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评论
  • 收藏
上海著名翻译家朱威烈获“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上海文联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3-04-11 21:18 字号
4月3日,由中国外文局指导、中国翻译协会主办的2023中国翻译协会年会在北京召开,开幕会上举行了“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资深翻译家”“翻译中国外籍翻译家”表彰仪式。会上,中国翻译协会授予在翻译与对外文化传播、中外文化交流以及各民族文化交流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姜桂华、王凤祥、黄宝生、李顺然、李均报、阿尔根拜洪尔、方梦之、何道宽、庄绎传、张道一、朱威烈等11位翻译家“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并予以表彰。
“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由中国翻译协会于2006年设立,授予在翻译与对外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方面作出杰出贡献、成就卓著、影响广泛、德高望重的翻译家,是中国翻译协会设立的表彰翻译家个人的最高荣誉奖项。该奖项旨在鼓励我国广大翻译工作者向老一辈翻译家学习,继承和发扬他们的敬业精神,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为繁荣我国翻译事业作出贡献。至今已有38位翻译家获此荣誉称号。 2023中国翻译年会

2023中国翻译年会

 获奖感言
“年届耄耋,有幸获得中国翻译协会2023年“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真是不胜感奋!作为一名阿拉伯语工作者,能为新中国的外事外交服务,恪尽职守,推动中阿文化文明交流合作,是我初心使命题中应有之义;作为高校教师,教书育人,潜心治学,为建设中国特色一流学科和国家级智库建设服务,是我始终坚持践行的努力方向。今天能荣膺此殊荣,由衷感恩的是正进入现代化建设崭新时代的伟大祖国,感谢培养我学习阿语专业的北大母校及各位师长,感谢我执教58年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历届领导、同事和学生,也感谢包括上海翻译家协会在内的我担任过副会长、理事等社会兼职的各学术团体对我的长期支持和关爱。”
朱威烈
1941年10月生,浙江嘉善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系阿拉伯语专业,公派至埃及开罗大学进修。曾任上海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主任、中东研究所所长、《阿拉伯世界研究》中文期刊主编、《亚洲中东与伊斯兰研究》英文期刊社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综合研究学部委员、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理事、约旦皇家伊斯兰思想研究院院士、埃及开罗阿拉伯语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中阿合作论坛研究中心主任、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中东学会顾问、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顾问。曾获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劳模,获埃及高教与科研部表彰奖、埃及文化部表彰奖、海湾合作委员会奖、沙特阿卜杜拉国王世界翻译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0年获中国译协“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2023年获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主要译著:《阿拉伯马格里布史》《江防图》《苏丹》(“自然地理”部分)《埃及》(“埃及西奈的土地和居民”部分)《走向深渊——阿拉伯文学专辑》《折断的翅膀——纪伯伦作品选》《蒙面人》《近代希伯来文学简史》《卡尔纳克咖啡馆》《杜鹃钟》《贝克阁下》《鸦片》《回来吧,我的心》;译注《〈古兰经〉选(阿汉文对照附注释)》;合译《不育者》《又一年》《奇谈录》《初恋岁月》《中东艺术史·古代》《蒙面人》《中东艺术史:从希腊入侵至伊斯兰征服》《无身份世界的爱国主义——全球化的挑战》《十字路口》。审定《阿汉口译教程》《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阿文版)。主要著作:专著《站在远东看中东》《学思刍议》《中东研究管见》;主编《当代阿拉伯文学词典》,独立编写《简明汉阿词典》。
家国情怀写春秋
1960年秋,19岁的朱威烈被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录取,师从我国东方学大师季羡林、阿拉伯语教学宗师马坚等名师。自此,他与阿拉伯语与中东问题研究结下毕生之缘,成为享誉学林的阿拉伯语专业名宿与中东研究专家。“家国情怀”始终铭刻在他心中。朱威烈说:“那时阿语专业办学点少,人数也不多,属于小语种,但却是国家需要。我们学习阿语专业的目的是为中国外交外事事业服务,家国情怀理应是每个阿语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965年朱威烈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赴上海外国语学院任教,常被指派去接待各种阿拉伯国家代表团当口译。1969年起为上海电影译制厂为《南京长江大桥》《熊猫》《白毛女》等外宣片配音翻译。1976年4月上外首次获邀派人赴广交会,他被选去为阿拉伯多国客商洽谈当翻译。20世纪80年代,他是上海汪道涵市长接待埃及总统(2次)、约旦国王和摩洛哥首相访沪的地陪主译。2002年初,年届六旬的他作为学术顾问参加上海副市长率领的“上海申博外交游说团”出访海湾4国,抵卡塔尔后,还应中国大使要求,担任与卡外交国务大臣会谈翻译。他还审定出版过《阿汉口译教程》(1987年)一书。朱威烈(左三)参加杨福昌大使任团长的访埃代表团与埃方对话会谈

