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 评论
- 收藏
柳毅:离不开的水彩,绕不过的芭蕾 ▸名家示范◂


来源:政协联线 | 2024-01-25 21:36
字号

名家示范
柳毅 水彩芭蕾舞者肖像
一提到“水彩芭蕾”,熟悉画坛的人马上就会联想到知名水彩画家柳毅。他的芭蕾舞者系列主题,用水彩捕捉女孩随意轻松时刻的情绪和气氛,作品空濛秀逸、清新洒脱,画面虚实结合、韵味悠长。
本次“名家示范”我们邀请画家柳毅为我们示范一幅水彩芭蕾舞者肖像的创作全过程。为此,我们得到上海市舞蹈学校的大力支持,在示范视频正式拍摄前,校长吴洁专程陪同柳毅观摩教学课,物色模特儿,参观校史馆,为本次“名家示范”活动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双人展”引入门
柳毅早在1970年代就开始接触水彩,那时只是自学。1982年,他无意间路过一个上海美协举办的展览,或许是命运的安排,其实这条路他经常走,这里也办过不少展览,却未曾令他驻足,偏偏这个水彩画展,仿佛冥冥之中有种神奇的魅力,让他莫名走进了一扇影响他一生的艺术之门。这是张英洪和陈培荣的双人水彩展,进去转了一圈后,柳毅如获至宝,心中默念:我终于找到一个属于我的画种了!
经过了解,柳毅喜出望外地发现——这两位老师竟然都在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任教!柳毅心想,要是能考入这所学校,自己钟爱的两位老师岂不可以“一网打尽”?1983年,矢志不渝的柳毅终于如愿以偿,很顺利地考进了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灵性水彩,偏爱江南
现在回忆起来,当初之所以对水彩情有独钟,柳毅觉得可能因为它是很多绘画种类中“极具灵性”的一个,它用水和色来营造画面,水色之间还有各种时间的关系和组合,那是非常奇妙的,会产生很多偶然的色彩,有一种诗情画意、浪漫情调。这些东西对柳毅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并且他认为用水彩画来呈现“城市人对城市的审美”,是非常契合而有效的。
“作为长期在江南一带生活的人,我们对水乡的情感是不一样的。”柳毅说。而他想要画出与其他人都不同的水乡。有人画结构,有人画空间,有人画得扎实,有人画得空灵。而柳毅的方法是“选择性下笔”,他希望画出江南水乡的“南方情调”,非常含蓄,有时朦胧。就好像一个晨雾弥漫的水乡清晨,河边有人洗菜,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水声、洗漱声,加上鸭叫声,或许还有隔雾对话声……那种画面,既梦幻,又非常有情调。

艺术之路,大凡如此,从刚开始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简单,到“见山非山,见水非水”的复杂,再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升华,总是一个返璞归真的路径。就像画江南水乡,有了一定基础后,从复杂再走到简单,那和第一次的简单是不一样的,其中一定有提炼和升华。
柳毅在创作江南水乡题材作品时,收集了数量可观的一手资料。他几乎跑遍了江南地区的每一个水乡,而且是极富耐心地慢慢推进……渐渐地,在他眼中,随时随地都能构建起江南水乡特有的一种景色。不仅如此,他还要选择:哪些素材通过哪种氛围、哪种调子、哪种画面组合,可以形成一种比较浪漫、温和、空灵的氛围。
这件事情,柳毅做了很多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慢工”终于熬出了“细活”。1989年,他画了一组江南水乡的作品,第一次参加当年的上海水彩画展。后来柳毅又拿其中一张去参加全国展览,也得了奖。这让他决心要更扎实地重新深入江南水乡,重新搜集资料,再画一批作品出来。
离不开水彩,绕不开芭蕾

