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
  • 评论
  • 收藏
政协委员建新功|黄浦区政协委员孙文倩:从凤凰卫视记者到艺术馆馆长
政协联线记者 刘子烨  
来源:政协联线 | 2023-12-07 18:44 字号
对孙文倩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她的手机响了6次。接电话前,她会轻声打个招呼,拿起手机快步离去,然后几分钟内返回。“这样全天候在线,早就习惯了”,她笑了笑说。
二十多年前,孙文倩是凤凰卫视最辉煌年代的核心成员。如今,她是黄浦区政协委员、上海当代艺术馆执行馆长。媒体训练影响一生
为社会进步发声、做一个站在社会最前线的守门人——这是孙文倩18岁时立下的志向。1997年,她进入凤凰卫视新闻部,和吴小莉等当家花旦搭档,做出了一档档蜚声海内外的节目。
作为凤凰卫视记者,她参与了香港回归现场最前线报道,在漆黑的昂船洲海面上,她和摄制组在风雨中,完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进驻香港的报道任务。她和全世界的海内外媒体人一起,见证了五星红旗升到空中飞舞的景象。她参与制作的新节目如“时事辩论会”“台北直播室”,让不少文化名人走近大众、为大众所熟知。
“当时外出采访,在回来的车上就要把稿子赶出来。”孙文倩回忆说,快节奏、高强度的媒体工作经历,锻炼了她的眼力、脚力、毅力,使她能在短时间迅速适应新的工作内容。当年作为“ 媒体人”所经受的职业训练,影响了她整个人生。
2002年,彼时的孙文倩,已是凤凰卫视的核心成员。从参与凤凰卫视新闻台的创立,到担任主编,她的事业蒸蒸日上。
那年,孙文倩和龚明光先生到上海创业,龚先生对人民公园里的玻璃房一见钟情,这里有他和奶奶共度儿时美好时光的回忆。起初他们的计划,是在此开设一家翡翠珠宝工作室。
没过多久,在一次聚餐上,当时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副馆长杜柏贞提到,世界各大城市都有当代艺术馆,在内地却没有,上海有没有可能创办一家非盈利的当代艺术馆?这番提议,点燃了孙文倩和龚明光先生的艺术梦想,也为她的人生打开了另一扇窗。
“我小时候在香港念书时,就很着迷各种艺术展,会翘课去看艺术馆。”孙文倩半开玩笑说。对艺术馆,她一直有很深的情结。如今有机会自己创办一家艺术馆,不但能圆儿时的梦想,还能为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建设和软实力作出贡献,这对她来说太有吸引力了。
“人生道路走到一定阶段,就会有想改变的念头。当时,我在媒体已经工作十年了。我想换个平台,去实现人生价值。”孙文倩道出了自己转换“跑道”的初衷。建个“人民的艺术馆”
在黄浦区人民公园的一角,有座总面积2000平方米、半透明的建筑。在阳光映射下,建筑外部水晶形的玻璃墙显得通透而明亮,令人心醉神迷。这座由温室改造而成的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 Shanghai),转眼间已经18“岁”了。
二十一年前,孙文倩开始筹建上海当代艺术馆。从新闻圈踏入艺术圈,要爬过一道巨大的坎。她迎难而上,媒体人的工作经历,使她勇于接受新的挑战。建馆初期,她马不停蹄地向欧美各大重量级美术馆取经,接受古根汉姆艺术馆团队的特别培训,一边学习交流,一边参与艺术场馆建设与实战运营。她发挥“新闻人”特长,快速收集和整合各类信息。她带领艺术馆团队,与国际顶尖博物馆团队合作,和美国古根汉姆艺术馆举办“美国艺术三百年:适应与革新”展览;依托中法文化年活动,举办皮尔与吉尔摄影绘画大展;依托中意文化年活动,举办“意大利设计之艺术”展览,通过向优秀同行学习,不断累积“经验值”,让自己快速成长。
2005年,上海当代艺术馆正式开馆。多年来,艺术馆的成长从来不是一帆风顺,作为一家民营机构,艺术馆至今仍然面临收支平衡的问题。但孙文倩始终没有后悔最初的选择。她想做的,不是只争朝夕的艺术馆,而是可以传承百年的馆、所有人都热爱的馆。她的理想和情怀,在经历了无数坎坷后,始终没有褪色。
所幸的是,这座具有海纳百川胸怀的城市,给予了当代艺术足够的成长空间。艺术馆策划的“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主题展,仅3个月,观展人群就达33万,创下当时国内当代艺术史上的观展奇迹。此外,艺术馆还“跨界”引入西班牙建筑大师艺术展,第一次让高迪建筑进入国人视野,以及当时方兴未艾的印度当代艺术展览。
采访孙文倩的当天,上海当代艺术馆正在举办“我,无可定义”女性艺术家群展,通过作品展出,向墨西哥传奇女艺术家弗里达·卡洛表达敬意。“正如弗里达·卡洛本人所说,我相信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翅膀,可以展翅高飞。通过这次展览,我们希望观众在徜徉艺术海洋之余,找寻到不被定义的自己。”在孙文倩看来,上海大气、开明、包容、多元的特质,决定了这座城市可以承载众多的优质艺术项目,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发挥牵线搭桥的作用。把各种国、内外优质展览“请”到上海。
孙文倩的愿望,是把上海核心区域的人民公园打造成“人民的艺术馆”、“没有墙的艺术馆”。在她看来,艺术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要落地生根,让更多人能欣赏到。在她的带领下,艺术馆开展了一系列艺术进社区、进高校的活动。自诩为“最努力进大学的馆长”的孙文倩,每个月要去两所大学演讲。“我希望通过自己和艺术家的分享,帮助更多年青人感知艺术的魅力、得到艺术的滋养。”她说。
用声音“发光发热”
2021年,孙文倩当选为黄浦区政协委员。加入政协大家庭后,让她有更多机会和途径,去践行她18岁时立下的人生抱负:为社会进步发声、为社会进步出力。
“这段时间,在延安路高架上,你看见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的slogan(标语)“全球艺场 艺术上海”吗?之前,我们提交过相关的方案和建议,最后被主管部门采用啦!”孙文倩点开手机屏幕,一边展示相关图片,一边讲解,言语中流露出的,是“政协委员依托政协平台有所作为”的自豪感。除此之外,她还通过参加政协调研活动,为黄浦区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献计献策,建议黄浦通过打造艺术产业集聚带等措施,驶向极具潜力的艺术蓝海。她通过政协牵线搭桥,携手引导艺术家深入社区,用艺术创作的方式,参与街区更新改造。
能通过各种渠道“发光发热”,对于政协组织,孙文倩很感恩。“当选委员后,我发现自己有很多被需要的地方,我可以更多地释放能量、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在孙文倩看来,以往她想为社会做点事情,很多都靠个人单干,成为政协委员后,她可以借助集体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做更多有影响力、有意义的事。可以坚持18岁时的梦想,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持续地为百姓服务,她很感恩。
当年“新闻人”的经历,也为孙文倩履行委员职责打好了基础。当年在凤凰卫视任职,她练就的提炼报道重点的技能,使她在参政议政时,常会有意识地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她养成的随身电话从不关机、对社会事件始终高度敏感的“24小时online”工作习惯,也延续至今,使她作为政协委员,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始终“在线”。
责任编辑:张雷
转载请注明来源
  • 41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