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评论
- 收藏
徐光寿:百年统一战线的艰难起步和重要启示
2022-07-25 07:35
字号

统一战线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三大法宝的第一个就是统一战线。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提出,坚持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大历史经验之一。百年统一战线的起步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党内两次激烈的争论,产生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万事开头难。1921年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规定:“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以“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一大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在分析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各种党派的时候,认为他们都存在一些问题,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励精图治、奋发向上、赤胆革命的精神和抱负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一大经过激烈争论后最终决定不与其他党派开展合作。
最重要的转变在党的二大。进入1922年,由于列宁的民族殖民地理论和东方革命理论迅速传入我国,也由于共产国际代表的推动和党对自身认识的深化,中共对国内政局的认识开始发生变化。党在实际斗争中逐渐认识到,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运用科学理论来观察和分析中国面对的实际问题,需要考虑与其他政党进行合作以建立民主革命战线的问题。因此,1922年6月,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发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央领导层开始考虑与其他政党“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这个思想在党的二大上经历了一个从中央领导层到全党范围的扩大过程。7月二大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决定与其他革命政党建立“民主联合战线”。该议决案一经大会通过,就成为全党的意志,从而实现了党的战略方针的重大转变。
第一次激烈的争论发生在1922年8月的杭州西湖会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在共产国际指导下,我们党决定以党内合作方式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这个方针的确立和认同,中国共产党又经历了从中央层面到全党范围逐步接受两个阶段。1922年8月西湖会议经过激烈的辩论,有条件地接受了党内合作方针,从而在中央层面实现了从民主联合战线到国共党内合作方针的转变。
第二次激烈的争论发生在党的三大。1923年6月党的三大再次经过激烈争论,以21:16的微弱优势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大会宣言》等文件,正式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方式实现国共合作。国共合作方针的确定,是党的三大的重大历史功绩。
此外,国民党内也经历了激烈的争论。孙中山排除国民党内老右派的抵制和反对,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使新三民主义与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合作的政治基础。1924年1月的国民党一大,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通过了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决定,标志着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坚持统一战线具有重要启示:首先,彰显中国共产党既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又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诞生后立即投身革命实践,但在实践中也意识到仅仅依靠本阶级力量不足以实现初心和使命,便主动与其他革命政党“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党的二大决定与其他革命政党建立“民主联合战线”,共同致力于民主革命。此后我们党始终根据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统一战线方针在传承中发展、实践中创新,成为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
其次,说明党从民主革命伊始就注意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二大根据列宁的民族殖民地理论和东方革命理论,首次确定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为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性任务。根据这一任务,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决定与国民党等革命力量建立民主联合战线。党的三大进一步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确定实行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方针,并推动国民党一大召开,正式形成国共合作统一战线。
最后,始终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是统一战线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百年党史表明,统一战线方针历来是由我们党提出的,并由党领导实施的,也是由党根据主要任务和中心工作不断创新发展的。要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实现共同的政治目标,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的领导核心。百年统战史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统一战线最鲜明的特征和最显著的优势。而离开了党的领导,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左”的和右的机会主义错误,就会给革命事业造成重大损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统一战线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坚持统一战线,既是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
(作者系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原题为《百年统一战线的艰难起步和重要启示》)
万事开头难。1921年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规定:“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以“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一大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在分析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各种党派的时候,认为他们都存在一些问题,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励精图治、奋发向上、赤胆革命的精神和抱负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一大经过激烈争论后最终决定不与其他党派开展合作。
最重要的转变在党的二大。进入1922年,由于列宁的民族殖民地理论和东方革命理论迅速传入我国,也由于共产国际代表的推动和党对自身认识的深化,中共对国内政局的认识开始发生变化。党在实际斗争中逐渐认识到,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运用科学理论来观察和分析中国面对的实际问题,需要考虑与其他政党进行合作以建立民主革命战线的问题。因此,1922年6月,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发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央领导层开始考虑与其他政党“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这个思想在党的二大上经历了一个从中央领导层到全党范围的扩大过程。7月二大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决定与其他革命政党建立“民主联合战线”。该议决案一经大会通过,就成为全党的意志,从而实现了党的战略方针的重大转变。
第一次激烈的争论发生在1922年8月的杭州西湖会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在共产国际指导下,我们党决定以党内合作方式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这个方针的确立和认同,中国共产党又经历了从中央层面到全党范围逐步接受两个阶段。1922年8月西湖会议经过激烈的辩论,有条件地接受了党内合作方针,从而在中央层面实现了从民主联合战线到国共党内合作方针的转变。
第二次激烈的争论发生在党的三大。1923年6月党的三大再次经过激烈争论,以21:16的微弱优势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大会宣言》等文件,正式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方式实现国共合作。国共合作方针的确定,是党的三大的重大历史功绩。
此外,国民党内也经历了激烈的争论。孙中山排除国民党内老右派的抵制和反对,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使新三民主义与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合作的政治基础。1924年1月的国民党一大,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通过了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决定,标志着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坚持统一战线具有重要启示:首先,彰显中国共产党既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又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诞生后立即投身革命实践,但在实践中也意识到仅仅依靠本阶级力量不足以实现初心和使命,便主动与其他革命政党“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党的二大决定与其他革命政党建立“民主联合战线”,共同致力于民主革命。此后我们党始终根据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统一战线方针在传承中发展、实践中创新,成为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
其次,说明党从民主革命伊始就注意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二大根据列宁的民族殖民地理论和东方革命理论,首次确定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为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性任务。根据这一任务,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决定与国民党等革命力量建立民主联合战线。党的三大进一步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确定实行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方针,并推动国民党一大召开,正式形成国共合作统一战线。
最后,始终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是统一战线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百年党史表明,统一战线方针历来是由我们党提出的,并由党领导实施的,也是由党根据主要任务和中心工作不断创新发展的。要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实现共同的政治目标,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的领导核心。百年统战史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统一战线最鲜明的特征和最显著的优势。而离开了党的领导,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左”的和右的机会主义错误,就会给革命事业造成重大损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统一战线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坚持统一战线,既是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
(作者系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原题为《百年统一战线的艰难起步和重要启示》)
责任编辑:张杏梅

- 1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