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全国政协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守住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根与魂
"中国政协杂志"微信公号  
2022-07-26 15:33 字号
6月24日,全国政协在京召开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围绕“加强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协商议政。从北京主会场到贵州、云南分会场,再到重庆三峡文化博物馆、湖南江永县勾蓝瑶寨等6个视频连线点,相关领域的政协委员、专家代表,以及相关部委的负责同志通过网络汇聚一堂,他们结合各自专业特点,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建真言谋良策,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发展合力。
6月24日,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会议并讲话。(新华社记者 高洁/摄)
绿树阴浓夏日长。六月底的北京暑气袭人,却丝毫不影响政协委员协商议政的热情。6月24日,全国政协在京召开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围绕“加强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协商议政。
从北京主会场到贵州、云南分会场,再到重庆三峡文化博物馆、湖南江永县勾蓝瑶寨等6个视频连线点,相关领域的政协委员、专家代表,以及相关部委的负责同志通过网络汇聚一堂,他们结合各自专业特点,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建真言谋良策,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发展合力。
为组织开好这次会议,民进中央与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民进中央委托10个民族地区的民进组织开展实地调研,举行线上调研座谈会,形成28篇书面意见建议。民宗委邀请有关部委同志与部分委员面对面座谈,委托湖北、云南等地政协开展实地调研,并约请专家开展自主调研,收到了100多篇书面意见建议,为提高议政质量、增强协商效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完善机制 加大投入
北京,中央民族乐团排练厅,一段段优美动人的乐曲正在这里奏响。此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乐团原团长席强正在通过视频连线发言。短短几分钟,他身旁的座位接连更换了三名演奏家。维吾尔族乐器艾介克的展示和演奏、世界首部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的片段演奏、唐代古谱《品弄》的琵琶独奏,三段颇具民族特色的旋律,让与会者陶醉其中,掌声不断。而这独特的发言形式,被誉为“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远程协商的形式,也是最受欢迎的发言”。
2021年9月24日,演员在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闭幕式文艺晚会上演出。( 新华社记者 李响/摄)
“通过新形式的加工移植改编,赋予少数民族音乐以时代精神。”席强说。这也是中央民族乐团对少数民族音乐保护传承交出的出色答卷。
席强还建议,国家应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将抢救濒危和传承创新相结合作为资金管理使用原则。
而要做好保护传承工作,必须认识到传统文化不等于优秀文化,具有良莠兼有的两面性。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希恩认为,应从国家层面统筹安排,做到有取有舍,分类施策。他建议,加大投入,对有历史意义但已没有使用价值和传承条件的中华文化珍贵基因进行抢救性记录和保存。
王希恩提到的这项工作,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员茸芭莘那已经做了四年。她在云南分会场讲述了自己对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文化进行抢救性记录的工作。由于掌握口头传统文化的老人年龄大都在七八十岁以上,抢救性记录可谓“与时间赛跑”。而这项工作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资金严重不足。她建议,设立专项资金,一揽子、整体性解决。
“重开发、轻保护、弱管理是很多地方存在的共同问题。”身在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勾蓝瑶寨的湖南省政协常委胡彬彬在调研中发现,囿于资金、税收、政策等方面原因,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保护与传承工作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不足,工作经费严重缺乏,带来一系列问题。他建议,国家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健全和完善投入机制。
科学保护 严格把关
满族新城戏、赫哲族嫁令阔、独龙族民歌……这些少数民族艺术类型都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各地方和各有关部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国家相继出台有关政策,非遗传承出现学科建设新亮点,国家正式确定非遗学为二级学科。
2022年4月21日,黎族妇女在博鳌亚洲论坛主题公园展示织黎锦。(新华社记者 丁洪法/摄)
为了建设好发展好我国非遗学这个新生事物,建立起科学、完备、合理的非遗学学科体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认为,要明确非遗学概念、学科范围、学科结构,做好资源整合,建立起中国特色的非遗人才培养、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理论研究、传播交流体制,尽快建立评价体系,构建合理布局,注重学科机构支撑。
要科学保护,就要在非遗名录的申报上严把第一道关。黑龙江省政协委员、黑龙江大学满学研究院院长郭孟秀在调研中发现,有的新入选项目质量堪忧,还存在着重申报轻传承的现象。有的地方片面追求数量,将一些不符合非遗申报条件的项目列入名录之中。他建议,各级管理部门要从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高度坚持标准严格审核,建立各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库,进一步加强对非遗项目的深度解读。
推动“双创” 开拓发展
“用动物皮毛等制作的‘太阳花’是鄂温克族家家户户常用的装饰品,皮质的圆心象征太阳,四周的毛针象征阳光,寓意温暖吉祥。”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的太阳花工作室,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杜明燕一边介绍,一边展示着制作精美的“太阳花”。
谁能想到这小小的“太阳花”,竟走出了一条让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道路。
2022年5月20日,在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村民在交流赫哲族手工艺品制作技艺。(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摄)
通过平时工作体会和自主调研,杜明燕认为,基层“双创”还存在着缺少专业、专职人才,产业化难度大等困难。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张光奇也有相同的感受。他以贵州为例,指出“双创”工作存在着缺少专门的保护性政策法规,一些传统民族工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和产业化程度低等困难。
“推动优秀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实现静态保护与动态传承结合,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双赢的较好选择。”在全国政协委员、民进重庆市委会主委陈贵云看来,文化旅游业是承载民族文化产业的最好载体之一。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甘肃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民宗委主任赵国强的赞同。“旅游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的展示,更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再塑。”他认为,要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度审视旅游事业,在旅游路线的设计上,把统一性、区域性和民族特色有机结合起来,把中华民族文化的展示和各民族文化的展示统一于此,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烈冲击感。
“将‘双创’融入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走向现代化,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全国政协常委、新疆师范大学原副校长牛汝极建议,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做好长远规划和设计,把地区文化和民族文化产品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求中去审视、加工和提升,不断推出一批弘扬中华民族主旋律的高质量文化产品和文艺作品。
委员们虽身处天南海北,但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保护传承的关心,消弭了时空距离。将近三个小时的会议,进一步深入凝聚了共识、坚定了信心。“深受感动”“积极采纳”“很有建设性”……相关部委负责同志也积极回应委员的建议。会场内外,处处洋溢着协商民主氛围。
(原题为《守住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根”与“魂”》)
责任编辑:谷钦慧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