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 评论
- 收藏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


来源:政协联线 | 2022-03-10 17:13
字号

202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是在中日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作为一名从日本留学归来,并长期关注和参与中日交往事业的涉外律师,我始终关切着中日双边发展。虽然由于诸多原因,中日官方外交受到了一定影响,但是民间交流始终没有停滞,特别是对于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而言,数十年来,中日经贸文化交流的工作从未间断,足以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记得在北京冬奥会期间,中日民间互动较为友好,有关冰墩墩在日本“一墩难求”和日本花滑选手羽生结弦的报道很正面,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也曾用日文发推感谢日媒记者“义墩墩”辻冈义堂......中日关系似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我想,促进中日民间友好是一件需要中日两国人民共同参与的长久事业,适逢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我也希望能为两国进一步深入交流与合作尽己所能地做点实事,贡献点绵薄之力。
一、一份政协提案,传递中日友好的初心
今年1月召开上海“两会”期间,我提交了一份提案《关于支持“中国蓝印花布馆”继续开放运行建议》。其实,提交这份提案的初心正是源于对中日友好事业的关切。“中国蓝印花布馆”的创始人久保麻纱始终致力于中日友好事业,她用毕生心血致力于保护、传承和发扬中国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数十年频繁奔波于中日两地,推动更多人了解、喜爱蓝印花布,并参与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
持续开放“中国蓝印花布馆”是这位日本友人的临终遗愿,是一个珍贵的促进中日民间友好与文化交流的“上海故事”。近日,听闻“中国蓝印花布馆”有希望继续保留的消息,甚是欣慰。我相信,它的保留和运营,就是中日民间友好的生动体现,是上海文化软实力的有力彰显,今后也会为促进中日民间友好发挥出更多积极的作用。

二、促进中日经贸合作,民间智库在行动
尽管深受疫情冲击,尽管国际经济环境存在诸多挑战,中日经贸合作仍稳步发展,展现出了充分的活力,特别是RCEP今年起正式生效,中日首次达成关税减让安排,预计将进一步使两国经贸发展受惠。面对这些积极的利好消息,我想到,应该乘势而上、把握机遇,更好地促进中日经贸合作。
为此,今年2月份,我作为察哈尔学会上海办公室负责人,在里格联合创新智库具体承办了察哈尔学会“变化中的中日关系与经贸合作前景”专题研讨会,特别邀请了上海、北京两地国际关系和中日经贸研究领域的专家出席。察哈尔学会秘书长李强民大使应邀出席并作欢迎致辞。会上,各位专家分别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各抒己见,深入交流,不仅分享了专业观点,并且提出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会后,我们第一时间将会议研讨的成果通过智库渠道上报给北京总部,衷心希望此次研讨能够为以民促官、以经促政的中日关系发展贡献积极的力量。
三、讲好上海中日故事,共续“魔都”中日情缘
除了经贸合作,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始终是民间友好的重要领域。上海作为中国港口城市,其实很早就与日本建立了联系。1862年日本“千岁丸”首航上海,开启了近代日本与上海的不解情缘,一代又一代来沪工作和生活的日本友人,在上海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和日本各地开展了大量的友好合作和广泛交流,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民间友谊。
今年3月,在我的牵线搭桥下,以里格联合创新智库的名义策划启动了《探访与追寻:“魔都”记忆中的中日情缘》系列讲座,特别邀请到上海中日关系史研究会副秘书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被学术界公认为是研究上海日本人社会及其历史的第一人的陈祖恩老师为在上海工作和生活的中日友人讲述近代以来上海的中日文化故事和遗迹,带领大家一同追寻“东洋”起源,重温日本与上海结缘的“邂逅之旅”;跟着近代旅沪日人的脚步,回首“东方巴黎”的都市旧梦;同时探访“老上海”的日本建筑,共赏海派之都的异域风情。
此次系列讲座共分为3讲,首讲活动刚刚于3月6日星期日结束,活动现场反响热烈,从日本小学生到老爷爷,还有不少中国友人都慕名而来,大家悉心聆听陈教授的讲座,在“魔都”的魅力沉浸中深化了对中日友好的感受和认识。作为主办方,我深受鼓舞,进一步激励我要继续讲好上海的中日文化故事,努力搭建起中日民间交流的多元平台,让更多中日人民有机会加强沟通、相互了解、增进友谊、深化感情,共续“魔都”中日情缘。
近日,中国驻日本大使孔铉佑说:“中日作为邻国,难免存在分歧,但关键在于如何解决。相信双方一定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克服困难,把握机遇,开创新时代中日关系美好前景,将一个更加成熟稳定的中日关系带入下一个50年。”我想,中日关系的美好前景,不仅在于政府层面的积极沟通,还在于民间层面的亲密互动,唯有如此,才能营造出更加和谐良的外交氛围,才能创造出更多有利于中日之间解决分歧、打破隔阂、深化交流的机会,让我们一起为推动和深化中日关系继续努力吧,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和实现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的真挚期待。
记得在北京冬奥会期间,中日民间互动较为友好,有关冰墩墩在日本“一墩难求”和日本花滑选手羽生结弦的报道很正面,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也曾用日文发推感谢日媒记者“义墩墩”辻冈义堂......中日关系似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我想,促进中日民间友好是一件需要中日两国人民共同参与的长久事业,适逢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我也希望能为两国进一步深入交流与合作尽己所能地做点实事,贡献点绵薄之力。
一、一份政协提案,传递中日友好的初心

