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
- 评论
- 收藏
助推深化改革的上海政协作为②|历届市政协委员建言科技创新:助力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来源:政协联线 | 2024-07-30 09:28
字号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十二届市政协以来,多位市政协委员围绕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等议题提出许多高质量建言。
2015年1月,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期间,魏建、赵强、李青峰等委员提交提案,专门围绕科技管理体制如何更好对创新活动产生激励作用、提升产学研结合程度提出建议,委员们在提案中提出,上海应探索完善面向科技创新主体的金融支持体系,形成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模式、市场化的科技创新机制;建立科技创新失败项目的政府资金补偿制度,发挥补偿机制的“力”、把握补偿机制的“度”,有效保护并调动科技创新者的积极性;同时,健全有利于科技创新进步的税收优惠导向机制,协调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2015年1月,常清委员在同样关注科创中心建设的提案中提出,可探索降低对于海外专业人才的税收,或对有突出能力或贡献的外籍人才进行相应的税收补偿。
委员们十分关注科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等工作。2018年1月,高向东委员在一篇“加快吸引全球科技创新人才的建议”的提案中就对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吸引、培养和使用机制提出多项建议,包括创新和完善海外人才引进制度,包括建议建立上海市海外市民证制度,建立外国人技术移民制度等。同时,他也就提升本土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改革科研成果分配制度等提出建议,希望改革现行经费管理模式,确立以科研成果为导向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建立经费弹性调节使用机制,扩大科研人才在经费使用中的自主权。而在2022年,金国伟委员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议题的提案中提出,可鼓励支持企业、高校、行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可以建立起企业高端技术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同时可以深度对接高校的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继续创新产、学、研合作共赢的新模式。2023年1月,台盟市委也提交提案,专门就破解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中人才问题提出建议,希望发挥本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高端仪器创制人才、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发挥学习场景和工程实践效用,促进长期的课程建设、体系优化和人才培养。
如何促进关键领域民营企业核心技术创新?陈昶委员在2020年1月提交的提案中提出,应聚焦核心零部件、关键设备和技术,推动技术单点突破、以点带面,逐步提升行业竞争力,可以考虑在一些由公共资源支持的项目上增大对本土技术和产品的采购比例,还要加大政策扶持,引导民营企业做基础研究,做原始创新。
十四届市政协以来,委员们围绕科创中心建设、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等议题积极建言。2023年1月,杨守业、王志敏、刘健惠等委员在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期间提交“关于面向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提案”,建议上海要扭转科创资源配置劣势局面,大力提升科创资源集聚度,同时,做实做强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借力全国科创力量,提升科创效能。提案专门提出,上海应对标全球科创中心指标,切实加大科创资源和市场机制建设,发挥三大国家实验室的辐射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大研究型大学和新型研发机构的规划和布局,尽快完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提高技术成果转化率和辐射作用。
2023年1月,来自高校的徐斌艳、吴瑞君等委员提交“关于上海整体推进跨学科科技创新教育的提案” ,建议上海教育部门会同科技系统,加强跨学科科创教育的顶层设计,提出整体性科技创新教育行动方案。协同构建跨学科科创教育的数字化平台,在平台上嵌入协作探索跨学科任务的互动虚拟空间;为儿童设计跨学科科创教育方案,发起面向所有儿童的“小小研究者之家”活动,聘请高校研究者给予指导,让儿童有模仿科学家的经历。
近年来,上海市聚焦支持科技企业发展、关键技术突破,形成了以科技信贷、科技保险、股权投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主要架构的科技金融体系,促进了优质资本、项目、技术和人才向高成长性的科技企业持续集聚。但上海市在科技创新早期投资方面稍显不足,现有各类基金在投早投小投科技领域存在规模不大、投资占比较小、积极性不高、规避风险较多等情形,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微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今年1月,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期间,王俊等多位委员在“关于加快设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鼓励投早投小投科技的提案”中提出,应尽早形成一整套覆盖申报、尽调、路演、评审、公示等全流程的规范遴选程序,细化完善早期投资经验、创新资源挖掘、产业资源导入、投后赋能服务等方面的具体条件并合理设置权重,确保找到与科创引导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目标相契合的优秀管理团队,在此基础上,政府充分授权,设置一定管理费比例,并根据投资情况给予激励。同时,可探索建立由顶尖科学家、行业专家、优秀投资人、项目经理人等组成的科创引导基金专家咨询委员会,提供科技领域专业支撑,从而指导基金战略发展,把握基金前沿投资方向。同时,遴选出一批具有产业背景、有成功创业经验、过往业绩突出的天使投资人和技术经纪人,为基金遴选投资项目提供咨询服务,赋能重点被投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以来,历届市政协围绕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开展十项课题调研,形成十份课题调研报告,持续为上海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献计出力。十年来,上海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主动发起高水平大科学计划,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人才高地,搭建起国际科创中心基本框架体系,正在向“强功能”发力奋进。市政协将继续为上海加快建设国际科创中心,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献计出力。