另外,画人物时有一个特点与风景写生是很不一样的,风景写生基本属于固定不动的,你只要慢慢地观察,看到一种调子,看出一种安排,比如明度的、色彩的、结构的安排,学会了这个套路,操作起来就会比较得心应手。
但柳毅认为,画人物很不一样,你会有种感觉,好像你在画人物,你在看他,你会觉得你和人物之间好像是有交流的,甚至你对人物是会投入情感的。
还有当你在观察人物的时候,你会看到人物形象的色彩与照片是不同的,照片由于曝光等原因,色彩比较简单,但是当你看到一个真实的人的时候,他皮肤的颜色由于环境的不同,会产生很多的色彩组合,而且每个地方都会不同。这些是摄影作品无法表现的。而画家尤其是写生型的画家,都能把这些复杂的色彩和光影表现出来。
当然,写生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柳毅说他已经积累了一二十年,才能够摸索到画好肖像画的方法。
说到画芭蕾舞题材,柳毅感叹“真的是很有缘分”。在小学三年级时,芭蕾舞校到柳毅所在学校来物色苗子,选了两个男生,其中一个就是柳毅。但是,由于当时他已经痴迷上画画,与芭蕾舞演员这个光鲜亮丽的职业就此擦肩而过。
没想到后来他喜欢上画人物、画肖像。大家又说芭蕾舞太难画了,喜欢“迎难而上”的柳毅心想,谁说芭蕾舞太难画了,我来画画看。于是,1995年,柳毅来到上海市舞蹈学校,去看学生们上课。在柳毅眼里,芭蕾呈现了一种优雅,这种优雅适合水彩画来表现。芭蕾舞既高雅,又精致,且很讲技术,这是芭蕾舞给人的一种感受。而柳毅感到画水彩画也需要高超的技术、严谨的态度、优雅的效果。
柳毅真正开始画芭蕾题材是2000年,他默默地陪伴、观察这些孩子的成长,静静地等待他们毕业、花开。等到他们都成熟了,模样都出来了,柳毅开始了他的采访和创作。所以在上海市舞蹈学校,柳毅对很多小演员都如数家珍。
不仅要深入了解芭蕾舞演员这个创作对象,柳毅还要全面掌握关于芭蕾舞的各种知识和信息。但凡有讲座有排练,他都一场不落。当年错失进舞校学习的机会,此时的柳毅决心像海绵吸水般地补回来。
从2001年至今,柳毅在“水彩芭蕾”领域坚持耕耘20余载,成果颇丰。这一路走来,离不开上海市舞蹈学校的帮助和支持,一方面学校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芭蕾舞演员,给柳毅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艺术灵感和研究对象,他感到很幸运;另一方面,当柳毅的水彩芭蕾受到业界赞誉,在国际画坛释放影响力的时候,中国芭蕾也会因此而焕发更绚烂的光彩。

深耕芭蕾题材的同时,柳毅也找到了另一个“非常出效果”的人物题材,那就是“少数民族人物”。在柳毅看来,“芭蕾”和“少数民族”这两个人物题材,正好是帮助他从两个方向“摄取营养”,或者说建立了两套审美系统。

因为芭蕾舞人物多是柔和、微妙的,而少数民族人物则可以画得比较张扬。水彩画就是这样,有时需要非常张扬,有时需要极其精致,要“因材制宜”,根据题材来调整审美诉求。两个题材对柳毅而言“皆有营养”,且都有尚好的表现空间。
洋为中用,意犹未尽
上海是中国水彩画发源地,这与上海是座港口城市息息相关,它不仅是个超级物资集散地,也是世界艺术文化的交汇地,对于水彩画来说,一定会经历一个“洋为中用”的过程。
“水彩画讲究色彩,讲究空间关系,讲究色调,讲究透视的合理性……这些跟我们中国画是不一样的,但这些都是水彩画的基本语汇,我们必须首先尊重,然后‘拿来’。一些概念性、规律性的东西,我们不能改变,不能把水彩画变成完全像中国画一样,因为不同画种之间毕竟存在一些固有的界限。当然所谓‘拿来’,并不是‘照搬‘。”柳毅说,“水彩画虽然诞生于西方,但是可能由于我们对造型、水色的把控更加敏锐,我们可能会画出一些更有情调的水彩画。不像西方人画得那么结实,我们更希望表现那种好像有一些意犹未尽的,但大家都明白,画家并不画出来的地方。”
围绕水彩的三种身份
柳毅为人熟知的身份是水彩画家,同时他又拥有另一个身份:教师。
这两种身份,柳毅都很享受。因为这个社会既需要源源不断的美术作品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美术家们的责任;同时,为了保证美术事业的传承发展、蒸蒸日上,学校又必须肩负起培养下一代艺术人才的重任,保证水彩画领域“代有才人出”,这是画坛前辈和专业教师的责任。
其实除了创作和教学,柳毅还将一定的精力放在社会活动上,例如一些展览比赛的策展工作,举办一些水彩画的学习班、高研班,或者是利用一些国际水彩画展为国内画家搭建一个学习交流水彩画的平台,包括会聘请一些国外优秀水彩画家担任学习班的导师,让更多的中国学员可以学到各种类型和画法的水彩画。
这些学习交流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此近年还增设不少网络课程、公益课程,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水彩画这门艺术有更多的人从事、参与和喜欢。
柳 毅
国际水彩画大师协会秘书长,中国美协会员,九棵树(上海)未来艺术中心艺术家委员会委员,中视文旅水彩画研究院院长,曾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柳毅 水彩芭蕾舞者肖像
一提到“水彩芭蕾”,熟悉画坛的人马上就会联想到知名水彩画家柳毅。他的芭蕾舞者系列主题,用水彩捕捉女孩随意轻松时刻的情绪和气氛,作品空濛秀逸、清新洒脱,画面虚实结合、韵味悠长。
本次“名家示范”我们邀请画家柳毅为我们示范一幅水彩芭蕾舞者肖像的创作全过程。为此,我们得到上海市舞蹈学校的大力支持,在示范视频正式拍摄前,校长吴洁专程陪同柳毅观摩教学课,物色模特儿,参观校史馆,为本次“名家示范”活动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双人展”引入门
柳毅早在1970年代就开始接触水彩,那时只是自学。1982年,他无意间路过一个上海美协举办的展览,或许是命运的安排,其实这条路他经常走,这里也办过不少展览,却未曾令他驻足,偏偏这个水彩画展,仿佛冥冥之中有种神奇的魅力,让他莫名走进了一扇影响他一生的艺术之门。这是张英洪和陈培荣的双人水彩展,进去转了一圈后,柳毅如获至宝,心中默念:我终于找到一个属于我的画种了!
经过了解,柳毅喜出望外地发现——这两位老师竟然都在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任教!柳毅心想,要是能考入这所学校,自己钟爱的两位老师岂不可以“一网打尽”?1983年,矢志不渝的柳毅终于如愿以偿,很顺利地考进了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灵性水彩,偏爱江南
现在回忆起来,当初之所以对水彩情有独钟,柳毅觉得可能因为它是很多绘画种类中“极具灵性”的一个,它用水和色来营造画面,水色之间还有各种时间的关系和组合,那是非常奇妙的,会产生很多偶然的色彩,有一种诗情画意、浪漫情调。这些东西对柳毅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并且他认为用水彩画来呈现“城市人对城市的审美”,是非常契合而有效的。
“作为长期在江南一带生活的人,我们对水乡的情感是不一样的。”柳毅说。而他想要画出与其他人都不同的水乡。有人画结构,有人画空间,有人画得扎实,有人画得空灵。而柳毅的方法是“选择性下笔”,他希望画出江南水乡的“南方情调”,非常含蓄,有时朦胧。就好像一个晨雾弥漫的水乡清晨,河边有人洗菜,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水声、洗漱声,加上鸭叫声,或许还有隔雾对话声……那种画面,既梦幻,又非常有情调。


