……”看到此,我和台下众多观众都情不自禁地跟着哼起“嘿作作”来……据说此节目在县上、省上获过奖。
1970年代中期,云阳为从东北调来的救灾粮能从云阳港口运进城关粮库,在长江边抢修码头公路。云阳师范学校师生参加了那场特殊的义务劳动。在铜锣古渡附近的乱石滩上挖抬石头的重体力劳动中,我忽然记起母校开中校友表演的《抬工号子》曲调,顺口编了几句词,并高声领吼了一阵,似乎活跃了气氛,减轻了大家的劳累。
开中高中同班戴眼镜的女同学李茂竹,在文娱晚会上表演的四川清音《布谷鸟儿咕咕叫》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个人节目。
大幕拉开,只见李茂竹同学身裹一床印有一些花朵的被面缓步出场,面前放一木架,架上置四川清音特有的伴奏乐器竹鼓。她左手打檀板,右手击竹鼓,边击鼓打板边自唱。记不清楚旁边有哪些同学伴奏、帮腔。唱词是:
布谷鸟儿咕咕叫(啊),
飞出山林往南飘。
这边绕来那边绕,
鼓起眼睛在到(哇)处(哇)瞧(哇)。
姐姐妹妹多活跃(啊),
早稻秧苗穿绿袍(啊)。
包谷出土(哇)多苗条,
两根毛辫在随(呀)风(啊)飘。
瓜藤、苕藤遍坡绕,
青青麦田穗含苞。
荞子脸红抿嘴笑,
豌豆儿、胡豆儿笑弯腰。
牛儿耕田田间跑(哇),
精耕细作本领高。
布谷鸟儿一看就双脚跳,
啊嗬一声喊糟糕:
今年报信我迟到了,
春耕更比往年早!
春耕更比往年早!
唱到“豌豆儿”时发颤音,唱到“双脚跳”时用右脚跺一下,大家觉得很有趣,都不禁哑然失笑。每到唱完,全场掌声大作,有人还高声叫“好!”
多年后,我才知道这段四川清音是著名表演艺术家李月秋最早唱出名的。1964年在四川师范学院,我看过李月秋先生的精彩表演,以后又多次聆听她在广播电台的演唱。那唱腔轻盈,嗓音清脆,细腻圆润,的确别有风味。但我仍然佩服和感谢李茂竹同学!她精彩生动的表演,给同学们的艺术和精神的享受,是十分珍贵的。高中毕业后,我再也没见到过茂竹同学。
注:本文作者系开州人,曾任云阳师范学校校长;本文选自《开州文 史资料第十辑》
1962年7月参加高考,后被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录取。六年的中学生活,让我深刻感受师生情、同学情,开中情结伴随我大学生活、教育工作,直到今天都念念不忘,记忆犹新。难忘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优雅的校园,美丽的开县,让我动情撰文,留住那美好的时光和记忆。
忆高中部分教师
读高三,我分在2组,即高18班2组。向传安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师。
向老师对学生态度和蔼,常以身教代言教。在岳溪,他曾带领我们到离校约10公里的南门中学搬运课桌、木床等,爬上15公里外的善字山林场扛檩木,攀登近15公里的鹰嘴岩担煤炭……
回县城以后,抓高考复习,向老师家在城附近的农村却极少回家。一天傍晚,我和罗谟宏同学到同住学生宿舍的向老师寝室找先生请教语文复习的事。
先生说,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课文的内容都应熟悉,该背的一定要会背,但重要的是理解和运用。考试出题,往往还要看考生的知识面和语文能力,所以复习时自己的知识面可适当扩展,认识水平亦应有所提高。如写论说文,就可以多几个方面去理解去阐述。向老师从木箱中找出一本《不怕鬼的故事》给我们带回去看,说:“这本书就能给人以启发。“虽然高考在即,你们也不必过于紧张。你们的语文有一定基础,只要集中精力,抓紧复习,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谁知那年的高考作文题目竟是《说不怕鬼》和《雨后》。