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 评论
  • 收藏
八一三淞沪抗战前后,党组织在敌我友斗争复杂的上海重建
党史镜报  
2023-08-13 08:50 字号
全民族抗战前夕,为适应即将到来的国共合作抗日的新形势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任务,中共中央在白区党代表工作会议结束后,陆续抽调和委派一批有城市工作经验的高级干部,到国统区各重要省市恢复重建党的领导机构,加强城市工作的领导。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在上海从事革命工作的刘晓,被确定为负责上海和江苏、浙江地区中共党组织恢复重建工作的领导人。
“暂由刘、你和另找一人,组成三人团”刘晓

刘晓

1937年4月,刘晓奉命到延安,5月出席白区党代表工作会议,使其对党的白区工作基本方针和斗争策略的转变有了较深的认识。会议结束后,他接到了调上海工作的命令,临行前中央领导人分别找他作了重要谈话。张闻天向他介绍了冯雪峰在沪的工作情况,明确指示上海党组织重建的原则。刘少奇向他介绍了中共中央北方局地下工作的经验教训。今日的延安枣园革命旧址

今日的延安枣园革命旧址

毛泽东在枣园为刘晓饯行,并就白区工作的策略方针作了具体的指示。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是长期的,地下工作也要作长期打算,不在一时一事和敌人计较长短,地下工作要善于积蓄力量,要学会做群众工作,要与群众运动密切结合。群众运动要有真正的群众参加,不能只有左派参加。党的秘密工作不是关在房子里,关在机关里,而是要隐蔽在群众里面。强调具体工作怎么做,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决定。
6月16日,刘晓到西安。正在西安主持中央红军西安办事处工作的周恩来与他详谈,强调上海对全国革命的重要意义,指出上海敌我友三方的斗争错综复杂,重建党组织应选择真正可靠的党员,要经过审查才认定是党员。中共中央向上海的党组织负责人冯雪峰发出电报,通知他做好具体安排。1938年,刘晓、张毅和刚出生的长女合影

1938年,刘晓、张毅和刚出生的长女合影

6月下旬,刘晓抵达上海,在红军驻上海办事处主任李克农的接迎下,住进了福州路老振华旅馆。第二天,冯雪峰就来旅馆与刘晓见面。第三天,冯雪峰陪刘晓到上海临委书记王尧山家接上关系。刘晓随即搬到威海卫路静安别墅一家肉铺楼上,以“刘巽斋”的化名安了家。安顿就绪,刘晓接受岳父的建议,在上海的大报上刊登《刘巽斋与张毅结婚启事》。第二年9月,他化名林庚汉,在进步人士沈体兰当校长的麦伦中学任高中教师。刘晓到沪后的第一件事是建立上海党组织的领导机构。党中央在6月11日指示冯雪峰:“刘到后,暂由刘、你和另找一人,组成三人团,作为领导机关。” 冯雪峰与王尧山

冯雪峰与王尧山

此后,刘晓、冯雪峰和王尧山组成中共上海三人团,刘晓全面主持上海秘密党的工作,王尧山协助工作,冯雪峰的工作重点转到中共上海办事处,协助潘汉年开展统一战线和文化界的工作,与刘晓保持经常联系。
“上海党应放手发动群众”
上海的党组织经历国民党的几次大破坏,保存下来的若干党组织和党员在失去上级领导的艰难条件下,本着对共产主义的信仰,独立地、英勇地开展工作,进行斗争。鉴于这一特殊的历史条件,党中央决定要重建上海党组织,采取严格而又谨慎的“逐个审查,逐个确认其党籍”的重建方针,把上海党组织建立在政治上可靠,能在上海长期隐蔽的党员基础上。
三人团建立后,刘晓了解了临委在各界救国会、职业界、学生界、海关、国难教育社、纱厂、绸厂已开辟的工作。以及陆续建立联系的约160名党员的情况之后,立即着手重建组织。刘晓从临委的3位领导人开始,对临委联系的党员分批进行认真细致的审查工作。第一批通过审查确认党籍的党员有30人左右。周恩来

周恩来

卢沟桥事变爆发的当天,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赴庐山同蒋介石谈判时途经上海,曾与代表团成员博古、林伯渠等在贵州路中国饭店会见中共上海办事处主任潘汉年和中共上海三人团领导人刘晓。周恩来指出:日本侵华不可避免,国共合作抗日势在必行。围绕全民族抗战这个总任务,上海党应放手发动群众,大力开展上层统战工作,扩大党的影响。周恩来与上海三人团会见的中国饭店

