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什么是“上海城市民俗”?不同历史阶段各有怎样的特色?
上海文联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3-05-15 17:54 字号
上海城市民俗史研究是城市民俗研究范畴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其以上海城市民俗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上海城市民俗形成、发展、演变、创新的过程为研究重点,从城市研究与民俗研究相结合的角度,把握上海城市民俗的特点与规律,从而建构一个宏大的城市民俗史体系,在民俗学研究领域有着突破性的意义。2022年,由蔡丰明、程洁、毕旭玲合著的《上海城市民俗史》一书获得了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
近期,由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2023年上海民俗学研究沙龙第一次活动上,蔡丰明教授以“上海城市民俗史研究的理论意义”为题作了分享,从宏观和微观、历史和现实以及文献研究等方面介绍了上海城市民俗史研究的内容架构。线上线下的提问,在互动中提升了学术交流的广度。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沈文忠参加了沙龙。上海民协副主席黄景春主持活动,民俗学研究者、在读博士生以及民俗学爱好者以线上线下等不同形式参与了此次活动。
今天,我们撷取《上海城市民俗史》一书中的相关内容与诸位分享,希望对大家理解上海城市民俗有所帮助——
上海城市民俗的历史分期及阶段性特色
将上海城市民俗放到一个宏大的上海发展史框架中去进行分析考察,是上海城市民俗史的一个根本任务。综观上海城市民俗的发展过程,始终呈现了一种动态变化的特色,充满了节奏感与韵律感。在这部宏大的上海城市民俗历史长卷中,既有着农业文明、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又有着商业文明、工业文明的亮丽特色;既有着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深厚底蕴,又有着西方文化、异地文化的交相杂糅。正是通过这一幅幅精彩亮丽的历史画面,最终汇聚成了上海城市民俗史这部宏伟的历史长卷。上海城市民俗史的动态节律,主要是依靠上海城市自身发展的节律以及各种与上海城市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因素来拨动的,因此,我们在对上海城市民俗进行考察时,必须紧密结合上海城市发展的特点,以上海城市自身的发展脉络以及重大事件为坐标,来确立与划分上海城市民俗史的历史分期与具体阶段。
综观上海城市民俗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古代时期的上海城市发展及其民俗形态
早在唐宋时期,上海就已经迈出了城市化的步伐。公元751年(唐天宝十年),朝廷析昆山、嘉兴、海盐三县建华亭县,至此上海境内开始有了独立的行政区划。唐宋时期青龙镇、上海镇的相继崛起,进一步展露了上海向城镇化道路迈进的端倪。据史料记载,宋代时期的青龙镇,已是“海舶百货交集,梵宇亭台及其壮丽,龙舟嬉水冠松江南,论者比之杭州”。仅青龙镇内就有三十六坊、二十二桥,还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烟火万家。镇上还设有官廨、镇学、税务、监狱、粮仓、茶场、酒坊等,城镇的繁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元代时期,上海进入到了一个快速的城市化发展通道之中。其中上海县的建立、港口经济的发展,以及棉纺织业的兴盛,使上海的城市形象日益凸显。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春,上海县正式设立。县境东西广160里,南北袤90里。东至大海50里,西至华亭县界110里,南至华亭县界72里。北至苏州府嘉定县界18里。古籍记载当时上海的盛况时云:“虽濒海而广原腴壤,尽境皆然。极目万顷,莫有旷土。以十分计之,良田盖居其九,故元史称为濒海重地。前志谓无深山茂林之阻,虽素号泽国之乡而平畴沃野居多,况东依洋海,北枕吴淞,又天下之所闻之。言形胜者,莫强焉。是足以壮兹邑矣。”至明清时期,上海更是已成为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江海通津”。据清嘉庆年间上海县志记载,当时的上海县已是“闽、广、辽、沈之货,鳞萃羽集,远及西洋暹罗之舟,岁亦间至。地大物博,号称繁剧。诚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也”。上海的经济、社会形态也因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业、手工业、商贸业、航运业的发展,对上海城市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致使上海继苏州以后,成为江南地区一个举足轻重的重要城市。但是总的看来,从唐宋到明清时期,上海城市还处于一种封建社会体制下的初级城市形态,这主要表现在农耕经济仍然占有主导地位,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社会结构较为单一,人口异质化程度较低等等方面。