面对这两道题,我心中窃喜,相信自己两道题都能写好。权衡再三,我写了随同向老师去善字山给学校扛檩木的经过。重点写途中遇雷阵雨,雨后在向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战胜路滑和疲惫,迎着七彩阳光顺利返校。此文来源于生活,反映了生活,又略高于生活,展示了师生参加勤工俭学建校劳动中克服困难、磨练意志、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得了较高的分数。
我进大学后曾给向老师写信,感谢他的教育培养。向老师热情回信鼓励。“文革”中回开县在县城公园见到向老师又当面致谢。参加工作后,我每次返开过春节去开中母校,向老师都回农村过年去了,无缘相见。后来我回老家次数减少,每年都给先生寄去明信片或写信问候,也曾寄去自己参编的教学资料书。退休后从我在开中任副校长的弟弟肖光敏处得知先生的电话号码,打电话去先生不在家。随后我去成都、北京。其间第一次返云阳,收到一封先生半年前给我的表示想来云阳看看的亲笔信。当时云阳至开县的老路正在分段改建,新公路云阳段亦在抓紧抢修。我即回信待新路通车就接先生来云阳小住。可信刚寄出,我了解到开县有经万州到云阳的班车,忙给弟弟打电话,委托他襄助向老师来云阳。弟弟告诉我,太遗憾了!向老师已去世近两月……
开中高中数学教师中,王子钊、万德旸两位老师对我影响较大。
王老师讲课言简意赅,关键处句调高扬,重音突出,手绘几何图形快速精准。期末复习阶段,王老师见我绘图专心,布置我画了两大张几何题图,张贴在教室进门黑板外白墙上,要求全班同学熟悉并理解解题思路。20世纪70年代末一个夏日我回开县,打听到王老师住在西门外,忙去拜望。先生恰好在家,手摇蒲扇半卧在竹躺椅上乘凉。我自报姓名,提起当年对他的印象。先生微微一笑,谦和地说:“我是有这个风格,但没有你归纳得那么好。把教材研究得透,了然于心,自然就充满自信……”我说:“我在语文教学中爱准备图表和实物作为教具,或信手板书板画,是受先生教学风格影响的!”先生粲然一笑,脱口而出:“语文教学的板书板画比数学复杂得多……”
记得高二时,一天上午在校园里参加生产劳动,我正在给牛皮菜浇尿水,听说附近高三教室窗外站着很多老师、同学。完成任务后,我忙去看热闹,原来是万县地区中学数学教研组组长万德旸老师在上示范课。
我挤到后面人较少的窗口,见一位四十来岁的先生站在黑板前侃侃而谈,不时用粉笔在黑板上飞快地板书。神奇的是,所写的数字、符号都像印刷体。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没想到搬到岳溪读高三,我们的数学课由万老师执教。我听课格外用心,进步挺大。尤其解题思路大开,一道题能想到不同的解法,并较快地选择出最好的一种或自己觉得比较稳妥的一种。多年后接触到“最优教学法”“最优学习法”理论,我就回想起万先生的教学,其实就是“最优化”的,先生教给我们的学习法也是“最优化”的。
那时,万老师带着儿子在身边。粮食供应一再减少,儿子“吃长饭”,口粮有限,先生还得省下点食品给儿子。一个星期日,我没在学生食堂吃到饭,便到岳溪场上饭店吃一碗小面。刚吃一半,忽见万老师在食店门口徘徊。估计先生没粮票了,我三下五除二吃完面,赶上往学校回走的先生,毫不犹豫地将身上的一斤粮票塞到他手上。先生说:“我还有,忘记带了。”我诚恳地说:“同学们都知道您家粮食紧张,想帮帮您都心有余而力不足。我恰好到跳蹬探亲省下了点粮票。虽然很少,但它是学生的一点儿心意。”先生拗不过我,勉强收下。我不忍心看到浮肿着脸的先生眼中的泪花,转身便跑开了。
高考前复习,我报的一类(工科)。复习不到一周,向老师把我喊去,动员改报三类(文科),说:“我们班报三类的太少,你报三类把握更大,明天就到三类教室去听课吧!”
