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每1美元的投入将产生34美元的收益,在这个领域,上海大有可为
2023-01-12 19:39
字号


九三学社市委副主委,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邵驰目前主要从事国产大飞机、发动机的研制管理以及供应链、产业链建设工作。今天下午,在市政协专题会议分组讨论上,他提到,民用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及制造是典型的卡脖子领域,是我国需要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实施体系化创新的产品。
他说,国外研究报告指出,在航空装备研发阶段,每1美元的经费投入将产生34美元的综合收益。其中民用项目包括飞机、发动机、机载设备的主体均在上海落地,加快推进民用航空发动机的产品研制,打造高端装备制造高地将有助于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但他认为,目前,在这一战略性产业领域,仍存在众多受制于人的短板,如研发及技术体系的建立、验证、优化和自我迭代的机制还未形成,创新生态体系仍需建设,供应链短板,下游服务有待扩展等问题。
为此他提出三点建议:首先,加速建设民用航空创新生态链,促进产业技术核心,鼓励加强做实做强产业创新研究院和制造业创新中心,有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参加,实行实体运行,多元主体协同的联合体,改变当前各级各类创新主体相对碎片化分割的局面,聚集一批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队伍,加强产学研用协同攻关。
其次,提升区域内的供给配套能力,要鼓励企业发挥龙头牵引作用,以长期订单、风险合作或者直接注资企业来激活资源,进一步加大对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的能力,在产业区集聚形成产品在手能力,进一步锻造长板,加速补齐短板,助力上海动力之城建设。
融合价值链也同样重要,他认为,上海集聚设计研发-试验验证-制造交付-维修服务等所有民机产业链核心环节,还独具拥有浦东、虹桥两大世界级临空经济区的区位,将民用航空产业价值相对集约的核心制造环节与上海领先的金融与服务业、航运中心的优势形成融合增值,可最大限度延展民用航空特色服务链,推动研发、制造、运营和服务在产业链上的融合发展,实现民用航空价值链的持续提升,助力上海制造品牌及五个中心建设,提升产业能级。
(原题为《每1美元的投入将产生34美元的收益,在这个领域,上海大有可为》)
责任编辑:栾晓娜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