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
- 评论
- 收藏
聚焦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上海市政协社法委开展调研座谈
来源:政协联线 | 2023-06-15 12:44
字号

6月14日,围绕“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升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重点课题,上海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组织课题组、相关职能部门和部分政协委员召开专题调研座谈会。
根据市政协2023年年度协商和议政调研计划,由社法委牵头筹备“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升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并组织开展重点课题调研。希望通过深入调研,在系统总结上海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所取得的经验和成就基础上,结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态势,聚焦基层治理面临的深层问题,研判基层社会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改革方向和支持保障机制等,提出前瞻性、建设性、操作性兼具的精准建言。专题调研座谈会上,课题组介绍前期调研情况,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市政府办公厅、市大数据中心、市资源规划局、市委政法委等先后介绍相关情况,并开展交流。
2020年4月,上海16个区均被确定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首批试点地区。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截至2023年5月底,上海市市域社会治理试点验收工作已经按照计划顺利完成,全市16个区均通过市级验收。与会者认为,通过三年来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上海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取得三方面主要进展:通过健全党委领导体制、健全政府负责机制、健全民主协商机制、健全群团助推机制、健全社会协同机制、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健全高效联动和上下贯通的指挥体制,推进了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的健全完善;通过强化风险治理理念、完善风险治理机制和整合风险治理资源、丰富风险治理工具和措施,增强了防范化解矛盾风险能力;通过强化政治引领、强化法治先行、强化民主参与、强化科技赋能、强化德润人心,提升了社会治理统筹协调能力。
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是提升基层治理智能化水平有效途径,上海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这“两张网”为牵引,紧盯“高效办成一件事”“高效处置一件事”,围绕“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总体目标,坚持数字化重心下移,以区域资源统筹和多方主体联动,为基层治理增能、减负、强效。交流座谈中,与会者普遍认为,目前基层治理数字化还有一些亟待破解的瓶颈,从表面来看,主要存在信息系统较多、数据共享不畅、数治素养不足、数据安全存忧等短板和问题,但从底层逻辑分析、管理思维考量,基层各类信息系统是否“能用”、基层单位是否“想用”、一线工作人员是否“会用”、实际工作中是否“好用”,则是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应进一步强化整体布局,以平台建设为重点,畅通科技赋能链路;进一步强化线上线下协同,以基层实战为导向,创新应用场景;进一步强化“双向发力”,以数据自治为抓手,推动数据反哺基层。并高度关注基层一线工作者数字化实操能力、人才引育等问题。
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是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战略部署,也是上海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和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与会者认为,应扎实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机制,加强贯彻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制度保障,统筹实施“15分钟社区生活圈”各类设施和空间的规划建设。特别是要“问需于民、求计于民”,通过调研深挖社区发展诉求和居民关心的“急愁难盼”问题。
座谈交流中,市政协委员,上海金之福养老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兵以养老机构日常运营为例,希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这“两张网”切实为基层治理赋能,通过数字化牵引,使基层治理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而非“加压”基层机构忙于应对多头部门重复统计上传各种报表。市政协常委、学习文史委副主任,市社会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毛大立认为,当前基层队伍年轻化和专业化水平已显著提升,但相应的群众工作方法和专业化工作能力仍有待强化,应更着眼赋能“自治”,为基层队伍能力系统提升持续打造专业支持体系。市政协常委,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蒋浩建议,更注重社会资源公平分配,进一步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激发居民参与自治的内生动力,加强社会公益性自治组织培育。市政协委员、社法委副主任徐金贵认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充分赋权、赋能基层政府,建立更加广泛、深入、常态化的居民和社会力量合作协同参与机制。
根据市政协2023年年度协商和议政调研计划,由社法委牵头筹备“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升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并组织开展重点课题调研。希望通过深入调研,在系统总结上海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所取得的经验和成就基础上,结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态势,聚焦基层治理面临的深层问题,研判基层社会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改革方向和支持保障机制等,提出前瞻性、建设性、操作性兼具的精准建言。专题调研座谈会上,课题组介绍前期调研情况,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市政府办公厅、市大数据中心、市资源规划局、市委政法委等先后介绍相关情况,并开展交流。
2020年4月,上海16个区均被确定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首批试点地区。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截至2023年5月底,上海市市域社会治理试点验收工作已经按照计划顺利完成,全市16个区均通过市级验收。与会者认为,通过三年来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上海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取得三方面主要进展:通过健全党委领导体制、健全政府负责机制、健全民主协商机制、健全群团助推机制、健全社会协同机制、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健全高效联动和上下贯通的指挥体制,推进了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的健全完善;通过强化风险治理理念、完善风险治理机制和整合风险治理资源、丰富风险治理工具和措施,增强了防范化解矛盾风险能力;通过强化政治引领、强化法治先行、强化民主参与、强化科技赋能、强化德润人心,提升了社会治理统筹协调能力。
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是提升基层治理智能化水平有效途径,上海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这“两张网”为牵引,紧盯“高效办成一件事”“高效处置一件事”,围绕“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总体目标,坚持数字化重心下移,以区域资源统筹和多方主体联动,为基层治理增能、减负、强效。交流座谈中,与会者普遍认为,目前基层治理数字化还有一些亟待破解的瓶颈,从表面来看,主要存在信息系统较多、数据共享不畅、数治素养不足、数据安全存忧等短板和问题,但从底层逻辑分析、管理思维考量,基层各类信息系统是否“能用”、基层单位是否“想用”、一线工作人员是否“会用”、实际工作中是否“好用”,则是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应进一步强化整体布局,以平台建设为重点,畅通科技赋能链路;进一步强化线上线下协同,以基层实战为导向,创新应用场景;进一步强化“双向发力”,以数据自治为抓手,推动数据反哺基层。并高度关注基层一线工作者数字化实操能力、人才引育等问题。
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是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战略部署,也是上海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和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与会者认为,应扎实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机制,加强贯彻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制度保障,统筹实施“15分钟社区生活圈”各类设施和空间的规划建设。特别是要“问需于民、求计于民”,通过调研深挖社区发展诉求和居民关心的“急愁难盼”问题。
座谈交流中,市政协委员,上海金之福养老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兵以养老机构日常运营为例,希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这“两张网”切实为基层治理赋能,通过数字化牵引,使基层治理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而非“加压”基层机构忙于应对多头部门重复统计上传各种报表。市政协常委、学习文史委副主任,市社会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毛大立认为,当前基层队伍年轻化和专业化水平已显著提升,但相应的群众工作方法和专业化工作能力仍有待强化,应更着眼赋能“自治”,为基层队伍能力系统提升持续打造专业支持体系。市政协常委,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蒋浩建议,更注重社会资源公平分配,进一步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激发居民参与自治的内生动力,加强社会公益性自治组织培育。市政协委员、社法委副主任徐金贵认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充分赋权、赋能基层政府,建立更加广泛、深入、常态化的居民和社会力量合作协同参与机制。
责任编辑:张杏梅

- 39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