周恩来与上海三人团会见的中国饭店

关于上海党组织的整理重建工作,刘晓汇报了第一批党员审查的情况,周恩来原则同意恢复这些党员的组织关系,并指示党组织可以发展一些,但不能操之过急,要从长远打算,要注意保存和积蓄力量,注意公开工作和秘密工作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关门主义,也要反对冒险主义。周恩来还明确指示中共上海办事处和上海秘密党组织在组织上是两个独立的系统,前者负责公开的上层统战工作和宣传工作,扩大党的政治影响;后者负责党的重建、发展工作和群众工作。上海党组织可以利用办事处,但不能依靠办事处,不能经常地、公开地联系。双方领导人商量工作,一定要经过很好准备才能见面。中央领导人的重要谈话,为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上海党组织的工作重点、分工和制订工作策略方针指明了方向。抗日救亡团体在上海街头宣传抗日

抗日救亡团体在上海街头宣传抗日

正当上海党组织抓紧恢复重建时,全国形势风云突变,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七七、八一三抗战相继爆发。日本的野蛮侵略,激起了上海民众的强烈愤慨,工人、职员、学生、教员、民族工商业者等各界民众自发行动起来,群众抗日救亡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8月中旬,据《申报》不完全统计,上海成立的救亡团体有170余个。上海掀起抗日救亡、支援前线的热潮。但是,由于中共上海党组织重建不久,力量薄弱,国民党仍旧限制群众运动,因此抗战初期的上海救亡运动存在着分散、零乱、自发的状况。根据全民族抗战的总任务,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党的“一切地方工作,以争取抗战的胜利为基本原则”的总方针,中共上海三人团结合上海抗日救亡群众运动的实际情况,立即转变工作重点,“从单纯整理党组织转到领导群众运动”。中共上海三人团由此确定把秘密党组织的重建工作与领导群众运动结合起来的工作方针,从而把发展党的主观力量与群众运动结合起来。沙文汉、陈修良夫妇和女儿合影

沙文汉、陈修良夫妇和女儿合影

为加强对群众运动的领导,7月中旬,刘晓决定在中共上海三人团下建立群众团体工作委员会(简称群委)和工人工作委员会(简称工委)。群委书记先是沙文汉,后因其患病改由王尧山兼任,委员有沙文汉、彭柏山、王洞若、王翰、陈修良,分别领导职业界、教育界、妇女界、学生界、街道里弄的党群工作。工委书记为林枫,委员有吴仲超、马纯古,重点负责工厂产业系统救亡团体的党群工作。在群委、工委直接领导下,以已确认党籍的党员为核心,按系统建立支部干事会,在救亡团体中建立党团。支部干事会负责基层党组织工作,党团在同级党组织领导下负责救亡团体工作,尤其是开展上层统战工作,从组织上保证党的秘密工作与公开的群众工作既严格分开又密切结合。工委、群委要求各系统正在接受党组织审查和寻找党组织关系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迅速行动起来,深入到周围的群众中去,在组织和领导群众抗日救亡斗争的实际工作中,接受党组织审查。刘晓确定了“党员能在哪里发展即在哪里发展,能做多少即做多少的办法,最大限度地团结大多数群众到党的周围来”的工作目标。潘汉年

潘汉年

在领导群众运动的组织形式和工作策略上,刘晓和潘汉年根据七七事变前夕周恩来的指示,以及中央书记处7月15日要求“共产党员应实际上成为各地救亡运动与救亡组织之发起人,宣传者组织者”的指示精神,确定了四项工作重点和策略原则。一是抓住中层、联系下层、推动上层;二是群众组织形式不束缚在救国会形式下,在救国会下组织各界救亡协会(先组织文化界救亡协会),使各个救亡协会成为广泛群众组织,创造我们的力量,并吸收中间分子参加各个救亡协会;三是抓紧文化界为工作中心,以文化界与各方联系,作为开展各方面工作之枢纽,利用刊物扩大影响,组织群众,进行上层统战工作;四是创造自己力量以与国民党合作,取得合法地位,改变其对共产党之压迫,同时也利用这些条件来发展党组织。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成立时《申报》的报道

