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杨伟民:长三角要成新天堂
陈抒怡/解放日报  
2021-06-02 07:23 字号
浙江省嘉善县西塘古镇夜色。新华社发

杨伟民

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长三角应该走在前面,特别是在区域协调方面,应该提供一个榜样、积累一些经验。长三角应该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当然,长三角当然要成为新天堂。”
上周,在无锡召开的第三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杨伟民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和主要任务》作了主旨演讲。论坛间隙,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这句话,语气坚定。
这不是杨伟民第一次将长三角与“新天堂”这个词联系在一起。早在2003年,时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司司长的杨伟民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论坛”上发表演讲时就提到:“从国家的角度,我们希望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最大的经济区,最大的制造业基地,最大的人口居住区,人民生活最舒适的‘人间新天堂’。”
2011年,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11次市长联席会议上,时任国家发改委秘书长的杨伟民在会议演讲结尾再次提到“新天堂”:“2003年的时候,我说过要把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21世纪人民居住的一个新天堂,我仍然把这句话献给这次会议。”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整个长三角都应该成为‘苏杭’,成为21世纪的新天堂。”杨伟民解释这句话的来历。近20年过去,不管职务如何变动,杨伟民对“长三角要成为新天堂”的认定没有变。
“长三角真正行动起来了”
2019年底,记者曾经与杨伟民匆匆见过一面,当时记者希望他能点评一下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但杨伟民摆摆手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才一年,先做做看再说。”
时隔一年半,杨伟民的措辞依然很严谨:“我没有做过评估,不好评价。”不过,在采访中,杨伟民提到了他的一个直观感受:“我觉得现在长三角已经真正行动起来了,真正按照一体化的要求在推进。过去可能说得多,做得相对比较少,但现在说得和做得差不多了。”
头发花白的杨伟民戴着一副银丝边眼镜,言语和缓,但语气不容置疑。我们的话题从“长三角要成为新天堂”开始,就要回到2003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论坛”。出席论坛的有两省一市的官员,也有100多位民营经济企业家。当年的新闻报道特意提到,杨伟民以个人名义发表了人们最关心的关于长三角规划问题的演讲。
放在今天看,杨伟民在那次论坛上的演讲稿依然不过时。当时,他就呼吁,长三角规划的方向是打破行政区经济的约束,从“以产业为主”的规划转变到“以空间区域为主”的规划。
杨伟民说这些显然意有所指。当时,国家发改委对“十五”规划进行了中期评估,这也是我国首次依法对五年规划进行中期评估。评估显示,规划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出现了一些偏差,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对规划定位的理解上也有偏差。
“比如中央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2002年提出东北振兴,很多人把这个理解为要缩小东西部经济总量差距,我们经过评估以后发现是不够准确的。”杨伟民谈到这里时,提到了胡焕庸线,这是1935年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划定的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
杨伟民解释,“胡焕庸线以西,大部分国土空间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太小,承载不了那么多经济和人口,让这些地方就地城市化、工业化,让当地的老百姓从从事农业或者牧业就地转成现代工人、现代服务业的员工,是很困难的。”
“所以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理念叫空间均衡,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单元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一个均衡。”杨伟民说。
这一观点,杨伟民在2003年针对长三角的演讲中就已经有所表露。当时,他提到,地方政府更应调控空间均衡、区域均衡,不要盲目推动城镇化。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可持续发展,要给后代留点空间,给未来的“新天堂”提供环境。
在随后出台的“十一五”规划中,与空间均衡概念一脉相承的主体功能区首次被提出,要求各地区应该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推动发展。同时,这份规划中也提到,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长三角有足够的吸引力”
“整个长三角都应该成为‘苏杭’,成为21世纪人口和经济的密集区。”谈到长三角时,很多人关注的是经济,但杨伟民在接受采访时,却一直把“人口”放在“经济”前面。
这不是偶然,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作主旨演讲时,杨伟民这样描述长三角:“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大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地区,最具创新力,最具活力,也是全国最大的区域市场,在构建全国新发展格局当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人口”与杨伟民的“长三角要成为新天堂”的讲法息息相关。“‘天堂’不就是指人向往生活的地方吗?”杨伟民反问道。