艺术之路,大凡如此,从刚开始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简单,到“见山非山,见水非水”的复杂,再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升华,总是一个返璞归真的路径。就像画江南水乡,有了一定基础后,从复杂再走到简单,那和第一次的简单是不一样的,其中一定有提炼和升华。
柳毅在创作江南水乡题材作品时,收集了数量可观的一手资料。他几乎跑遍了江南地区的每一个水乡,而且是极富耐心地慢慢推进……渐渐地,在他眼中,随时随地都能构建起江南水乡特有的一种景色。不仅如此,他还要选择:哪些素材通过哪种氛围、哪种调子、哪种画面组合,可以形成一种比较浪漫、温和、空灵的氛围。
这件事情,柳毅做了很多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慢工”终于熬出了“细活”。1989年,他画了一组江南水乡的作品,第一次参加当年的上海水彩画展。后来柳毅又拿其中一张去参加全国展览,也得了奖。这让他决心要更扎实地重新深入江南水乡,重新搜集资料,再画一批作品出来。
离不开水彩,绕不开芭蕾


示范现场
学校毕业后,柳毅留校当老师,教的自然是水彩画。水彩画教学,就会牵涉到各种题材,比如:静物、风景、人物,以及写生和创作。于是,在水彩人物画的教学过程中,柳毅有了一种新的体会,他感觉人物是更吸引他的创作方向。大家都说人物比较难画。“因为难画,所以喜欢。”柳毅性格中倔强好强的一面让他毅然决然迎难而上。另外,画人物时有一个特点与风景写生是很不一样的,风景写生基本属于固定不动的,你只要慢慢地观察,看到一种调子,看出一种安排,比如明度的、色彩的、结构的安排,学会了这个套路,操作起来就会比较得心应手。
但柳毅认为,画人物很不一样,你会有种感觉,好像你在画人物,你在看他,你会觉得你和人物之间好像是有交流的,甚至你对人物是会投入情感的。