持续开放“中国蓝印花布馆”是这位日本友人的临终遗愿,是一个珍贵的促进中日民间友好与文化交流的“上海故事”。近日,听闻“中国蓝印花布馆”有希望继续保留的消息,甚是欣慰。我相信,它的保留和运营,就是中日民间友好的生动体现,是上海文化软实力的有力彰显,今后也会为促进中日民间友好发挥出更多积极的作用。



为此,今年2月份,我作为察哈尔学会上海办公室负责人,在里格联合创新智库具体承办了察哈尔学会“变化中的中日关系与经贸合作前景”专题研讨会,特别邀请了上海、北京两地国际关系和中日经贸研究领域的专家出席。察哈尔学会秘书长李强民大使应邀出席并作欢迎致辞。会上,各位专家分别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各抒己见,深入交流,不仅分享了专业观点,并且提出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会后,我们第一时间将会议研讨的成果通过智库渠道上报给北京总部,衷心希望此次研讨能够为以民促官、以经促政的中日关系发展贡献积极的力量。
三、讲好上海中日故事,共续“魔都”中日情缘

今年3月,在我的牵线搭桥下,以里格联合创新智库的名义策划启动了《探访与追寻:“魔都”记忆中的中日情缘》系列讲座,特别邀请到上海中日关系史研究会副秘书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被学术界公认为是研究上海日本人社会及其历史的第一人的陈祖恩老师为在上海工作和生活的中日友人讲述近代以来上海的中日文化故事和遗迹,带领大家一同追寻“东洋”起源,重温日本与上海结缘的“邂逅之旅”;跟着近代旅沪日人的脚步,回首“东方巴黎”的都市旧梦;同时探访“老上海”的日本建筑,共赏海派之都的异域风情。
此次系列讲座共分为3讲,首讲活动刚刚于3月6日星期日结束,活动现场反响热烈,从日本小学生到老爷爷,还有不少中国友人都慕名而来,大家悉心聆听陈教授的讲座,在“魔都”的魅力沉浸中深化了对中日友好的感受和认识。作为主办方,我深受鼓舞,进一步激励我要继续讲好上海的中日文化故事,努力搭建起中日民间交流的多元平台,让更多中日人民有机会加强沟通、相互了解、增进友谊、深化感情,共续“魔都”中日情缘。

责任编辑:栾晓娜

- 3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