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成立时《申报》的报道

由中共上海办事处组织领导,群委配合,以国共合作形式建立的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在7月底成立。该协会以其明确的指导思想、出色的工作,在较短时间内发挥了对广大抗日救亡团体的指导作用。
“扩大与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发展党员一倍”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中共上海三人团迅即向党员提出:“上海党的基本任务是在保卫上海的共同目标上切实与当局及各党派合作,把上海广大市民,特别是基本群众迅速组织与动员起来,争取抗战胜利,从这一斗争中来加强党的主观力量与扩大党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与组织领导。”并根据抗战爆发后大批难民涌入租界的情况,指示群委、工委:“加强难民工作,目的主要待上海沦陷后,回工厂可开辟工作。”各系统党员积极行动起来,运用已经公开与合法的关系去开展工作,组织群众,动员周围的积极分子到无组织的群众中去,把基层群众尽可能地组织起来。经过近两个月的艰苦努力,“8月底上海群众抗日团体逐渐由零乱走向统一,党的群众工作初步打开了局面”。南京路外滩被炸惨状

南京路外滩被炸惨状

上海抗战最激烈的9月,中共上海三人团确定了两项工作重点。一是巩固现有群众基础,以这一基础为中心发展群众组织;二是发展党组织,建立群众团体中强有力的组织机构,为迅速克服党的落后现象作斗争,部署具体任务和目标。中共上海三人团强调:“不去艰苦的组织群众,把工作中心只是放在少数积极分子身上,或者把整天的时间只是消磨于在马路上高喊或在亭子间中咒骂,均不是布尔什维克的精神。”并号召全体党员“把一切力量放在组织广泛群众工作上和扩大党的组织上”,完成“扩大与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发展党员一倍”的中心任务。职业界救亡协会领导的国民歌咏救亡协会宣传队出发前的合影

职业界救亡协会领导的国民歌咏救亡协会宣传队出发前的合影

各系统的党员、积极分子积极行动起来,在艰苦的环境中,担负起推动广大群众组织起来的工作。许多尚待审查、一时未能恢复党籍的同志也积极地发挥作用,群众工作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继文化界救亡协会成立后,妇女界、教育界、职业界救亡协会、纱厂工人救亡协会先后成立,学生界救亡协会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建中,党组织在18个规模较大的难民收容所中开辟了工作阵地,各级组织也在领导群众抗日救亡运动中得到健全发展。1937年9月24日,刘晓在向中共中央所作的《上海党报告》中称:“一般救亡团体支部同志有130余人。”中国剧作者协会在卢沟桥事变一月纪念日上演大型话剧《保卫卢沟桥》,轰动上海

中国剧作者协会在卢沟桥事变一月纪念日上演大型话剧《保卫卢沟桥》,轰动上海

在群委领导下,职业界、学生界分别建立中共临时工作委员会,教育界和妇女界各设支部干事会,各个救亡协会都建立了秘密党团,实现党在组织上对群众团体的领导。上海妇女在照顾受伤将士

上海妇女在照顾受伤将士

工人工作方面,在工委领导下,设立了中共上海纱厂工作委员会、绸厂工作委员会。纱委在英、美纱厂建立了2个支部,还建立了党团负责纱厂救亡协会的工作。绸委在沪东、沪西、沪北、沪南绸业工会分会中设立了2个党团小组、4个支部。工委还在码头、铁业、邮政、印刷、烟厂等产业工人的救亡团体、战时服务团中建立了支部。此外,还建立了直属中共上海三人团领导的巡警和海关2个特别支部。为了加强基层支部战斗力,提高党员素质和独立工作能力,群委和工委举办支部书记训练班、党员训练班,讲解党的白区工作路线方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党的基本知识等,使全体党员对党的路线的认识有了普遍提高。 张爱萍和刘长胜

张爱萍和刘长胜

在上海党组织恢复重建工作初见成效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应刘晓的要求,陆续选派干部到上海加强领导。8月底,张爱萍率余立金、吴克华、彭林、曾广泰4名军事干部到上海,负责开辟外县农村抗日武装游击战争。9月底,党中央又派长期从事职工运动领导工作的刘长胜到上海,配合刘晓加强工人运动的领导。
“领导上海人民坚持长期艰苦的持久抗战1927 年中共江苏省委旧址旧景(位于虹口区山阴路 69 弄 90 号)

1927 年中共江苏省委旧址旧景(位于虹口区山阴路 69 弄 90 号)