从唐代到清代中叶,是上海城市民俗的孕育阶段,其基本的民俗特性是属于一种“乡村—城镇型”的形态。在此时期中,上海的民俗并没有形成成熟的城市民俗形态,而只是处于一种城市民俗的雏形阶段,属于由市镇民俗向城市民俗发展演变的过渡状态。这一阶段上海的主要民俗风格是:农业文明特色鲜明,吴越文化影响深厚,市镇经济有所发展,市民社会逐渐形成,典型的民俗事象主要有稻作农耕民俗、捕鱼晒盐民俗、神灵信仰民俗、唱曲听戏民俗等等。
 
近代时期的上海城市发展及其民俗形态
近代时期是上海城市快速由古代乡村—市镇型社会向近代都市型社会转变的重要阶段。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不仅使中国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从此变得风雨飘摇,支离破碎,同时也使中国绵延数千年的农业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对上海而言,1843年的开埠更是成为一件极为重要的大事,它完全改变了上海传统城市发展的节律与方向,使上海城市快速由传统乡村—市镇型社会向近代都市型社会转变,工商业大都市的面貌逐渐得到清晰的呈现。开埠以后仅二三十年,租界地面已是“洋楼耸峙,高入云霄,八面窗棂,玻璃五色,铁栏铅瓦,玉扇铜环,其中街衢弄巷,纵横交错,久于此地者,亦易迷所向”。1911年以后,中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国,这一政治体制的改变对中国社会的命运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也对上海城市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中华民国建立后的二三十年时间内,上海迅速由一个埠际经济中心发展为国际性的繁华都市,获得了“东方巴黎”的美誉。然而,1932年的一·二八事件与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战争,又一次改变了上海城市的命运,将上海拖入了战争的泥潭,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大炮不但摧毁了上海大都市建设的梦想,而且也对上海的经济文化形成了很大打击,从而彻底改变了上海城市化的命运。这一局面,一直到国民党政府收复上海以后依然没有改变。
在上海城市崎岖不平的发展道路中,上海的民俗逐渐实现了由乡村—市镇型民俗形态向近代都市型民俗形态过渡转型的历程。随着上海工商业大都市地位的确立,上海民俗中的城市品格与城市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张扬与扩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具有城市品格的民俗形态。在这个阶段中,上海民俗中的工商业因素得到充分凸显,兼容并蓄、中西结合、崇尚海派、注重实用、追求享乐、风流时尚,成为这一时期上海民俗中最为鲜明的民俗特点与民俗风格,典型的民俗事象有文明结婚、洋派衣食、商品贸易、综艺游乐等。
现当代时期的上海城市发展及其民俗形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上海终于迎来了城市发展的春天。中央对于上海工业城市的定位,使上海的工业在建国以后的二十多年间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在纺织业、制造业、日用品业等领域中独占鳌头,创立了大量的名牌产品。之后,上海的经济文化一度消沉,失去了昔日的风采。然后到了1978年以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上海城市又一次进入了腾飞的时代,尤其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一股强劲推动力,使上海一跃成为全世界瞩目的新型国际大都市。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今天,是上海城市民俗的鼎盛阶段,这一时期上海城市民俗属于一种“现代都市型”的民俗形态类型。在这个阶段中,上海的民俗充分体现了现代工商业文明的特点以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背景,开拓进取,崇尚个性成为这一时期上海城市民俗中主要价值追求。典型的民俗事象有文明家风、健身体育、收藏旅游、网络游戏等。
摘自蔡丰明、程洁、毕旭玲《上海城市民俗史》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年版
上海民俗学研究沙龙创始于2015年,主要参加者为上海各高校、研究机构的民俗学和民间文学中青年学者。作为沪上民俗学人的交流园地,本沙龙邀请业界知名学者,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互动交流,探讨民俗学、民间文学理论问题,扩大中青年学者的学术视野,推动学术创新,不断催生新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文编 | 秦岭
美编 | Yep
责任编辑:杨一宁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