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SHANGHAI
当你进入上海这座城市
在地铁站、火车站、飞机场……
随处可见的标识为你指明方向
于无声细节中映衬出城市的文化
设计推动城市发展
设计让生活更美好
好的公共标识系统是开放的
可以和城市发展一起更新
可以和身在其中的人们一起前行

3月10日下午,“上海创意设计讲坛”第一期在上海市文联文艺会堂成功举办。此次活动邀请了上海知名公共标识系统设计师冯导主讲,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主席金江波为主讲嘉宾,由上海创协理论和教育艺委会主任林明杰主持并推荐主题“有温度的城市标识设计”。讲坛回顾了上海城市公共导向标识设计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了设计与城市进步的关系。

金江波与大家分享了创协主办“上海创意设计讲坛”系列活动的初衷,“众所周知,上海是世界设计之都的成员城市之一。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的使命是在设计之都的建设当中,用我们的设计智慧、设计语言和设计人才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以及产业的转型和生活品质的打造”。

上海创协推出“上海创意设计讲坛”系列活动,旨在结合当下主流设计思潮和社会话题设定不同设计专业主题,邀请设计类和跨界别跨学科专家以采访、对谈、演讲等形式展开交流,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打造上海国际设计之都的文艺风范,用设计语言展现中国精气神,演绎上海设计锐意创新的精彩故事。

视觉系统是你对这座城市第一印象
那些标识饱含着设计者的人文情怀
凡是到上海的人都会看到他的设计
他,就是主讲人冯导
此次他从自身经历谈起
结合曾经做过的项目案例
分享他的故事和故事背后的设计理念
这是民族文化、民族形象的展示
冯 导导向标识是什么,
是一位朴实无华的侍者,
醒目但不张扬,
周到却不繁扰,
尽责而不喧宾夺主,
默默地守候在那里。
当你需要它的时候,
举首或是回望,
它就在你身边。
于无声处给你一个恰当的提示,
一份呵护,一丝淡定……

我是美术学院毕业的,学的是中国画,走上设计标识这条路,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我们这个城市有两千多万人口,这是一项很专业的设计,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差距比较大的。我曾经有过一段国外留学的经历,那是1989年,当时在东京留学时,我给自己定了几个很明确的目标:第一,跟著名的教授在研究室了解他的或者他那个民族、那个领域的前沿知识;第二,通过自身感受,去寻找那个不同于我们国家的民族,有哪些值得我们去学习的;第三,了解他们是如何管理企业的;第四,他们的城市跟我们有哪些不同?
时间、人间和空间
关于城市标识的设计,最初的尝试是上海地铁。我们做地铁3号线时,在国内首次提出了“轨道交通信息与城市功能信息相结合的大交通导向标识信息系统”的理念。飞机到上海,只要看到上海降落你出去就可以了,出到哪里是你的事情,然后火车站到了上海火车站你出站就行了,我们地铁有几个出口,出到哪里是你的事情,包括长途汽车也是这样的思维方式。

但是,实际上我们每一个利用这些交通工具的人最终的目的并不是乘车,而是要到他的目的地去,如果地面信息相关采集可以引导到地铁的某一些方面,经过归类处理的话,旅客到这个地方就非常明确。1997年,我和相关部门的领导汇报时我谈了几个问题,第一是追求、要求和需求,第二是时间、人间和空间。

那年起探索至今,上海地铁2号线、3号线……从理论到实践,从图形到系统,完成了整个导向标识系统的创新设计,并被提升为上海地铁交通的行业标准和上海市地方标准。
这不只是一个项目
接下来再与大家分享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标识系统专项设计。虹桥的建筑特点是非常庞大,从东到西是1.2公里,当时建设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时候,最初请了一家日本知名的设计团队做标识系统,最后让我们来做这件事情。