朱威烈(左三)参加杨福昌大使任团长的访埃代表团与埃方对话会谈

2006年1月,入选外交部赴巴勒斯坦6人观选团并与阿巴斯主席会面

2006年1月,入选外交部赴巴勒斯坦6人观选团并与阿巴斯主席会面

他的笔译时间跨度较大,涉及学科门类较多。1972年国家组织翻译外国历史和地理著作任务。上海承担翻译非洲国家历史,其中阿拉伯文版原著仅一种,名为《阿拉伯马格里布史》,这是本考据类史学专著,很难译,31万多字篇幅,这项艰巨的任务交到了朱威烈手里,他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完成。其间还为上海翻译非洲国家史全体专家作“试探阿拉伯人名、地名的译法”学术报告。他译地理著作两种,一是1978年出版的《苏丹》一书中“自然地理”部分;二是1983年出版的《埃及》,他译其中的“埃及西奈的土地和居民”。
他从20世纪70年代译史地著作,到80-90年代转向译文学作品和中东艺术史(2册),进入新世纪他译有两本社科类著作,即埃及教育部长直接委托的《无身份世界的爱国主义——全球化的挑战》(2001年)和《十字路口》(2005年)。此外,还为其博士生祁学义校对《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2008年),受华文出版社委托,为何毅亭主编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阿文版全书通校审定(2018年10月版)等。
此后,他专注于文学翻译,自译约有一二百万字篇幅,也组织国内同行和自己的同事、学生译,或为他们做校订,如《走向深渊——阿拉伯文学专辑》《折断的翅膀——纪伯伦作品选》《近代希伯来文学简史》(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年11月)等。
这些年来,朱威烈先后撰写并出版了四卷200余万字的著作,如《站在远东看中东》《学思刍议》和《中东研究管见》等。 阿语教学事业的拓荒牛和创新者
朱教授任教生涯近一甲子,始终忠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教书育人,潜心研究,甘于奉献。朱威烈率中阿友协代表团访问约旦并举办研讨会

朱威烈率中阿友协代表团访问约旦并举办研讨会

1978年,朱威烈公派赴埃及开罗大学进修,那是他第一次出国。回国时他没有带回电视机和冰箱等“四大件”,而是用节省下来的一点外汇买了60公斤重的阿文书籍带回。回国后,他历任上海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言文化研究室主任、阿语系副主任、主任、上外社科研究院院长、中东研究所所长等职。
“从报效祖国的高度回望一生,作为高校教师,我从事着有意义的工作,主要体现在推动学科发展、建设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参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工作这三个方面。”朱威烈用寥寥数语对自己的教师生涯作出这样的概括。
朱威烈一生钟情于所从事的阿语教学与中东研究。在朱威烈的主持下,上外阿语专业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和上海市重点学科。
40多年来,朱威烈始终坚持和践行阿语教学与研究的“小学科,大内涵”理念,通过科研推动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他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承担教育部重大课题,率先提出要建立中国特色的阿拉伯学、中东学学科。90年代,他编撰出版了《世界热点:中东》专著。经过朱威烈和同事们多年的努力,上外阿语教学改革持续开花结果,阿语专业学制从5年制缩短为4年制,并先后设立了阿语/英语、阿语/中东经贸两个专业方向。2000年,朱威烈牵头在上外组建了以阿语专业博士点为支撑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东研究所,迄今为止,中东所是教育部国际片基地中唯一以外语博士点为基础的重点基地。朱威烈与海合会六国大使合影