2015年1月,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期间,魏建、赵强、李青峰等委员提交提案,专门围绕科技管理体制如何更好对创新活动产生激励作用、提升产学研结合程度提出建议,委员们在提案中提出,上海应探索完善面向科技创新主体的金融支持体系,形成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模式、市场化的科技创新机制;建立科技创新失败项目的政府资金补偿制度,发挥补偿机制的“力”、把握补偿机制的“度”,有效保护并调动科技创新者的积极性;同时,健全有利于科技创新进步的税收优惠导向机制,协调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2015年1月,常清委员在同样关注科创中心建设的提案中提出,可探索降低对于海外专业人才的税收,或对有突出能力或贡献的外籍人才进行相应的税收补偿。
委员们十分关注科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等工作。2018年1月,高向东委员在一篇“加快吸引全球科技创新人才的建议”的提案中就对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吸引、培养和使用机制提出多项建议,包括创新和完善海外人才引进制度,包括建议建立上海市海外市民证制度,建立外国人技术移民制度等。同时,他也就提升本土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改革科研成果分配制度等提出建议,希望改革现行经费管理模式,确立以科研成果为导向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建立经费弹性调节使用机制,扩大科研人才在经费使用中的自主权。而在2022年,金国伟委员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议题的提案中提出,可鼓励支持企业、高校、行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可以建立起企业高端技术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同时可以深度对接高校的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继续创新产、学、研合作共赢的新模式。2023年1月,台盟市委也提交提案,专门就破解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中人才问题提出建议,希望发挥本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高端仪器创制人才、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发挥学习场景和工程实践效用,促进长期的课程建设、体系优化和人才培养。
如何促进关键领域民营企业核心技术创新?陈昶委员在2020年1月提交的提案中提出,应聚焦核心零部件、关键设备和技术,推动技术单点突破、以点带面,逐步提升行业竞争力,可以考虑在一些由公共资源支持的项目上增大对本土技术和产品的采购比例,还要加大政策扶持,引导民营企业做基础研究,做原始创新。
十四届市政协以来,委员们围绕科创中心建设、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等议题积极建言。2023年1月,杨守业、王志敏、刘健惠等委员在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期间提交“关于面向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提案”,建议上海要扭转科创资源配置劣势局面,大力提升科创资源集聚度,同时,做实做强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借力全国科创力量,提升科创效能。提案专门提出,上海应对标全球科创中心指标,切实加大科创资源和市场机制建设,发挥三大国家实验室的辐射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大研究型大学和新型研发机构的规划和布局,尽快完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提高技术成果转化率和辐射作用。
2023年1月,来自高校的徐斌艳、吴瑞君等委员提交“关于上海整体推进跨学科科技创新教育的提案” ,建议上海教育部门会同科技系统,加强跨学科科创教育的顶层设计,提出整体性科技创新教育行动方案。协同构建跨学科科创教育的数字化平台,在平台上嵌入协作探索跨学科任务的互动虚拟空间;为儿童设计跨学科科创教育方案,发起面向所有儿童的“小小研究者之家”活动,聘请高校研究者给予指导,让儿童有模仿科学家的经历。
近年来,上海市聚焦支持科技企业发展、关键技术突破,形成了以科技信贷、科技保险、股权投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主要架构的科技金融体系,促进了优质资本、项目、技术和人才向高成长性的科技企业持续集聚。但上海市在科技创新早期投资方面稍显不足,现有各类基金在投早投小投科技领域存在规模不大、投资占比较小、积极性不高、规避风险较多等情形,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微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今年1月,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期间,王俊等多位委员在“关于加快设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鼓励投早投小投科技的提案”中提出,应尽早形成一整套覆盖申报、尽调、路演、评审、公示等全流程的规范遴选程序,细化完善早期投资经验、创新资源挖掘、产业资源导入、投后赋能服务等方面的具体条件并合理设置权重,确保找到与科创引导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目标相契合的优秀管理团队,在此基础上,政府充分授权,设置一定管理费比例,并根据投资情况给予激励。同时,可探索建立由顶尖科学家、行业专家、优秀投资人、项目经理人等组成的科创引导基金专家咨询委员会,提供科技领域专业支撑,从而指导基金战略发展,把握基金前沿投资方向。同时,遴选出一批具有产业背景、有成功创业经验、过往业绩突出的天使投资人和技术经纪人,为基金遴选投资项目提供咨询服务,赋能重点被投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以来,历届市政协围绕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开展十项课题调研,形成十份课题调研报告,持续为上海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献计出力。十年来,上海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主动发起高水平大科学计划,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人才高地,搭建起国际科创中心基本框架体系,正在向“强功能”发力奋进。市政协将继续为上海加快建设国际科创中心,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献计出力。
责任编辑:张岩

- 52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