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评论
  • 收藏
开课啦~艺术名家带你“寻找”语言艺术之美
上海文联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3-09-24 09:55 字号

“寻找语言艺术之美”
昨晚,在上海戏剧学院的端钧剧场,一场以“寻找”为题的国家一流线上线下混合式本科课程、上海高校示范性本科课堂《语言技巧训练》公开课在夜色与细雨中开讲了。
在上戏,朗诵教学,是表演系台词课很重要的一环,是人物内心独白的表现方式。在社会上,朗诵是群众最普及的文化表达方式之一。如何在新时代进一步提升朗诵艺术的教学及社会朗诵活动的艺术品格?上海戏剧学院教务处、教育教学中心、“品读工作室”做出尝试,由学科带头人、品读专家王苏教授邀请四位艺术名家同台奉献名篇,并各抒己见,开创了一种语言艺术教学的崭新模式。
应邀参加讲课的四位名家是,电影艺术家赵静、影视艺术家刘家祯、电影配音艺术家狄菲菲、播音艺术家方舟。他们既是表演者,也是讲课老师,将一堂《语言技巧训练》公开课上得高潮迭起,“声”入人心。
王苏从三十七年教学与创作演出的丰富实践中,提炼出朗诵艺术的“八字神器”: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即根据文字提供的形象,运用音量的大小,声调高低、语速快慢、力度强弱、重音停顿、语势类比等绘出情景,呈现色彩,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表现各个作品的规定内容及深远意境。现场,她坐在椅子上朗诵史铁生的散文《秋天的怀念》,再现了双腿残废的作者形象。在表现作者愧对母亲的痛苦心情时,王苏大声嘶吼,并握紧双拳狠狠捶打自己的双腿,又瞬间化身母亲扑上去死命阻拦。这种戏剧化的表现,顿时把观众带到了作品的规定情景,无不感同身受。
 
刘家祯认为,站在舞台上朗诵就是一种表演,需要戏剧表演的各种元素:当众孤独、内心视象、情绪记忆、语言表达、肢体动作等。他在现场朗诵郭小川的《向困难进军》及屈原的《涉江》的时候,巧妙地运用了舞台艺术的元素,分别呈现了古今不同人物的时代氛围与人物气质。
 
长期从事电影配音的狄菲菲,最近几年潜心研究声音艺术。她在现场朗诵了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片段,一秒“变声”老妇。在她看来,朗诵海外的经典作品,不要简单地模仿外国人的“洋腔洋调”,必须去寻找一种作品规定的域外风情与特定意境。不要见山就是山,见水就是水。要山水了然于胸,用艺术语言描绘出空灵的山水意境,给观众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
对于有人认为朗诵只要会说普通话就可以入门这个简单说法,狄菲菲说,有些“门槛”在门外,有些“门槛”在门内,更有些“门槛”在峰巅。
 
在电台播音工作岗位上工作三十多年的方舟认为,在舞台上的朗诵,完全不同于在电台话筒前的朗诵。为此,她请了一位琵琶演奏家,与她一起完成白居易的《琵琶行》。这首长篇叙事诗,通篇是七言句式。这样严格的格律很容易造成单调的平铺直叙。方舟在介绍朗诵古诗词心得的时候,用了上戏刘宁教授的表演理论——“破、补、立”。根据作品内容需要,要敢于“破格”,然后又必须“弥补”归“格”,进而通过“破”与“补”,使人物形象“立”起来。
 
赵静的朗诵充满电影特写的镜头感,表情极其丰富。她的两个作品《我是什么》与《杨开慧书信》,绽放了诙谐与深情两种完全不同的动人情趣。赵静说,不管是什么题材、什么情趣,都要用心读解、用心体验、用心说话。朗诵艺术是一种心灵的释放与沟通。
 
五位名家在这堂公开课上的交流中,也有某些不同见解,引发了许多思考。当掌声一次次在夜雨中的校园响起时,这一切便都有了意义。
一 END 一
文编 | 刘莉娜
美编 | Yep
责任编辑:杨一宁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