朱威烈与海合会六国大使合影

朱威烈多次率团出访,先后被多家阿拉伯学术机构聘为外籍院士和荣誉研究员。进入新世纪以来,朱威烈将工作重心转向了智库建设。2010年,外交部在上外设立中阿合作论坛研究中心,年过花甲的朱威烈被聘为主任。2013年出任上海高校中东研究智库主任。2017年4月,习近平主席倡议建立的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交由上外承办,朱威烈任专家委员会主任。
朱威烈为学为师为人的品格感染着他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令他感到欣慰和自豪的是,他的学生都已成为栋梁之才,其中有知名学者、我国驻阿拉伯国家大使、总领事、参赞等外交官员;也有驻外记者等,他指导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有40余人。弟子们始终将导师对他们的严格要求、循循善诱、悉心指导和关爱提携铭记在心,视为终生受益的财富。
做中阿文化交流的桥梁
朱威烈说:“翻译是基础性的,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工作。我们不能忽视既存的语言障碍和普通读者的需求。”
朱威烈师承北大马坚、刘麟瑞等名师,他们也是翻译《古兰经》《毛选》的大家。他耳濡目染,铭记终生。1980年冬,他译注流传中国约200年的《亥听》,他译注了《<古兰经>选(阿汉文对照附注释)》,印数高达数十余万,也为伊斯兰教中国化留下了史料。
朱威烈极力倡导中阿作品直译,促进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尽可能多”地进行联系交流。他说:“中阿之间的交流经常需要通过第三方如西方媒体来实现,而不是直接交流。这一问题在经典著作翻译上尤为突出。”埃及高教与科研部长阿慕尔·萨拉马博士向朱威烈颁发教学、翻译表彰奖证书

埃及高教与科研部长阿慕尔·萨拉马博士向朱威烈颁发教学、翻译表彰奖证书

朱威烈致力于阿拉伯作品翻译,数十年如一日。20世纪80年代,为适应国家了解世界的需要,他和上外的同事创办了学术期刊《阿拉伯世界》,向国内读者介绍阿拉伯国家知识、国情。他本人翻译了大量阿拉伯文学、史地、艺术、社会科学著作,并带领同行出版了相关文集、选集,为推动阿语学科的发展不遗余力。 
2002年 “阿拉伯经典著作翻译与研究”列为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由其博士生(论文题为“阿拉伯典籍中的‘中国’研究”)葛铁鹰教授主持,组织国内专家参与。前述《布哈里圣训实录合集》即是子课题之一。2010年他任中阿合作论坛研究中心主任以来,代表论坛办中方秘书处出面组织资助中阿经典互译项目,在国内已出版《历史绪论》(他作序)《吝人列传》《玛卡梅集》《悬诗》等典籍及《埃及人眼中的中国》《浦东奇迹》《埃及中国关系六十年(1956-2016)》等译作;在沙特已出版《刘麟瑞传》(作序)《马坚传》(作序)。还有关于“一带一路”、中国阿语教育史纲等内容的几种在译或待出版。中国翻译协会授予朱威烈“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

中国翻译协会授予朱威烈“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

译作也一直是朱威烈事业的重要亮点,特别是其中数量众多的文学类作品,如《卡尔纳克咖啡馆》即是埃及马哈福兹1988年获诺贝尔奖前,我国最早(1981年)发表其作品的译作;他精心修校并发评论的《折断的翅膀》(1984年)是国内首篇直接译自阿语的阿拉伯大文豪纪伯伦的名著。他还翻译了《回来吧,我的心》《杜鹃钟》《贝克阁下》《鸦片》等现当代作品。 朱威烈译文集

朱威烈译文集

在阿拉伯国家,朱威烈也获得多次获奖。2005年获埃及高教与科研部表彰奖,2006年获埃及文化部表彰奖,2008年获阿拉伯海合会六国驻华大使首次颁发的“海湾合作委员会奖”,2014年5月他赴日内瓦领取沙特第七届阿卜杜拉国王世界翻译奖,获奖项目是“个人贡献奖”,评语说:“朱威烈教授是最出色的翻译家和学者之一。他长期重视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介绍到中国,并通过其在翻译领域的不懈努力,在中阿文化之间架起了一座文明交流的桥梁。”2017年,他获黎巴嫩吉南大学阿拉伯语言文学名誉博士学位。2015年1月,朱威烈在瑞士日内瓦接受第七届沙特阿卜杜拉国王世界翻译奖个人贡献奖证书

2015年1月,朱威烈在瑞士日内瓦接受第七届沙特阿卜杜拉国王世界翻译奖个人贡献奖证书

本文文字及图片由上海翻译家协会提供,部分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
文编 | 忻颖
美编 |何亦平
责任编辑:杨一宁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