第二天,万老师没见我到一类教室上课,问是怎么回事?我说,向老师从全局考虑,让我去三类教室听课。万老师摇了摇头,没再说什么。高考结束,在渠河菜市街碰到万老师,问我考试情况。我说考得一般。万老师说:“你还是该考一类!”此后没再见到万老师。不过,万老师板书公式、数字均方正工整,一笔不苟,我自觉仿写养成习惯,至今写阿拉伯数字都是如此。
万德旸先生194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1965年12月至1980年12月为开县政协第四届委员会教育界委员。记得先生说话系湖北口音,估计是湖北人。有人说他是著名戏剧家曹禺的叔叔,不知确否。曹禺先生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德旸先生的儿子叫万家业,论辈分与曹禺先生同辈。
给我们年级上过课的老师,除前面提到过的多位老师外,还有政治教师杨林森,语文教师谭天睿、廖远玲、刘百福,数学教师吴思岗、谢旦初、应成,物理教师陆正余,化学教师韦成昭,生物教师李震寰、王亚奇,英语教师李光惠,俄语教师邱庭铭、龙佩玉,地理教师唐之棣,历史教师郝警斯、潘重言,体育教师唐强清、叶伯钧,美术教师邱位西等。时任校长唐巨星,党支部书记廖化坚,教导主任李公照、田希圣,团委书记、少先队大队辅导员陆伟等。
毕业之后极少见到各位恩师。在云阳除见过叶伯钧、张明全老师外,还见到过陆正余老师。陆老师调万县地区电教馆后曾来云阳检查工作,我有幸与他同席就餐。
我退休前后为云阳县党史研究室校改三卷本《中国共产党云阳地方史》(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和《赵唯一一丹心耀日月》《彭咏梧一一碧血写忠烈》(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出版)时,涉及到开县地下党有关情况:廖化坚校长抗战时期就上过黑名单,在清江中学任教导主任时是地下党温泉支部书记,为开县和平解放作过贡献。唐巨星校长在清江中学任校长时,也曾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谭天睿老师1938年入党,1939年曾组建中共曾家岩、善字山支部,直接受省万师党组织领导,曾被叛徒出卖入狱受过酷刑,解放前夕受华蓥山游击队派遣在岳溪、临江组织地下武装迎接解放。潘重言老师1949年任中和党支部书记,带领游击队袭击三汇口乡公所(民国)……
开中校教师群体素质好,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我们在校期间,开中名师如云,学校环境优美,教育教学质量在万县地区名列前茅。
再见杨家珉老师
1996年夏,在开县和重庆同学的精心组织下,我们开中初15班3组同学在开县举办了初中进校40周年聚会。张九亦、赵正清同学把在重庆市教科所退休的杨家珉老师护送回开县。我在成都参加川师中文系66级同学毕业30周年聚会后匆忙赶回开县,与杨老师和初中同学会面。我们簇拥着杨老师重返开中校,寻找少年时代的足迹。每天尽可能多地与老师、同学在一起,说话太多声音嘶哑了,走路太多腿脚生疼,就坐在一旁沉思默想,真想回到纯情时代,重新当一回初中生。
初中毕业30年(1989年)的春末夏初,我和杨老师曾在重庆市教科所得以重逢。那是我去市中区桂花园路重庆飞机场工程建设指挥部招待所大楼12层参加内地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实验课本第一册的编写会议,恰好编写组同事、时任重庆市教科所小语室主任的周光璇女士坐在我旁边。我向她打听重庆市中小学校是否有个叫杨家珉的女教师?她是从开县调回重庆的。周主任笑着说:“太巧了!我们小语室就有个杨家珉老师。她是从开县调回重庆的,是个很不错的老同志!”我急着说:“杨老师个子不高,眼睛大大的,挺有神。”她说:“那是。”我忙问:“杨老师家在哪里?”“她就住在教科所老职工宿舍,进教科所大门朝左走去的那幢楼底层最里边的那一单元。”
按照周主任的指点,当天午饭后我就敲开了杨老师家的大门,一个面熟、慈祥的老人出现在我面前。我迫不及待地自我介绍:“您好!杨老师!听周光璇主任说您住在这里,特来看看您老人家。”杨老师显得十分高兴:“快进来,光驹!周主任打电话告诉我了。30年了,你还没忘记我!”“学生怎能忘记自己的老师呢?何况您还是我们的班主任啊!”我笑着做了个怪相,杨老师开心地笑了。我接着给杨老师鞠了个躬,杨老师忙把我拉进室内。
杨老师的模样变化不大,还是那样有精神,只是头发已经斑白,手脚也没有当年那样麻利。桌上摆着花生、瓜子、糖果,看得出是刚买回的。她忙着给我泡上一杯香喷喷的茉莉花茶。
我说,当年您刚到开中校那天,我们班的同学闻讯立即到教导处去看您。您个子不高,梳着两根辫子,像个大姐姐。有同学还和您比高低。您看着我们,摸着我的头,笑得很甜美。
“光驹,你们不晓得,那时万县到开县没通公路,我是坐滑竿到开中来的。那天我虽然很疲劳,看到你们一个个天真活泼又调皮的样子,真的很开心!”杨老师把我介绍给丈夫罗星先生和女儿,对他们说:“你们看,我的学生成了我的同行,在师范学校教书,还在编写省上的小语教材哩!”