还有当你在观察人物的时候,你会看到人物形象的色彩与照片是不同的,照片由于曝光等原因,色彩比较简单,但是当你看到一个真实的人的时候,他皮肤的颜色由于环境的不同,会产生很多的色彩组合,而且每个地方都会不同。这些是摄影作品无法表现的。而画家尤其是写生型的画家,都能把这些复杂的色彩和光影表现出来。
当然,写生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柳毅说他已经积累了一二十年,才能够摸索到画好肖像画的方法。
说到画芭蕾舞题材,柳毅感叹“真的是很有缘分”。在小学三年级时,芭蕾舞校到柳毅所在学校来物色苗子,选了两个男生,其中一个就是柳毅。但是,由于当时他已经痴迷上画画,与芭蕾舞演员这个光鲜亮丽的职业就此擦肩而过。
没想到后来他喜欢上画人物、画肖像。大家又说芭蕾舞太难画了,喜欢“迎难而上”的柳毅心想,谁说芭蕾舞太难画了,我来画画看。于是,1995年,柳毅来到上海市舞蹈学校,去看学生们上课。在柳毅眼里,芭蕾呈现了一种优雅,这种优雅适合水彩画来表现。芭蕾舞既高雅,又精致,且很讲技术,这是芭蕾舞给人的一种感受。而柳毅感到画水彩画也需要高超的技术、严谨的态度、优雅的效果。

柳毅真正开始画芭蕾题材是2000年,他默默地陪伴、观察这些孩子的成长,静静地等待他们毕业、花开。等到他们都成熟了,模样都出来了,柳毅开始了他的采访和创作。所以在上海市舞蹈学校,柳毅对很多小演员都如数家珍。
不仅要深入了解芭蕾舞演员这个创作对象,柳毅还要全面掌握关于芭蕾舞的各种知识和信息。但凡有讲座有排练,他都一场不落。当年错失进舞校学习的机会,此时的柳毅决心像海绵吸水般地补回来。

从2001年至今,柳毅在“水彩芭蕾”领域坚持耕耘20余载,成果颇丰。这一路走来,离不开上海市舞蹈学校的帮助和支持,一方面学校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芭蕾舞演员,给柳毅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艺术灵感和研究对象,他感到很幸运;另一方面,当柳毅的水彩芭蕾受到业界赞誉,在国际画坛释放影响力的时候,中国芭蕾也会因此而焕发更绚烂的光彩。


深耕芭蕾题材的同时,柳毅也找到了另一个“非常出效果”的人物题材,那就是“少数民族人物”。在柳毅看来,“芭蕾”和“少数民族”这两个人物题材,正好是帮助他从两个方向“摄取营养”,或者说建立了两套审美系统。


因为芭蕾舞人物多是柔和、微妙的,而少数民族人物则可以画得比较张扬。水彩画就是这样,有时需要非常张扬,有时需要极其精致,要“因材制宜”,根据题材来调整审美诉求。两个题材对柳毅而言“皆有营养”,且都有尚好的表现空间。
洋为中用,意犹未尽
上海是中国水彩画发源地,这与上海是座港口城市息息相关,它不仅是个超级物资集散地,也是世界艺术文化的交汇地,对于水彩画来说,一定会经历一个“洋为中用”的过程。
“水彩画讲究色彩,讲究空间关系,讲究色调,讲究透视的合理性……这些跟我们中国画是不一样的,但这些都是水彩画的基本语汇,我们必须首先尊重,然后‘拿来’。一些概念性、规律性的东西,我们不能改变,不能把水彩画变成完全像中国画一样,因为不同画种之间毕竟存在一些固有的界限。当然所谓‘拿来’,并不是‘照搬‘。”柳毅说,“水彩画虽然诞生于西方,但是可能由于我们对造型、水色的把控更加敏锐,我们可能会画出一些更有情调的水彩画。不像西方人画得那么结实,我们更希望表现那种好像有一些意犹未尽的,但大家都明白,画家并不画出来的地方。”
围绕水彩的三种身份
柳毅为人熟知的身份是水彩画家,同时他又拥有另一个身份:教师。
这两种身份,柳毅都很享受。因为这个社会既需要源源不断的美术作品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美术家们的责任;同时,为了保证美术事业的传承发展、蒸蒸日上,学校又必须肩负起培养下一代艺术人才的重任,保证水彩画领域“代有才人出”,这是画坛前辈和专业教师的责任。
其实除了创作和教学,柳毅还将一定的精力放在社会活动上,例如一些展览比赛的策展工作,举办一些水彩画的学习班、高研班,或者是利用一些国际水彩画展为国内画家搭建一个学习交流水彩画的平台,包括会聘请一些国外优秀水彩画家担任学习班的导师,让更多的中国学员可以学到各种类型和画法的水彩画。
这些学习交流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此近年还增设不少网络课程、公益课程,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水彩画这门艺术有更多的人从事、参与和喜欢。

国际水彩画大师协会秘书长,中国美协会员,九棵树(上海)未来艺术中心艺术家委员会委员,中视文旅水彩画研究院院长,曾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杨一宁

- 2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