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读书群:在以理论道中积极发表真知灼见
政协头条记者 游思静  
来源:政协联线 | 2021-04-16 10:12 字号
按照全国政协部署安排,4月14日19:30,上海市政协“从石库门到天安门”读书群首场集中研讨交流活动,在网上“全国政协书院”准时开启。围绕“为什么是上海——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历史必然性”主题,委员们展开热烈讨论。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上海诞生,可以说,是当时的上海具备了中国共产党孕育、创建所需要的一系列主客观条件,既包括思想基础、阶级基础、组织基础等根本因素,也包括了区域特点、政治环境、经济地位、文化活动、人口结构等有利条件。”洪民荣委员开宗明义,直奔主题,激发了委员们学习讨论的热情。
大家通过学习、交流,深切感到,上海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因为上海的命运实际上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缩影。作为中国现代工商业的发祥地和中国先进文化的策源地,上海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的大本营,成为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真理的集聚地和马克思主义的最早传播地,由此孕育了近代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从而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为准备好此次发言,王慧敏委员前期查阅了不少历史资料。在她看来,除了洪民荣委员提到的上海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之外,上海作为港口城市,自然区位优势显著。“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上海通达海内外的水运交通系统,还使上海成为进步青年的集聚地和走出国门的出发地。”
朱国顺委员从经济发展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上海的原因。“上海是当时中国通讯、交通最为发达、便捷的地方:一个电话、一份电报、一封信函,就可以通知对方;坐上汽车、火车、轮船往返,与步行和乘坐马车不可同日而语。同时,吃穿住十分便利。所有这一切都为近代中国先进阶级的发育和成长提供了各种活动不可或缺的客观条件,也为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在上海诞生提供了物质保障。”他在群里发了长长的一段文字。
杨德钧委员也持同样的观点。“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夕,上海已经是集商业、金融、工业、地产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经济中心,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他认为,发达的工商贸易、充盈的金融资产、繁盛的房屋买卖租赁,等等,这些优越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海能提供不可或缺的建党条件。
“上海优越的人文环境,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共产主义活动提供了便利。”刘毛伢委员说。作为一名出版人,李珺委员对此深表认同。“当时,上海出版印刷业发达,这就使上海成为思想舆论传播的重镇。”她说,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通过创办刊物、设立出版机构等多种途径,翻译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加大宣传革命理论的广度和力度,有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姚捷委员最近正在读齐卫平等人写的《中国共产党创建与上海》一书,书中不少观点引起他的共鸣。“‘人’是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重要因素。”他认为,就产业工人来说,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集中之地。上海在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地位决定了它在聚集新社会力量上居于领先地位,工人运动也因此而此起彼伏。
“中国共产党选择在上海成立,上海包容多元、海纳百川的文化性格也是关键因素。”赵正科委员提到,当时上海对新事物的接受度比全国其他城市都要高,上海多元兼容的文化特质,也吸引着各地乃至各国的政治和文化精英迁徙过来,为上海的革命和文化发展输送了大量新鲜血液。
“越来越多研究和史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是历史的必然!”董熔委员感慨道,那时的上海既是中国工人阶级最为集中的地区,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心,还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的诞生地,这些都为中国共产党的呱呱坠地奠定了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截至当天21:00,共有四十余位委员作了一百六十多次发言。 一个半小时的讨论交流,委员们收获是沉甸甸的。委员们表示,要从党的百年历史中获取政治营养、汲取前行动力,以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实际成效,齐心协力创造无愧于党的诞生地的新时代发展新奇迹。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