虹桥枢纽有十个停车库,车位编号很麻烦,数字时代不用数字肯定落伍,但是数字时代数字太多记不住也是麻烦,所以现在大家看到的西瓜、水果、香蕉、葡萄就是这样想出来的。我们当时选的时候有几种想法,一开始想要很抽象很夸张的,要有一点时代感有一点个性的,后来觉得不行,必须要老老实实的,因为受众的认知度和文化层面不一样。在虹桥枢纽将开通未开通的过程,别人都在庆祝即将剪彩,就我压力很大。我一个人跑到高铁站,看到拎着大包小包还有蛇皮袋的农民工,他们为这个城市建设发展辛苦了一年要回家了。因为东面都是拉着拉杆箱坐飞机的,我觉得他们的反应能力应该没有问题,但是这一批辛苦了一年的人,他们对这个标识系统的认知和感受怎么样是我最关心的,我们的现代化离不开他们。

虹桥枢纽正式启用后,日本设计团队问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标识最后是怎么样完成的,请哪个国家设计的?设计院的领导说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完成的。然后我微笑地说了一句日语,说我曾经在日本留学过,去欧洲考察过,交流了很多问题,突然日本设计团队的七个人站起来一个鞠躬,那天感觉我们这个设计也是蛮光荣的。原来标识设计,在国际层面、在这个领域,在他们来看是一个市场,但是对我们来说这不只是一个项目,而是民族文化、民族形象的一种展示。
带来一份文化上的滋润
大家对浦东机场的卫星厅有没有印象?卫星厅面积加起来比T1、T2的面积都大,设计过程中我们也在探索。我们考察了浦东机场,那里的男女厕所最初的设计是蛮优雅的,就是一男一女两个小人偶,但是有一些旅客可能受到现代通讯方式的影响,希望抬眼即视,因为手机是这样的,有投诉机场就要完善,结果就把男女标识放得越来越大,有些人看到时会觉得这边的人是不是视觉有问题。

从专业技术来讲就比较直白,我说高端的交通空间变这样的做法有损上海的形象,能不能改变它,于是我们做卫星厅的时候就提出了一个想法,因为旅客发短信打电话会走错门,在这么大的、繁忙的空间,而且高宽深的情况下,公共卫生空间特别现在有第三卫生间,仅仅靠这些标识确实不够。我们在设计中与建筑师沟通,特定的地方留出来跟我们的设计结合起来。

最后,是用彩色镶嵌玻璃做的类似壁画一样的标识。这里面的人物形状,就是这个城市辛辛苦苦白天黑夜上班的一代又一代人,他们或上班或下班,或出差回来,看到这些标识会感觉稍微有一点情调、有一点品位。在严格控制材质、肌理、色彩、照明、行为方式、到发流量的巨型空港里,彩色镶嵌玻璃的画面,显然是视觉创新点。
这不仅仅是一个设计,它在解决物理功能和视觉功能的同时,展现了浦东元素、上海形象、东方之美,其作用已超越了一般的装饰意图,在机场如此效率速度的空间中给所有旅客一份优雅、一份文化上的滋润。后来开始安装了,我很激动的是有几个现场工人走过就说这个好,三五个人就在那里拍照。我很欣慰,以特有的方式可以为我们这个时代、为我们这座城市的发展、细化和提升。这些标识,于无声的细节中映衬出上海这座世界级城市的文化自信、创新自信、发展自信.....

这些故事以及背后的设计理念
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启示
主讲 冯导上海知名公共标识系统设计师,2010年加入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毕业于美术学院,留学日本获得美术设计硕士学位,后赴欧美考察,侧重于视觉艺术和设计的研究。对公共建筑、公共交通领域做了很多前瞻性的思考和研探。1997年起陆续参与:上海地铁网、世博会-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外滩,以及虹桥国际机场、浦东国际机场卫星厅、港珠澳大桥旅检商业综合体、亚运会-萧山国际机场新航站等重特大工程标识系统设计。
文编 | 王 虹
美编 | 音 云
摄影 | 蔡 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