杨老师脸上泛着红光,显得兴奋和自豪。她说:“初15班的赵正清、张久亦就在重庆工作,她们都来过我家。”摆谈一阵后,我怕影响他们全家的午休,于是辞行,说过两天再来拜望。杨老师说,那我们马上去赵正清家,你们也有30年没见面了,说着就带着我出门去附近市体委赵正清家。正清已去学校上课,杨老师便要引我去正清的学校。我说,您也累了,我送您回家休息,我下次来再会正清。杨老师说,我不累,她们学校离这里很近,就在前面。在杨老师坚持下,我们到两路口30中运动场见到正在上课的正清同学。杨老师要求正清通知在重钢的久亦同学,星期日我们都去教科所她家聚会。
不巧,因此前我在校参与筹办召开四川省中师语文教研会年会,审改发言稿,研讨示范课,组织全校语文小报和书法比赛,负责编制校史展览,以及草拟会议活动日程等等,夜以继日连续工作一个多月,十分劳累,体质减弱;来重庆市区途中乘车坐船到后开会,前后两天两夜都没有休息好,疲惫不堪;尤其饮食无规律,饱一顿饿一顿,还连吃两碗特辣的重庆小面。当晚突发急性胰腺炎,住进重庆市急救中心。担心杨老师着急,我出院后立即去告诉老人家说“没事了”。杨老师马上蒸鸡蛋羹、煮稀粥,强留我吃饭,说“不吃饭不准回招待所”。星期日,杨老师还在家设宴,把正清、久亦叫来与我见面……
以后几年,路过重庆只要时间好安排,我都要去看望杨老师。她家的房间小,光线差,室内还堆着女儿做服装生意的货物。每次进屋,都要开灯,方能看清对方脸庞。交谈中,杨老师多次说起:“我这几十年,自己的工作过得去,家庭也过得去,没什么可担心的。只是没能入党,觉得遗憾。”
我曾将老人的“遗憾”向周主任转达。周主任告诉我:“杨家珉老师是重庆师院中文系56届毕业生,响应党的号召到开县中学教书、当班主任,吃苦耐劳,无怨无悔;调回重庆教师进修学校继续任教并搞小学语文教研。以后,在进修学校基础上成立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杨老师一直在所里研究小学语文,组织市里的小语教研活动,足迹踏遍重庆市所辖区县直到退休,为重庆市小语教育教学事业作出过很大贡献。我来小语室后,只知道杨老师因年纪较大,没有发展她入党。但她一直和党同心同德,工作踏实勤奋。我们都很敬重她。”
1997年重庆直辖后,云阳师范学校前途未卜且面临三峡工程须整体搬迁。我到重庆市区开会两次都是来去匆匆,未能去拜望杨老师。年底给她老人家写信并寄去贺年明信片,未见回音。有一天,与久亦同学电话联系询问杨老师近况。久亦说:“杨老师已去世多日。王令芳、赵正清和我代表我们开中初15班3组全班同学去参加了悼念活动。”她还说,杨老师的丈夫已先她而去,过继的女儿早已自立门户……我嚅动着嘴唇:“怎么……竟是这样……”
尊敬的杨老师,您的学生永远怀念您!
印象深刻的文艺表演
初中阶段,我们初15班3组同学都十分活跃,有的爱唱歌跳舞,有的会出口成章,有的喜写字绘画,有的善制作精工……
记得学校举办文娱比赛,我班同学表演的云南舞蹈《春到茶山》,十分精彩,台下掌声不断。几十年后李会元同学回忆,她们跳舞的几位同学是照杂志上排练的,没想到还很成功,同学们欢迎他们再跳一次后才下场。李国菊同学回忆,参加文娱比赛跳采茶舞,很多同学都参加了,郑桂蓉同学领跳“傻大姐”。她至今还记得少许歌词:“山后采茶茶叶青嘛,姐妹在房中绣呀绣手巾,啦嗬依呀嘿,两旁绣起茶花朵嘛,中间绣起知心人。”同学们成绩好,得到各科老师的喜爱,特别是刘宗芬老师上音乐课时说:“《玛伊尔的蓝天》只教你们一个班,因是美声唱法。”张九亦同学回忆,初15班当时是百花剧团,谢盛富同学指挥,演出的精彩节目很多,如沈世莹同学主演的百花仙女,泉水叮当响大合唱等。
我记得,在全年级300名学生组成的百花合唱团,我们全班同学在课前、音乐课、课外活动时练习一遍又一遍,到大操场全团集体练习时,总是歌声嘹亮,经常受到老师们的表扬。