“看一个地方的发展,有时候我觉得主要看人口,因为一个地方的人口就是人们用脚投票的一个结果。”杨伟民观察到,这些年,长三角地区的人口增长比较快,这说明了长三角地区有足够的吸引力、足够的就业岗位,吸引外地人口来到这里工作生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说明长三角一体化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杨伟民说。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长三角三省一市十年间常住人口增加了近2000万人,领先于国内其他区域,相当于多出2个Ⅱ型大城市人口、1个特大城市人口和1个超大城市人口。
“说明这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还很大,能够率先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未来仍值得期待。”杨伟民说到这里,又提到了东西部地区的差异,“东部地区要走好自己的路,西部地区也要走好自己的路,都从各自的资源环境条件出发推动发展,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区域协调。”
杨伟民喜欢举这两个案例:美国经济规模最大的加利福尼亚州的经济总量是最小的佛蒙特州的75倍,日本东京都的经济总量是最小的鸟取县的38倍,但很少有人认为美国、日本的区域不协调。因为加利福尼亚和东京同时集聚了相应规模的人口——加利福尼亚的经济规模是美国最大的,人口也最多,分别占美国的14%和11%。日本的东京、京畿、中部三大都市圈,聚集了日本51%的经济总量,也集中了日本49%的人口,所以日本人均GDP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的差距只有2.8倍。
这次,杨伟民又借由这两个案例,提到了他心目中的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不是经济总量在全国各省区市均衡分布,而是经济总量在很小一部分区域集聚、同时集聚相应规模的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赡养人口。
杨伟民说,据有关方面的测算,我国19个城市群集中了全国80%以上的GDP和45%的人口,在此基础上,杨伟民又进一步测算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中的广东这三个最大的城市群的人口和经济。2019年,三大城市群集中了43%的经济和29%的人口。这表明三大城市群的经济集中度大大高于人口集中度,远未达到他心目中的目标。
“长三角集中的经济总量大于长三角集中的人口总量,背后必然是各个地区之间人均GDP的差距;而我们的地方财政又跟地方经济挂钩,就意味着人均财政收入的差距;人均财政收入差距的背后意味着工资、养老金、教育投入等方面的差距,因为这些都取决于地方财力。”杨伟民直指经济发展中一些矛盾和问题的根源。
“长三角经济总量应该继续扩大,同时集中的人口也要更多一些,大家能享受的公共服务也要差不多。”杨伟民提出了新的希望。
“长三角应该走在前面”
杨伟民做了30多年国家级规划,最近却花了近两年时间反复讨论、牵头起草形成了一份《苏州市相城区“十四五”规划纲要研究报告》,从宏观视野转变为微观聚焦。
这个县区级的规划承载着杨伟民多年的想法。“在我国三级三类的规划体系中,县区规划最薄弱,我一直想改变一下。”杨伟民解释。
“县区规划的质量关系着我国最基础行政区域的治理效能,我想试探一下,看看能否探索出一条路子。”
从这份创新规划的字里行间,可以读出杨伟民这些年的思考。
比如,在主要目标设计中,把人民生活的目标放在了各类目标的最前面,把“让相城人生活更有品质”放在各项任务之首。
比如,在规划中第一次出现了“我们”这个主语。这里的“我们”,指的是相城的政府部门。杨伟民说,这不仅是一个表述方式问题,实际上是政府对老百姓、对市场主体的态度问题,写了“我们”,就是政府的承诺、就是政府的责任。
在区域联动这一章,副标题很醒目——主动拥抱长三角一体化。这一章专门提到相对比较敏感的完善利益分享机制,并指出了利益分享的具体路径:双方合作产生的税收收入本级留成部分,由双方商定按比例以适当方式分享。在政府内部考核时,合作产生的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额、外商投资额等经济指标,均可纳入上海对虹桥商务区、苏州对相城区有关考核(监测)指标计算范围。不过,对照公布的相城“十四五”规划纲要来看,“最终版”在这些具体做法中,加上了“探索”两个字。
将目光转向整个长三角。这些年,国家陆续制定了多部有关长三角的规划。200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后,两个阶段性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均提出以一体化作为区域联动的重点方向。2019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指出到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取得实质性进展,在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
“我觉得这些年国家对于长三角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回顾这些年的长三角规划,杨伟民总结了一条发展脉络:过去是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现在提一体化高质量,是面向现代化的发展蓝图。“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长三角应该走在前面,特别是在区域协调方面,应该提供一个榜样、积累一些经验。长三角应该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杨伟民说。
(原题为《“长三角当然要成为新天堂”——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杨伟民》)
责任编辑:黎凡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