中共上海三人团是为重建共产党在上海省市一级组织做准备的过渡性领导机构。按照十年来的传统,领导上海工作的是中共江苏省委员会。此时,领导力量已经充实,基层党组织逐步健全,扩大了党员队伍,对党的路线的认识已趋一致,在抗日救亡的群众斗争实践中显示了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力,发挥了党组织对各群众团体的领导作用,重建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员会的条件已成熟。
1937年10月,中共上海三人团向党中央报告,提出正式成立中共江苏省委的建议,并附推荐省委成员的名单和简历,报请中央审定。当时,国民党军队在淞沪战场败退的迹象已经明显,三人团抓紧时间为沦陷后领导上海人民坚持长期艰苦的持久抗战做好组织准备。
在上海党组织恢复重建的工作中,潘汉年领导的中共上海办事处和八路军驻上海办事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共上海办事处和红军驻沪办事处根据党中央指示,在国共合作即将形成,中国工农红军即将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前提下,积极筹建八路军驻上海办事处(简称八办)。八路军驻沪办事处旧址旧景

八路军驻沪办事处旧址旧景

8月下旬,继西安、南京八办公开成立后,上海八办也正式公开成立,机关设在福煦路多福里(今延安中路504弄)21号。中共上海办事处和红军驻沪办工作随之结束,原红军驻沪办负责人李克农调南京八办主持工作,上海八办由潘汉年任主任,冯雪峰任副主任,刘少文为秘书长。刘少文

刘少文

八办的成立,打破了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城市秘密工作的局限性,成为共产党同广大人民群众公开联系,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公开阵地。八办领导人潘汉年、刘少文等与各阶层爱国进步人士、抗日救亡社团的领袖人物广泛接触,争取和团结他们与共产党合作抗日。潘汉年还以中共代表和八办主任的双重身份与宋庆龄、沈钧儒、邹韬奋、郭沫若等著名人士联系,与国民党市政当局洽谈、协调,以国共合作形式拓展上海抗日救亡工作的阵地,与上海秘密党组织密切配合,将救国会扩建为抗日救亡协会,扩大了党的群众工作基础。八路军驻沪办事处出版的《文献》

八路军驻沪办事处出版的《文献》

八办直接领导的文化界,利用合法和秘密形式出版各种刊物,全面宣传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八路军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果。当时,八办虽因上海抗战急速逆变而未及公开挂牌,但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进步学生、工人、难民青年、中间人士和寻找党领导的救亡团体,到八办来领取文化界救亡协会创办的《救亡日报》、邹韬奋主编的《抗战》三日刊,以及延安出版的《解放》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抗日报刊、传单等宣传品,到马路、里弄、学校、工厂、商店张贴、散发、宣讲,扩大了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宣传。八办的上层统战工作和抗日宣传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为上海党组织的重建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迁至萨坡赛路(今淡水路)的八路军驻沪办事处旧址今景

迁至萨坡赛路(今淡水路)的八路军驻沪办事处旧址今景

八办作为党在上海的公开机构,许多与党失去联系的同志,都通过这个渠道来寻找党组织。8月初,国共两次庐山谈判,在释放政治犯问题上达成协议,救国会“七君子”首先释放回沪,继而南京、苏州、上海、杭州等地国民党监狱陆续释放政治犯,大批被释放的党员干部到南京、上海八办寻找党的关系,要求参加抗日工作。为保证上海党组织的长期隐蔽作战,潘汉年和刘晓研究决定,由八办负责接待,审查和调配出狱同志的工作。经八办政审后,大部分同志由八办介绍去延安学习或赴重庆、武汉大后方参加公开的救亡工作,只选择少部分在上海有隐蔽条件的同志,转由上海三人团个别审查了解后接上关系,安排工作。1991 年,王尧山(左一)参加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旧址揭牌仪式

1991 年,王尧山(左一)参加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旧址揭牌仪式

1937年11月初,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江苏省委正式成立。省委领导成员是:书记刘晓、副书记刘长胜、组织部部长王尧山、宣传部部长沙文汉、军委书记张爱萍。中共江苏省委以上海市为中心,同时领导江苏、浙江两省京沪、沪杭铁路沿线的重要城市党的工作,还担负苏浙敌后农村抗日武装游击战争的开辟工作。
此后,省委按照不同产业、不同系统,设立了工、职、学、妇等各个党的工作委员会,全面领导上海的地下斗争。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22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