每到集体练习之时,大家手提课凳按顺序从教室鱼贯而出,迅速到大操场指定位置站好。第一排坐凳上,第二排站立,第三排站横放坐凳上,第四排站竖放凳子上。音乐老师是总指挥,班主任在周围检查,提醒大家听从指挥、注意安全。唱的歌曲因其有气势,得到校内外领导和群众好评。
为表演好节目,合唱团统一着装,男生白上装蓝下装。那时,能有一件白衬衣是许多同学的奢望。我有一条旧蓝布裤子,无白衬衣,先打算借一件,没借到。母亲特地买回一段白布,带我去东街开裁缝店的友人家缝制。这一件白衬衣,后来成为我使用频率最高的衬衣,也多次借给同街玩伴去参加学校活动。不到两年就补疤连补疤,以至于只能做内衣。
穿白衬衣蓝色裤,还参加过一次在体育场接受检阅的活动。我们班装扮的是坦克排。第一次是谢道德同学将家里的竹制摇床提供出来,多位同学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出谋划策,用竹竿竹筒竹片和麻绳捆绑,糊上报纸牛皮纸,用墨笔着色,远看活像一辆小型坦克。游行时坦克四角各一位同学拉推护卫,其余同学列队迈着整齐步伐紧跟坦克,边走边跟着谢盛富同学高呼“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一二三四……”其他班,有扮陆军步兵、炮兵的,有扮空军、海军、军医护士的……
开中重视学生的文娱活动,学生中也不乏多才多艺者。给我印象最深的集体节目是高年级同学表演的《抬工号子》。这节目如在当今,似可列入传统表演项目。舞台上,一群高大壮实的“抬工”,“抬”着一方方硕大厚重的“石条”,迈着坚实沉稳的步伐,从右侧幕后一步步慢慢走出。“嘿作嘿作”地和着整齐的节拍……接近台中,领头者高唱:“东方呃,升起了红太阳哦一一”抬工们齐呼:“嘿作!”领头者接唱:“兄弟们哪,加油干哪!”大家合唱:“加油干哪!”“嘿作作嘿作,嘿作作嘿作……”看到此,我和台下众多观众都情不自禁地跟着哼起“嘿作作”来……据说此节目在县上、省上获过奖。
1970年代中期,云阳为从东北调来的救灾粮能从云阳港口运进城关粮库,在长江边抢修码头公路。云阳师范学校师生参加了那场特殊的义务劳动。在铜锣古渡附近的乱石滩上挖抬石头的重体力劳动中,我忽然记起母校开中校友表演的《抬工号子》曲调,顺口编了几句词,并高声领吼了一阵,似乎活跃了气氛,减轻了大家的劳累。
开中高中同班戴眼镜的女同学李茂竹,在文娱晚会上表演的四川清音《布谷鸟儿咕咕叫》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个人节目。
大幕拉开,只见李茂竹同学身裹一床印有一些花朵的被面缓步出场,面前放一木架,架上置四川清音特有的伴奏乐器竹鼓。她左手打檀板,右手击竹鼓,边击鼓打板边自唱。记不清楚旁边有哪些同学伴奏、帮腔。唱词是:
布谷鸟儿咕咕叫(啊),
飞出山林往南飘。
这边绕来那边绕,
鼓起眼睛在到(哇)处(哇)瞧(哇)。
姐姐妹妹多活跃(啊),
早稻秧苗穿绿袍(啊)。
包谷出土(哇)多苗条,
两根毛辫在随(呀)风(啊)飘。
瓜藤、苕藤遍坡绕,
青青麦田穗含苞。
荞子脸红抿嘴笑,
豌豆儿、胡豆儿笑弯腰。
牛儿耕田田间跑(哇),
精耕细作本领高。
布谷鸟儿一看就双脚跳,
啊嗬一声喊糟糕:
今年报信我迟到了,
春耕更比往年早!
春耕更比往年早!
唱到“豌豆儿”时发颤音,唱到“双脚跳”时用右脚跺一下,大家觉得很有趣,都不禁哑然失笑。每到唱完,全场掌声大作,有人还高声叫“好!”
多年后,我才知道这段四川清音是著名表演艺术家李月秋最早唱出名的。1964年在四川师范学院,我看过李月秋先生的精彩表演,以后又多次聆听她在广播电台的演唱。那唱腔轻盈,嗓音清脆,细腻圆润,的确别有风味。但我仍然佩服和感谢李茂竹同学!她精彩生动的表演,给同学们的艺术和精神的享受,是十分珍贵的。高中毕业后,我再也没见到过茂竹同学。
注:本文作者系开州人,曾任云阳师范学校校长;本文选自《开州文 史资料第十辑》
责任编辑:杨一宁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